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最近下发的《关于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纲要》,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我省基层党建工作的重大举措。本报记者约请部分专家对《纲要》精神进行了解读。 包心鉴: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研究员、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孙述涛: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刘贵丰:山东省委党校党建部副教授
提高基层组织“五种能力”
关键词:五种能力 纲要精神: 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其目标任务是着重提高“五种能力”:一是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二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四是发展党内民主和扩大基层民主,依法办事的能力;五是处理复杂问题和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包心鉴解析: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在于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和领导能力,充分发挥动员、凝聚和组织群众的作用,切实担负起实现党的意志、整合社会资源的责任,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坚强战斗堡垒。《纲要》关于党的基层组织“五种能力”建设的要求,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五种执政能力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在基层的具体运用和展开,涵盖了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符合基层实际,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背景资料: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
关键词:“两新”组织五衔接双带动两覆盖 纲要精神: 适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体系。适应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和党员流动数量不断增加的新情况,遵循党组织设置与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相契合的内在规律,本着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党的活动、发挥党员作用和积极稳妥的原则,进一步探索按行业、产业、协会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设置党组织的模式,采取属地、属条、属资、属业、授权、挂靠等管理方式,在不同社会层面和群体中及时有效地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和党的工作。 实施“五衔接、双带动、两覆盖”,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实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街道社区、乡村、园区、国有(集体)企业、社会团体党建工作相衔接,以党建带工建带团建,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工作覆盖。逐步建立复合式、网络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功能齐全的组织体系。 刘贵丰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步加快,流动党员数量不断增加。这些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单纯按行政单位设置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在有些地方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年来,许多地方在积极探索按行业、产业、协会和跨地区、跨行业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比如在农村,强村和弱村联合建立党组织;村企一体化建立党组织;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按照产业链联合建立党组织;按照社会职能分工重新划分党小组;在流动党员多的地方,组织流动党员支部等等。《纲要》既对各地在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归纳和概括,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把握了党的基层组织设置规律,符合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方向。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越来越多。这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里面,有许多还没有建立党的组织,出现了党的工作的空白点和盲区,影响了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只要按照《纲要》的部署要求,扎扎实实地抓下去,我们党就能牢牢把握对整个社会的领导权,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坚如磐石。 背景资料: 截至2004年底,全省党的基层组织共有25.2万个,其中党委9787个,党总支1.5万个,党支部22.8万个。2002年,省委提出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工作的“三个亮点”之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截至2004年底,全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186万户,从业人员1059.3万人。目前已有2.1万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了党组织,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企业中,党组织组建率达到98.5%。全省民办非企业单位7733个,已建立党组织的697个。
改革基层领导班子成员和党务干部选任方式
关键词:两推一选两推直选交叉任职 纲要精神: 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不断扩大差额推荐、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大力推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完善组织调配、社会招聘、民主选举等多种方式配置基层党务干部的有效机制。探索企事业单位选配复合型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办法。在农村、社区、企业党组织中推行“两推直选”的办法,进一步扩大党的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基层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比例。大力推行村、社区党组织成员和主要负责人,与自治组织成员和主要负责人交叉任职。 刘贵丰解析: 目前少数基层干部能力不强,群众威信不高,容易出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任方式单一、僵化所造成的。实行差额推荐、差额选举,推行“两推一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不仅能够保障基层党员、群众的选择权、知情权和参与权,更重要的是能够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增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平性,真正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党员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提高基层党政领导班子交叉任职比例,不仅可以加强党的领导,减少扯皮和内耗,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减轻群众负担。 背景资料: 2004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村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要坚持和完善“两推一选”、公开选拔制度。村党组织凝聚力强、群众基础好的村,可采取“两推直选”的办法,由乡镇党委研究提出党组织成员候选人名单,由村党员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和委员。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的比例要达到70%以上,其中村党组织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的要达到80%以上。 截至2004年底,全省村“两委”换届都完成的村有2.9万个,占应换届选举总村数的39.4%。已完成换届选举的村,交叉任职比例和“一人兼”比例分别达到72.4%和87.1%;村干部职数减幅达到27.5%。
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
关键词:五位一体 纲要精神: 健全分级培训体制,把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完善政治理论、岗位技能、现代科技、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学历教育“五位一体”培训模式,大规模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实现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现代化。 包心鉴解析: 素质既是外在形象,又是内在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建设一支既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作风,又善于协调各方、治国理政的高素质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加强现代科技、文化、法律、管理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实现教育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现代化,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建设的重要保证。 背景资料: 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有党员544.8万名,其中35岁以下的126.6万名,占23.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128.9万名,占23.7%;2004年参加培训的党员374万名,占68.6%。全省农村党员295万名,已掌握一门以上实用科技的115.8万名,占39.3%,其中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职称的32.5万名,占11%;2004年参加培训的农村党员202.9万名,占68.8%。
