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借鉴篇:外企何以变候鸟
2006-08-31 10:58:51
SRC-78
|
|
|
|
两年前,苏南地区遍地的外资企业,让记者羡慕不已。那时,凭借便宜的地价、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像鸟儿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投资,拉动了当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可是,如今有一些外企有变为“候鸟”的危险。
投资晴雨表
由中国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电电公会)每年公布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被称为台企在内地投资的晴雨表和风向标。2003年,一向被视为台资宝地的苏州市区的综合排名从前两年的第一位降至第七位,昆山更从前两年的“极力推荐城市”等级大幅跌落,综合排名一气滑落20位;而到了2004年,苏州市区更是意外跌出了台商投资极力推荐的14个A级城市排名,降为B级城市。
“对这个排名,各地还是十分看重的。毕竟,外资和台商重视这个。”昆山市委宣传部的李金海说。
排行榜上的晴雨表,反映在现实中就是一些外资、台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撤资迁徙。尽管不少官员对此讳莫如深,但这几乎已是公开的秘密。
那么迁徙的动因来自何方呢?
“资本总是逐利而行的”——或许能解释这一点。苏州市发展计划委外经处的徐建国处长分析说,近几年由于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电力严重短缺,加上交通承载过重,劳动力价格上升等一系列原因,使得在苏州投资的外商利润空间变窄。同时,政府“三免三减半、五免五减半”等优惠政策到期也是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对成本控制要求比较严格的台企撤资迁徙的一个重要原因。“缺电严重时,企业要停四开三,能不着急吗?”徐建国说。
许多地方为招商,下大本钱筑巢引凤,结果巢还未暖,蛋也未下,凤就要飞走,打乱了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如果一鸟飞时,群鸟跟进,后果就更不堪设想。
这也直接影响了对外资的后续引进。据徐建国讲,苏州今年前五个月外资增长不明显,与能源、资源的短缺关系密切,“项目就在手上,可就是没有地”。
差的搬走 好的进来
对“候鸟”现象,苏南人的态度是理智分析,沉着应对。
原昆山市委办公室主任、现任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顾问的顾厚德说,部分外企的迁移是必然现象,因为昆山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当中,早年引进的一些技术层次低、占用消耗土地等资源大、劳动力成本高的外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目前当地政府正在对部分企业的存量土地进行腾笼换业,由政府出钱回购土地,原企业则向内地转移。
比较具典型意义的是,昆山的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苏旺你手套针织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准备往徐州迁移。“土地属紧缺资源,差的企业不搬走,好的企业还进不来呢。”顾厚德说。
由被动地看外企外迁,到主动让外企外迁,昆山人试图通过及时的产业结构升级,把发展的选择权又掌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昆山靠不断完善政府的服务来留住外商。为了让一些骨干型的大企业增资,实现“零土地”招商,市政府实施了契约式服务:和外商签订服务合同,外商有什么要求,政府保证逐条做到;外商同时必须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当地经济的实际情况,适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或把研发机构落户到昆山。这一招还真灵。据顾厚德说,今年头5个月,全市引资5亿多美元,同比增长22%,用地却下降了67%。黄承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研室主任,是“昆山之路”的积极“鼓吹者”,曾多次到山东宣讲“昆山经验”。他告诉记者,外资和民资是昆山经济的两大引擎,缺一不可。以前是外资独领风骚,现在民资正后来居上,去年昆山民营经济地税收入首次超过外企,短腿已经变长。下一步,昆山要走集约发展之路,力争用原来1/4的时间、1/4的土地资源,再造一个“昆山开发区”。
“候鸟”飞到渤海湾?
“候鸟现象”,也引起了人们对各地现行招商引资政策和发展模式的反思。
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局的卢翌达说,台资在大陆不同地区投资,本来无可厚非,但一些地方为争取更多的资本,把优惠政策一加再加,甚至“贴本招商”,付出了代价,也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前些年,长三角各地都陆续推出大量特殊招商政策,有些地区把土地价格一压再压,直至分文不收;税收政策早已突破国家允许的底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把外企养成了候鸟。”
卢翌达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招商引资的成绩直接与地方官员的政绩挂钩,这就导致了一些地方想方设法压低土地和税收价格。越是基层,这种倾向越明显。在有的地方,政府人员全力招商,却忽视了公共服务和正常的社会管理职能,本末倒置。
“我们现在开始反思,外向型经济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多大?”苏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处副处长夏文说。如果企业扎不下根,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是有限的、暂时的。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台资企业,租用当地厂房,搬走是很容易的事。
在台湾电电公会发布的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与风险调查报告中,济南、青岛和天津三个城市位列台商投资重点推荐的A级城市。有人说,台资下一轮投资的热点在环渤海湾地区。但苏州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处的王鸣军处长警告说,即使如此,这些地区也且慢高兴得太早。虽然目前上述地区的土地资源和能源供应还比较充裕,但如果不注重引资质量,或者继续走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早晚有一天,“候鸟”还是要飞走的。
那么,如何创造条件,让“候鸟”成为“留鸟”?
上海外经委项目管理处副处长申卫华向各地建言:一般来讲,港澳台企业在投资时,更看重硬环境建设和优惠政策,而欧美企业则更看重软环境,包括政府的透明规范服务和法制环境。这对于那些眼下正忙于招商的地方政府,是有参考价值的。
同时,如果招来的项目只是插下的竹竿,那么它很容易拔起来就走。如果能与当地企业嫁接,或者长在当地产业链上,生了根,“候鸟”就会留下。(记者 吴宝书 李海燕 盛刚 ) |
|
编辑:
余梁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