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朱桂全(中)和许振超(右)在接受采访。王松歧摄
|
|
夏日的军港,海风轻拂。8月2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务局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来到军港,与“哈尔滨”舰燃气轮机班班长朱桂全紧紧握手,热情拥抱。彼此倾慕已久,他们在战舰上畅谈,共话精彩人生。
朱桂全:我当年参军入伍的动机很单纯,就是想跳出“农门”,找条出路。18年的军旅生涯,让我逐渐变得成熟起来。我多次随舰艇走出国门,亲身感受到军队强大才能让祖国赢得尊重。所以,我选择了一辈子扎根舰艇。
许振超: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受到劳动光荣思想的熏陶。当初到青岛港工作既是我自己的选择,也是全家人的愿望。我想,既然选择了当工人,就要爱岗敬业,以主人翁姿态把活干好。
朱桂全:我刚上驱逐舰时,舰上的轮机还是靠锅炉驱动,锅炉兵很苦,在机舱底层工作,每天大汗淋漓。然而,我没有退缩,才被选拔到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驱逐舰上工作。
许振超:我参加工作时操纵的是门机,当时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洒在车外的比倒进车内的还多。我十分内疚,就吊水桶练习走钩头,直练到滴水不洒。
朱桂全:当时我文化基础很差,操控面板上的英文一个也看不懂,来到舰上,我看到装备发生故障时经常外请专家排除,觉得很不是滋味。你想啊,一旦真打起仗来,请人修理还来得及吗?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掌握过硬的本领。
许振超:劳动伟大,实干光荣,我也有同感。记得当时我负责开的青岛港惟一一台桥吊坏了,洋专家来了12天就花了4.3万元维修费。从此,我发誓一定要学会修桥吊。
朱桂全:从小我就贪玩,没能考上大学是我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我也觉得很幸运,因为在军营我获得了学习的机会。您是怎么学习的?
许振超: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40多岁时还在自学高中物理课程呢!下班回家,桌子、床都让我占了,电子零件、图纸、参考书摆得到处都是,逼得爱人只能端着菜板在楼道地上切菜……
朱桂全:时间确实是挤出来的。我学习的第一时间是周末,工作一周,十分辛苦,但我觉得学点儿知识也是一种休闲。第二时间是晚上,舰上有个学习室,我晚上常在那里看书。
许振超: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学习能够成就事业。面对这个变革的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工人,只有更多地接受和拥有新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第一线。朱桂全:常有记者问我,创新本该属于专家、学者们的事情,你作为一名士兵,为什么会想到去搞技术革新呢?您作为一名工人,在工作中也搞了不少创新,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许振超:我觉得这是个社会责任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引进外资和技术比较多,我们不能掌握核心技术,就永远会被人牵着鼻子走。记得当初为把装卸效率提高到每小时50个自然箱,我开始了整整半年的探索。朱桂全:我搞创新,也是被逼出来的。在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难题,我觉得实现人与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每个士兵都要有创新的勇气。
许振超:对!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创新上遇到困难和麻烦是在所难免的,但千难万难,只要有百折不回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时代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军队,需要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工人队伍。创新,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和责任。朱桂全:在我们的军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上级把这么贵重的装备交给我,那是对我莫大的信任。为了对得起这份信任,妻子和儿子跟着我吃了不少苦。
许振超:是啊,桥吊对我来说也是命根子,我和工友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对待桥吊。忙的时候,我一个月回家不过一两次。家里买房子搞装修,全是妻子一个人跑前跑后地忙活。女儿从上小学直到大学毕业,我只陪她过了一个生日。
朱桂全:总结自己过去的十几年,我感到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多。荣誉象征着信任,所以心里常怀着一种对部队的感恩之情。如果没有部队和领导这么多年的培养,我不可能有今天。
许振超:面对荣誉,我更深深地体会到奉献最光荣,奉献创造美好生活,奉献创造人生价值,奉献给我精彩人生。同时,我认为命运不相信眼泪,胜利属于强者。
朱桂全:军人大多要面临二次就业。我也曾对转业到地方工作做过一些思考。根据新兵役法规定,我现在能干到退休。尽管直到退休也是一个兵,但我要在部队一分钟,干好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