调动和保护基层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三真”补贴报酬保障机制党内关怀服务机制 纲要精神: 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激励他们扎根基层、奉献社会、干事创业。建立和落实村干部和社区工作者补贴报酬保障机制,积极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实绩突出、群众信任的优秀基层干部,要注意提拔重用。 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服务机制,努力做好凝聚党员的工作。构建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为广大党员服务的工作机制。多方筹集资金,通过发放固定补贴、救助金和设立“困难党员救助基金”、“党员互助基金”等办法,解决建国前入党老党员、在艰苦环境中工作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的实际困难。 刘贵丰解析: 广大基层干部是做好基层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长期奋战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直接面对群众,直接面对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帮助群众排忧解难作出了重要贡献。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体现在政治上、精神上、物质上,更体现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对此,《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为广大党员和基层干部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激励保障机制。只要各级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措施,一定可以调动和保护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基层安心工作、干事创业。 背景资料: 2004年以来,全省县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村级资金8.6亿元,被补助的村村均达到1.16万元,高于村均减少额。2004年全省享受固定补贴的村干部25.5万人,固定补贴资金达5.6亿元。 截至2004年底,全省有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18.9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5%,其中无固定收入的11.4万名。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省用于关心帮助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资金2亿多元,补助老党员和困难党员102万余人次。
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关键词:安家工程自我纯洁机制 纲要精神: 改进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严格组织关系接转制度。认真做好流动党员、下岗失业职工党员、离退休职工党员、解除劳动关系党员、出国(境)党员、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党员管理工作。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党员服务中心或党员联络服务站。积极探索农民工党员管理的办法,规范各行业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办法。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健全党员队伍自我纯洁机制。 孙述涛解析: 党员管理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做好党员管理工作,光靠传统的办法已经不够了,必须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改进党员组织关系管理,严格组织关系接转制度,是加强党员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措施。做好流动党员等党员管理工作,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发挥党员作用,是加强党员管理的目的。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党员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 背景资料: 2004年,全省共有流动党员6万名,其中工人8853名,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4451名,机关干部1173名,农牧渔民3.8万名,其他7601名。 2004年全省参加民主评议的党员460.3万名,被评议为不合格党员的4242名,受到处置的3631名。全省党员出党2492名。
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关键词:十六字方针两推一公示票决 纲要精神: 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积极稳妥地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探索在流动人口中发展党员的有效办法。扩大民主,严格程序,大力推行发展党员“两推一公示”、票决、组织员谈话和基层党委书记谈话等制度,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刘贵丰解析: 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发展党员工作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标准,就是坚持党章规定的政治标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证质量,就是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把好入口关,决不能降格以求,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改善结构,就是要突出重点,坚持向农村、企业、高科技领域倾斜,不断壮大这些领域的党员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作程序,扩大民主,大力推行“两推一公示”、票决、组织员谈话和基层党委书记谈话等制度,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 背景资料: 2001年以来,全省新发展党员中,生产、工作一线的占57.8%,35岁以下的占73.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8%。近几年,我省年均发展党员13.6万人左右。目前,我省要求入党的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底,全省入党积极分子81.4万人,比2001年增长42.7%;申请入党人达到155.7万名。 目前,我省党员队伍老化、文化素质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全省党员队伍中60岁以上的有98.8万名,占18.1%;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246万名,占45.2%。在一些新的领域,党的力量还比较薄弱,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有党员39.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7.2%。
形成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机制
关键词:领导方式工作作风利益表达 纲要精神: 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充分发挥政策引导、指导服务、协商沟通、保证监督作用;学会按市场经济规律和客观规律办事,运用市场手段和提供服务、拓展市场等办法,推动经济工作;学会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做好群众工作,妥善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创新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探索形成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机制和办法,依靠优质高效的服务凝聚和激励群众。 坚持和完善“民情日记”、“民情恳谈”和“民主日”、“听证会”、“评议会”等制度,形成基层群众利益表达和党群沟通协调的有效机制,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包心鉴解析: 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科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能否充分表达群众利益,能否有效沟通和协调干群关系,增强党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来自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尤其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利益关系、做好加强群众工作的规律。 背景资料: 2002年以来,全省从乡镇以上机关和单位向农村派出工作组2万个,选派机关干部10.4万名。对经济欠发达乡(镇)、村实施市、县、乡“三级联包”,共包扶236个经济欠发达乡镇,1.6万个经济欠发达村。对农村贫困户也实施“三级联包”,共包扶贫困户、贫困党员13多万户次。
发展党内民主和扩大基层民主
