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把这句话套用到近年来山东城乡面貌变化上,大致是确切的。 短短几年,齐鲁大地上的城市“长”大了,乡村变美了,建设速度之快、水平之高、影响之大可谓空前。
城市化推动现代化
回首“十五”,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一以贯之:2000年底省委七届四次全委会上,城市化被列为四大战略之一;2002年7月召开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确定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三高”原则;2003年省委工作会议、2004年和2005年全省科学发展情况现场会,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都对实现城市化的新突破再三强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按照国际普遍规律,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同步推进,并稍领先于工业化进程。而2000年,我省城市化水平却落后工业化6个百分点。我省要率先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更大程度地发挥城市建设带动辐射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城市建设被各级摆到了推进跨越发展的先导地位,全省形成了抓发展首先抓城市化进程、搞城建必须高起点大手笔运作的恢宏局面。 省城济南两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这种飞跃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济南城建重点一直放在老城区改造上,而原有城市规划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济南的建设发展,一直被置于全省大局中来考虑和认识。2003年6月,在省委工作会议发出“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动员令后,省委、省政府采取的第一个重大措施,就是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济南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随后两年间,一系列重大部署的实施,彻底改写了济南的发展路径:“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发展战略和“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实施思路的确立,使城市格局豁然开朗;交通、管网、绿化、供水、名城保护等城建“十大工程”的全面展开,城市境界和档次大幅提升。千年古城,面目为之焕然一新,活力四射。 放眼全省,济南之变几乎在每一座城市上演。2002年到2004年,全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年均30%的速度持续增长,3年完成投资930亿元;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效途径的村镇建设高歌猛进,2002年以来平均每年新增住宅4000万平方米以上,小城镇镇区总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29%;全省城市化水平从2002年的40.3%一跃提高到2004年的43.5%。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建设事业也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五”期间全省建筑业产值已占全省GDP的7%,建设事业当之无愧地成为推动山东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强力引擎。 副省长赵克志这样评价:“近几年,是我们建设工作大发展、大变化的几年。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看,建设工作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了。”
最大的转变是规划
济南经十路以南东起玉顶山、西至转山区域内,平均每亩地价一直徘徊在5万元上下。而随着济南市在此建设奥体中心规划的出台,几乎一夜间,每亩地价暴涨至170万元。 一纸规划,其实体现的是对经济社会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从这个意义上讲,省建设厅长杨焕彩说:“‘十五’建设事业本身的亮点很多,但从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方面,最大的转变是规划,最大的亮点也在规划。” 这一转变,数字为证:“九五”期间,全省规划投入不足1个亿;而“十五”期间,投入高达15亿元,仅今年以来,全省就投入5亿元。 都知道规划重要,但以前大多是口头上的重要。一个乡镇规划,往往花上几万元就完事了,大城市规划也是自家设计院能应付就应付,结果出现了一批“农村版城市”,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也怵目惊心。而近几年,规划的龙头地位已不可动摇。在烟台,凡居住区用地规模10公顷以上、城市广场用地规模2公顷以上的规划设计,一律面向国内外招集方案,如今全市在建的新火车站等5个重点工程项目,全由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外知名机构承担,真正实现了“让世界设计烟台”! 重视规划,是出于对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乃至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第一资源”价值的认识;而实践中也的确每每“点石成金”。 2003年以前,临沂城区只是一座60平方公里的小城,特色不明,面临“往何处去”的发展困惑。“怎么办?问专家!”在市委、市政府的盛邀下,建筑大师吴良镛来了,两院院士周干峙来了……7名国内“泰斗级”的规划大师成为城市规划顾问,吴良镛教授更是亲绘规划草图。新规划以沂河为轴心破题,确定“一河五片,北上东进,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做大水文章,城市之魂跃然而出,城市竞争力立时今非昔比。 “十五”期间,由省建设厅组织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山东省海岸带规划和济南都市圈、济宁都市圈等区域战略规划相继出台,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调控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我省48个设市城市和近一半县城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108个市县全部启动了总体规划修编。山东实现新一轮建设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也正蕴涵其中。
抓环境就是抓发展
沿高速公路驶入威海,万顷松涛,一湾碧水,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在威海,这样的海滩防护林有14万多公顷。尽管开发热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威海决策者态度坚决,海滩防护林一棵也不能动!近年来,威海将到手的钱拒之门外的“傻事”做了不少:搞招商引资,污染环境的,耗能高的,耗水多的“三个不上”,为此拒之门外的内外资近100亿元。 丢了芝麻却捡了西瓜:“最适宜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品牌,已成为威海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的最佳招牌。韩国三星株式会社一位负责人转遍了大半个中国,到威海后感叹“好美的城市”,当即拍板把公司建在了威海开发区。多年来,威海一直是全省招商引资和经济增长最快最好的地区之一。 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无不青睐优越的发展环境。站在这样的认识高度,致力于生态省建设、创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成为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环境也是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自2002年起,一场为期3年的声势浩大的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展开,全省累计清除卫生死角6.9万处,整治广告牌匾50万块,清理占道经营109万处,拆除违章建筑343万平方米,铺装人行道1038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巨变。2005年初,省委、省政府再次要求:在巩固3年环境整治成果基础上,再用3年时间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建设将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