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男,汉族,1950年5月出生,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勤于钻研技术,勇于挑战极限,带领队友创造了每小时单船集装箱装卸的世界记录,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工人技师,全国“十大创新英才”,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共产党员,学习技术要走在前面
许振超能够成为“桥吊专家”,得益于他在事业上的勤学不倦。30多年来,不论岗位怎么变,许振超的学习劲头始终不减。当皮带机电工,第一个成了技术通;开门机,不仅开得好,而且修得好。开桥吊,他又是第一批司机中第一个成手的,第一批技术员工中第一个会修的,也是全港技术工人中第一个能安装最新型桥吊的。
高达70多米、重达700多吨的桥吊,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它的运作至少包含着高压变配电、高压电缆运行管理等六个学科的知识,就算一个专业的大学生要能够处理一般故障,至少也得研究两三年时间。许振超像着了魔一样地学机械,学外语,学电气自动化……最令人吃惊的是,他居然想用桥吊上的模板倒推出电路图。
掌握了电机系统的电路图,就等于解剖了机器的全身电路神经,处理起故障来就轻松多了。可这是一项多么艰苦的工作啊!每天一下班,许振超就揣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子,用一种近乎痴迷的状态遨游在“模板世界”里。一块模板只有书本大,上面至少有上千个焊点,正反两面就是2000多个,像一个个蚂蚁趴在绿色的线路板上。上面金色的线路细如发丝、若隐若现。为了看得清,许振超架起块玻璃板,在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的线路显现出来,一笔一笔地绘制草图,然后再一点一点倒推线路,有时一根线路需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才能确定来龙去脉。
就这样,他前后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摸遍了青岛港十几台桥吊的电路神经,积累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当上海港机厂的专家得知许振超解剖了桥吊电力神经时,连连惊叹:了不起!要知道,这不仅在青岛港,在全国也是独一份儿。
共产党员,本职工作要干第一、争一流
创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一直是许振超的梦想。
这个梦要追溯到1994年。那年他去香港参观现代货柜码头。当得知人家的集装箱作业效率最高达每小时30个自然箱,比那时的青岛港整整多一半时,他久久不能释怀。
为尽快提高桥吊司机的整体水平,用最短的时间带出一支世界一流的桥吊队伍,许振超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驾驶和维修桥吊的经验,总结出桥吊作业中的200多项操作规程,编制了《青岛港集装箱装卸桥司机操作手册》,内容包括从正常情况到风、雨、雪、雾天等各种作业环境应注意事项及排除故障的各种应急方案,发给大家作为参考。他还设计了师傅和徒弟结对子的办法,让徒弟和师傅自由选择,并和他这个队长签下“军令状”。遇到最难带的新司机,就由他亲自带。正是凭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许振超创造出了新桥吊司机“累计动车60小时即可出徒”的桥吊司机培训新纪录。他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使全体队员达到了每小时50个自然箱的作业极限。
许振超和队友们一次次地发起冲刺,一次次地挑战极限。2003年3月,创造出了每小时299.7自然箱的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单船装卸最高纪录,被集团命名为“振超效率”。2003年9月,又以每小时单船装卸381自然箱的效率刷新了世界纪录。“振超效率”产生以后,为社会和船东、货主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世界各大船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国际超级集装箱班轮纷纷挂靠青岛港,就连世界第一大船公司的马士基北方总部也迁到了青岛。港口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00万标准箱,跃居世界前12强。
共产党员,职工群众要挂在心上
在码头这个大家庭里,许振超给了职工兄长般的亲情和关爱。他常说,带着感情做工作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他为职工制作了一个“安全卡”,上面记录着他多年来总结出的影响安全生产的“10种危险心理倾向”。对那些情绪暂不稳定的职工,尽量不安排他们参加重点作业。他还给职工发了一个“爱心卡”,上面写着“有事找振超”。队里有个惯例,只要职工有困难,许振超总是带头捐款,一位工友的妻子得了尿毒症,全队为他捐款4000多元,许振超自己就掏出了2000元。这些小事一件件都温暖着同志们的心。
面对上级领导多年来给予的众多荣誉,许振超说:“今天的成绩就像是沙滩上的脚印,无论多么清晰,一涨潮都没有了。只有把自己看得轻一点,把港口这个家看得重一点,才能跑得更快,才能总是跑在竞争浪潮的前面,不断留下我们冲向新纪录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