关键词: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党代会常任制 纲要精神: 发展党内民主和扩大基层民主,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民主执政水平。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权利保障条例》,坚持党内重大事项党员先知道、先讨论、先行动,努力营造党内平等讨论交流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逐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基层党的委员会定期向党员大会或代表会议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探索基层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有效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回复机制和基层党委委员联系代表、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制度。继续推进基层党的代表大会代表常任制试点。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孙述涛解析: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的途径。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广大党员的民主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愿望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开辟和创造党内民主的新途径,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制度建设是带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的问题。发展党内民主和扩大基层民主,关键是建立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制度。 背景资料: 自2002年底开始,我省在威海市和龙口市、高唐县进行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三个试点单位,结合党代会换届选举,选举代表1502名,探索建立了党代表大会年会制、代表常任制、党委工作规则等制度。 2004年8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山东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规范》规定,以县为单位统一规范村务公开时间,财务收支一般每月公开一次;其他村务的办理情况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重要事项,及时进行公开。村民议事主要通过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或村务公决的方式进行。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
建立健全“三个体系”增强基层党组织执政效能
关键词: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 纲要精神: 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目标体系。完善基层重大问题决策的规则程序,明确决策的范围、重点和具体事项。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和责任制。作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充分尊重基层、群众的意见,不准给基层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不准强迫命令,切实防止和解决作风粗暴、方法简单的问题。 建立权责明确的执行责任体系。完善基层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和年度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量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标准、完成时限、具体责任人,落实奖惩措施。 建立严格高效的考核监督体系。建立符合基层特点的考核办法,加强经常性考察和年度考察。建立健全基层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完善民主评议、民主测评、谈话、函询、诫勉等制度,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罢免制,把考核、考察结果作为基层干部选拔任用、职务级别调整、评先树优、培训和确定工资、补贴标准的重要依据。 孙述涛解析: 省委、省政府实施民主科学的决策目标体系、权责明确的执行责任体系、严格高效的考核监督体系“三个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高各级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举措。山东是经济大省和人口大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基层党建工作要开创新局面,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制度作支撑和保证,必须抓住决策、执行、监督等关键环节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增强基层组织整体效能和工作活力。 “三个体系”建设,重在落实,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尽快研究制订一套符合基层干部工作特点,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基层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 背景资料: 2003年7月,省委书记张高丽提出、经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三个体系”,即民主科学的决策目标体系、权责明确的执行责任体系、严格高效的考核监督体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从制度上保护和调动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关键词: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措施创新 纲要精神: 坚持围绕大局,创新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围绕基层党建工作热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谋划,探索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观念、市场观念、以人为本观念、统筹观念、服务观念和思维方式。适应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坚持局部与整体、微观与宏观、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路、对策。 健全创新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基层党建创新工作管理,落实创新课题负责人制度。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成果评选表彰制度,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孙述涛解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解决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善于用新的视野看待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善于用新的思路谋划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善于用新的措施和手段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有效方式方法,努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特别是要围绕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索,不断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始终保持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背景资料: 2003年,省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深入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课题落实工作的通知》,全省确定了83个创新课题,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到人。2004年底,省委组织部组织了全省首届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奖的评选。共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
■相关链接:
《纲要》起草说明 一、《纲要》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 《纲要》共分为10个问题,36条: 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 3、适时调整党的组织设置,构建覆盖社会各领域、充分发挥作用的基层组织体系; 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领导班子和党务干部队伍; 5、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6、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执政为民、服务基层和群众的水平; 7、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执政效能 8、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9、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10、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基层党建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二、总体把握原则 一是全局性。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提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力求更好地紧扣要务、服务大局,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整体性。基层党组织建设面广量大,综合性、交叉性和动态性的特点突出,单打一地抓效果不理想。对各个领域的基层党建工作,应进行统筹考虑,从整体上进行部署和安排。 三是前瞻性。省委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2001年6月,省委制定出台了《关于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必要重新规划设计,着眼未来,超前考虑,提出一些具有一定预见性和前瞻性的思路、措施。 四是创新性。2004年春,中办、中组部到我省对基层党建创新进行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但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的领域还很多。既要总结规范我省的成功做法,又要借鉴外省经验,明确创新重点。 五是操作性。既有一些规定性的要求,便于基层操作,同时又给基层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和余地,调动基层的创造性。 三、起草过程 《纲要》初稿形成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按照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对《纲要》进行了反复讨论、斟酌和修改,先后修改十几遍。 2、听取了部分市县和省直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做了进一步修改。 3、征求了中组部的意见。中组部认为,山东研究制定这样一个《纲要》,很及时、很重要,其中一些思路和措施很有新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