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发展 > 周边发展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借鉴篇:长三角新拐点

2006-08-31 10:58:51 SRC-78
   
 
  大众日报讯(记者 盛刚 李海燕 吴宝书)10多天的时间里走马苏沪浙,最直接的感觉是,各地发展的紧迫感丝毫不逊于两年前。

  在浙江,好几次听到“快进则生、慢进则退、不进则衰”的说法。上海人则一再强调,现代服务业是我们的短腿。在江苏,不必提苏南,苏中城市快速发展和苏北城市大步前进,都让南京如坐针毡。

  绕不过去的“生长痛”

  的确,这里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快速增长确实遇到了瓶颈。“成长的烦恼”接踵而至——原材料成本上升、土地等生产资料稀缺、能源运力吃紧、环境承载能力降低、欧美市场的技术壁垒、倾销诉讼越来越频繁……长三角人的感受从来没有如此痛切:低质量成长的路越走越窄。

  以资源瓶颈为例,2004年国家给江苏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仅有18万亩,包含道路和工业用地在内,无锡市仅分得2.5万亩,比上年少80%。今年一入夏,杭州市政府就出台了企业让电给予奖励的政策。

  这厢,先发优势在逐渐丧失;那厢,随着资本的梯度转移,制造业的西进北上,包括山东在内的环渤海地区以及更广阔的内陆地区的后发优势慢慢显现出来。在区域竞争中既要保位,又要争先,这是一次重量级的较量,也是一次高水平的角逐,让他们不敢有丝毫放松。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不管是先发优势,还是后发优势,如果仅仅是资源、区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那么就总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丧失。即便服务环境、税收政策上予以种种优惠,也不过是个门槛问题。换句话说,资本和产业的迁移,为包括山东在内的地区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我们还必须警醒,长三角今天面临的问题,珠三角昨天曾经面对,其它地区不久的将来同样需要面对。说到底,长三角目前面临的问题,都是经济增长过程中绕不过去的“生长痛”。

  老路走到尽头

  “这烦恼,那烦恼,归根到底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带来的烦恼。”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一语中的。

  当老路走到尽头的时候,长三角的发展出现了新拐点。

  昆山927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挤着3500多家外资企业。昆山外资利用到“极限”了吗?昆山的同志并不悲观:如果走粗放发展的老路,很可能是这样。但走集约发展的新路,必是柳暗花明——土地紧了,就让厂房长高,向空中伸展;信贷紧了,就充分利用外来、民间资本,借机优化资金结构、拓宽融资渠道;资源紧了,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于是我们看到,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正在像过去关注“吨粮田”那样,紧盯单位面积的经济产出。长三角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出去年达到2600多万元,比上年提高450多万元。其中,无锡的产出为4909万元,比苏州还高,但他们却说,我们比上海差远了,他们都过亿了。总体上江苏又高过浙江。差距在哪儿?集约的程度不同。

  有此一说,“浙江是全国不少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这是指浙江的资本外流。浙江资本流向全国,各地争抢,使“浙江经济”变成了“浙江人经济”。但浙江人理解的“浙江人经济”内涵却不这么简单。他们说,虽然国外资本流出大的一般都是发达国家。可人家资本流出多,流入也多。一比看出问题了:在浙江,资本流入太少。于是,“浙江人经济”催生了“浙江经济”升级换代的内在需求。

  今天,上海的龙头地位比任何时候都坚固。不过,上海人却认为必须“居安思危”。这个“危”,便是在GDP持续12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后,还有多少后劲。种种选择中,除了加长现代服务业这条短腿外,他们把“科教兴市”提到更高层面,甚至提出了把科技作为上海未来攀登“华山天险”的惟一路径。高科技将孕育出新的上海速度。

  近两年来,在长三角出现的更为理性的招商引资新政,产业政策的变化及苏温模式的殊途同归,暗含的正是“引擎更新”的深意。

  是把既往的成绩和优势用作守成的资本,还是当成起飞的高台,视野不同,境界高下自然分明。

  调控“倒逼”观念转变

  没有人否认,新一轮宏观调控对于发展速度快而又遭遇明显“瓶颈”制约的长三角而言,考验尤为严峻。

  但重访苏沪浙,记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却是“机遇”。调控让经济粗放发展的弊端暴露无遗,机遇何在?

  江阴的同志告诉记者,宏观调控不是对发展的限制,而是对发展的调整和提升,地方政府要善于在宏观紧缩中搞活微观。

  苏州市委书记王荣说的更实在:如果按照我们原有的思路发展,宏观调控影响确实很大。每年的土地使用量会受到限制,一般项目到银行贷款也会比较困难。但如果把调控看成是推动苏州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的契机,那我们就不会受到影响,而且会攀上新的发展平台。

  近年来,苏州在土地供应上严把投资强度关,设置了省级以上开发区每平方公里实际投入不低于5亿美元、乡镇工业小区不低于3亿美元的门槛。而实际上,苏州工业园区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已达到10亿美元,产出规模达到200亿元,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同类开发区的前列。

  有企业家“常青树”之称的中国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对宏观调控带来的考验和机遇也有自己的理解。他的体会是:做企业随时都会遭遇危机,但危机更容易出在“气候”好、经营顺的时候,因为经营者在这时容易头脑发热,把握不住自己。宏观调控恰恰在这样的时候给企业泼点冷水,虽然一时会难受,但敷上一贴“清醒剂”后,发热的头脑能冷却下来,少犯和不犯错误。

  宏观调控是考验,更是机遇,是“倒逼”地方和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苦口良药——长三角人这种积极的心态难能可贵。

  其实,他们还说过另一句看似随意实则耐人寻味的话:越是宏观趋紧的时候,越是拉开发展差距的时候,越是需要我们发现机遇、把握机遇、创造机遇的时候——这是经验,也是警示。其中蕴涵的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强烈的竞争开放意识和进取心,令我们这次重赴苏沪浙采访的记者至今难忘。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