薛仁贵,男,汉族,1956年4月出生, 199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师文化。身残志坚,扎根山区,用爱心和汗水把一茬茬的山里娃培养成才,书写了教书育人的感人篇章。海阳市 “十大道德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
三尺讲台左手写人生
在临近初中毕业的一次篮球赛上,薛仁贵的右手腕不幸骨折,留下了手臂肌肉萎缩的后遗症。他没有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消沉,依然渴望着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当时正赶上村里推荐民办教师,薛仁贵第一个报了名,他想:虽然自己身体有残疾,仍然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用左手同样可以在三尺讲台书写美好的人生。凭着这份执着,薛仁贵如愿来到了大庄村小学任教。
教学中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板书,由于右手不能握笔,左手又从来没有写过字,第一天上课只能靠讲解。为能让学生们看到清楚详细的板书,他开始用左手练习板书。一周过去了,手指疼得钻心,胳膊酸得抬不起来,可字还是没什么长进。薛仁贵咬紧牙关,为自己定了条硬规矩:每天坚持练习500个钢笔字、300个粉笔字和200个毛笔字。手指疼得握不住笔,就把笔绑在手上继续写;胳膊累得抬不起来,就用木棍捆在胳膊上当支架。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薛仁贵的左手渐渐灵活起来,不到两个月就能写出一手正规的板书和教案了。
由于工作认真、教学出色,薛仁贵被学校安排到毕业班任教。毕业班学生复习迎考的任务紧张,但因教学条件艰苦,试题较多时往往无法及时印出来。薛仁贵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跑到油印室学起了刻版油印技术。正值寒冬,薛仁贵右手支撑着趴在冰冷的钢板上,左手一笔一划在蜡纸上刻版,不知不觉忙活了一个晚上,终于把第二天需要的试题全部印好。从那以后,薛仁贵经常晚上扑在油印室赶印教学需要的材料和试题,技术也越来越熟练,清晰整洁的试题成为老师和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薛爸爸”真情暖人心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薛仁贵就立下一个信条: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竭尽所能照顾好孩子们,认认真真传授文化知识,教育他们成人、成才。
30多年来,薛仁贵每天都提前一个钟头到学校,把校舍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夏天打开门窗消暑降温,冬天为孩子们生起炉火。邻村的学生家远中午不能回去,他就每天提前把这些孩子的饭菜蒸热了。大庄村附近山多夼多,道路崎岖不平,阴雨天更异常艰险。他主动承担起雨天接送学生的责任,几十年来风雨无阻。遇上河沟雨天积水,他就挨个把孩子背到对岸,亲手把学生交给家长才放心。
薛仁贵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着每个学生。学生刘长青的母亲得了重病,家中为治病负债累累。学校统一定制校服,薛仁贵悄悄给他添上了新校服。学生辛琪的父亲去世了,家里没钱交学费。薛仁贵拿出当月工资为辛琪缴了学费。学生薛汉利刚上毕业班那一年,母亲因病去世,伤心的小汉利产生了辍学念头,薛仁贵马上赶去循循开导,让他重新回到学校。薛仁贵待学生如儿女般的细心照料和真情关怀,深深地感动了山乡的父老,学生们亲切地叫他“薛爸爸”。
勇当教学“领头雁”
一直带着毕业班的薛仁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实践素质教育,培育出大批的优秀毕业生。他摸索出了“分段教学法”,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增添信心、提高兴趣、巩固知识。他还经常自己掏钱购买练习本、钢笔等学习用品,用来奖励那些学习努力、进步明显的学生,使学习效率大幅提高。对每节课的教学,薛仁贵常常要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设计不同的作业练习和针对性辅导,备课、出题一忙就到深夜。困了、累了,就喝一口浓茶提提神,振奋精神继续琢磨,直到设计出最满意的分段教学方案。
刚踏上讲台时,薛仁贵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他认识到原有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必须不断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才能适应培育新人的时代要求。他一面参加中师函授班的学习,一面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白天备课、上课、照顾学生时间紧张,他就利用晚上挤时间挑灯夜读。经过坚持不懈的刻苦学习,1992年,薛仁贵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全部学业,取得了中师函授毕业证书。1995年,又自学完成了中文专科全部课程,并记录了十几万字的学习笔记。同时,他还经常和同事们交流心得体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有时为了探讨教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疑点,他有时走十多里山路到经验丰富的老师家中登门求教。虽然苦点累点,但每次学校考查评比中,薛仁贵的课都被学生们评为最受欢迎的课,学生们的成绩也总是在全镇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