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贠瑞虎
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希望山东在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上走在前面。这既是对我省近几年发展之路的充分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殷殷期望和更高要求。
追溯近三年来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脉络,正是由于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登高望远谋全局,引领全省
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化挑战为机遇,才取得了一系列来之不易的辉煌成就,实现了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巩固好现有基础,发挥好多种优势,利用好各方面条件,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完全可以发展得更快更好
2003年上半年,注定将在山东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春伊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17市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学习考察团南下苏沪浙找差距,取真经。三地高涨的发展热情,不舍昼夜的进取精神,充满活力的创业氛围,让我省党政干部感到震惊。一场波及全省的解放思想大讨论骤然铺开。
跳出山东看山东,各级党政领导视野更宽,思路更广,历史机遇感和发展紧迫感油然而生:青岛对照苏州寻找差距,济南对照南京确定目标,烟台对照无锡转变观念……全省17个市甚至几乎所有的县市区,都在对照南方发达地区确定赶超目标,明确突破路径。6月上旬,省委工作会议推出的“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思路,水到渠成地融化为全省上下解放思想干事创业的冲锋号角。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在环境日益成为集聚各种生产要素的决定性因素的今天,各级各部门勇于向自己开刀,把束缚生产力和影响投资环境的种种权力“拱手相让”。在2002年全面启动“政府提速工程”、压缩40%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2003年我省又压缩了50%;去年6月《行政许可法》施行前夕,18个省直部门被确认不具备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资格,74项省级规范性文件和130项收费项目被果断砍掉。各地以设立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载体,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投资环境明显改观。
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的怪圈,从整体上影响着竞争合力的形成。着眼于此,我省把青、烟、威作为一个经济板块统一规划建设,积极打造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邀请高层次专家编制《胶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半岛8市建立对话协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和体制性障碍,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开放程度最高、活力最足、竞争力最强的高速增长板块。
视野决定眼界,思路决定出路。2003年,面对非典不利影响,全省GDP突破1.2万亿元,增幅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从全国第四跃居第三。去年全省GDP突破1.5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15.3%;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2.4%;提前一年实现“十五”主要经济指标。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长15.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5.8%;新签合同外资增长53.4%,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2%。
大调整既是大挑战也蕴藏着大机遇,抓住了机遇就可能赢得大发展
几乎在我省吹响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冲锋号的同时,宏观调控不期而至。是停下脚步抓调整,还是在大调整中求发展?山东的决策者面临抉择。
“能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关键看结构调整能不能取得进展。结构调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省发展的主线,必须贯穿始终牢牢抓住不放。要通过加快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转变,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统一,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省委书记张高丽反复强调。
该限制的坚决限制,该调整的坚决调整,才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全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仅2003年底以前我省就关停“五小”企业1606家;之后又全面清理了钢铁、电解铝、水泥等国家宏观调控重点限制项目;分三批撤销开发区739个,减少规划土地面积37.7万公顷,减幅分别达74.6%和77.4%;立案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95万件。今年又明确提出,省级开发区每亩投资不得少于100万元,其中国家级开发区每亩投资强度一般不得低于240万元。
调整不是止步不前,而是为了集约利用各种有限的宝贵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引导鼓励各地各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引领下,2003年以来短短两年多,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集中培植“三个一批”,突出“三大亮点”,经济结构、运行质量和整体竞争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大批辐射带动能力极强的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迅速崛起。在国家统计局去年底公布的全国2692家大企业集团名单中,我省入围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去年全省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过百亿元、过20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230家、21家和10家,分别比上年增加42家、8家和6家。占1.4%的大型企业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6.8%,户均利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近35倍,拉动全省工业利税稳居全国第一。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围绕这个要求,三个突破、促强扶弱等一系列举措次第展开
五月的鄄城(潍坊)工业园,塔吊林立,施工正酣,首批总投资6.6亿元的16个项目全面进入建设阶段。
鄄城是我省“东西联动突破菏泽”战略的受益县之一。据统计,东部8个强市结对帮扶菏泽8个弱县短短一年多,双方就达成合作意向54个,总投资123.5亿元。去年菏泽市GDP、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7%、75%、19.9%、31.4%,均首次超过全省平均增幅,均为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
“一个龙头”、“三个突破”战略实施以来,脱胎巨变的不仅仅是菏泽一市。
在省城济南,宽阔平坦的经十路贯通东西,投资16亿余元的济南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成投用,体育中心、植物园全新亮相……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增势强劲。
烟台市反骄破满找差距,振奋精神促发展,GDP增长速度由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第7位迅速跃升到第1位。
突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工作会议5月底开罢后短短一个月时间,新世纪中国第一座千万吨级炼油项目——青岛大炼油工程和投资99.38亿元的青岛海湾大桥全面动工建设;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6大产业集群在该市强势崛起。
“突破30个经济强县,扶持30个经济弱县”,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去年30个强县工业利税、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16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30个经济欠发达县除地方财政收入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经济强县。
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同时,我省还把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和财政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仅去年全省就减免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38亿元;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48.5%;农村公路改造投资130亿元,使80%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今年我省又明确提出,全省农业税再降2个百分点;力争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投资60亿元确保年底基本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力争三年内让全省80%以上的村庄用上自来水……
统筹城乡和一二三产业发展,有力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仅去年全省就转移农村劳动力13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3%,为1997年以来最高。以邹平县为例,仅一个魏桥创业集团就消化农村劳动力12万余人,正在建设的高档纺织印染系列项目建成后,又可创造就业机会4.5万个。
成绩已成过去,未来任重道远。在刚刚结束的全省科学发展情况交流现场会上,省委书记张高丽明确指出:“在新的阶段、平台和起点上,我们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绩,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要保持清醒头脑,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防止自满自足、松懈麻痹思想,防止畏难发愁情绪,防止低要求、低标准、低水平。要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统一对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的认识,统一对珍惜来之不易大好形势的认识,统一对居安思危、增强紧迫感的认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毫不松懈,加大措施,乘势而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
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征途上,山东的步履一定会迈得更加稳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