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再一次换挡提速。 在今年国内重卡市场走低的情形下,重汽却逆势而上,前三季产销量与去年持平,市场占有率增长5个百分点;9月27日,重汽夺得“中国汽车市场调查年度知名度高、美誉度好、质量过硬的重型载货汽车”奖项第一名。 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显然志不在此。马纯济向记者透露,到2010年,集团年产重型汽车力争达到12万辆,1/3产品打到国外去,目标直指世界500强。
张殿平的回归
今年35岁的张殿平,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重汽技术中心。1996年,跳槽到了红旗考格尔。2003年,就在自己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却又重返重汽。 临行前,考格尔老总与他长谈一夜,终究未能挽留住。他告诉记者,吸引他的是新重汽的发展前景。张殿平现任重汽技术中心工艺所副所长,是公司里的油漆专家。 新重汽成立前,大量人才外流,技术中心尤其严重。1996年到1999年4年间,技术中心就走了100多人。眼下,人才又开始纷纷回流。在技术中心,像张殿平这样回归的,就有十几名。 技术创新被中国重汽作为赖以重生的利器。2001年重组后,中国重汽集团对所属技术中心的投入年年都在增加。技术中心副主任孙兆福介绍说,去年开始立项实施的整车震动实验台及欧3、欧4发动机实验台,总投入就在3000多万元。2003年,技术中心新开发各类车型110多个,2004年,达到150多个新车型,平均两天一项专利。去年10月,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 HOWO系列车型下线,现已占到全部订单的40%以上。目前中国重汽共拥有各类车型760多个,形成了国内最完善的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 马纯济说,当初在与沃尔沃的一次合资谈判中,对方拿出了一张1米多长的知识产权名细表,而重汽一项没有,这也注定了双方谈判中很难对等。 目前,集团专利总数已达553项,成为全国汽车工业中知识产权最多的企业。
“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
“干毛巾也要拧出一把水”,这是马纯济的成本管理观。 2001年2月,中国重汽第一次招标。卡车公司首次招标采购汽车钢板弹簧和汽车贮气筒,结果仅这两种零部件竟使重汽当年整车降低采购成本一千多万元。 招标采购的瘦身效应使得重汽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大幅下降。同时,重汽开始致力于创新管理手段。重组伊始,就在全集团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实现了按订单生产,极大地压缩了库存。仅此一项,节约资金占用近10亿元。 资料显示,中国重汽通过大力实施低成本战略,连续4年,万元产值能耗同比每年平均下降10%以上,仅2004年工业总产值综合耗能就比2003年下降了47%,节约能源量94500余吨标准煤。单车生产成本4年间降低了4万余元,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走出去”义无反顾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世界知名品牌,是中国重汽长期以来的夙愿。 2004年,重汽产销重型汽车4.5万辆,增长115%以上,增幅居全国重卡行业首位,重卡产销量跃居世界第八位。 与国外大企业纷纷抢占中国市场相比,重汽执意“走出去”似乎有些舍近求远。马纯济说:“这就如同踢足球,只有到国际上踢,才能接近和赶超世界水平。重汽的产品只有走出国门,才能达到国际水平。” 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重汽国际化战略开始彰显威力:今年3月,首批80台海外CKD组装的黄河王子驶下生产线交付用户,中国重汽产品首度实现了海外生产;8月,在香港与外商签订2.8亿美元经贸协议,赢得中国重卡出口市场上的最大订单;前不久,中国重汽品牌以29.39亿元的价值,上榜世界品牌实验室机构公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今年上半年,中国重汽整车出口额一举跃至全国汽车行业第三位(包括轿车),达5000万美元。马纯济表示,到年底,重汽整车出口很有希望超过一亿美元。 “争取到2010年,重汽出口额在今年基础上再增长10倍。希望那时再开商务大会,有1/3或1/4的客商是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人。这样,我们的企业才真正有点国际化的味儿。”说这话时,马纯济脸上写满了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