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爷爷奶奶的无私帮助,我们一定牢记您的嘱托,好好学习,回报社会。我们这些受助的孩子会再次相聚,向两位老人家汇报我们的成绩。”平邑县贫困生陈晓激动地说。 24日下午,本报读者接待室。来自临沂、泰安等市的六名贫困大学生,分别从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里接过每人5000元的助学款。六名大学生向给与他们无私帮助的两位老人深鞠一躬,两位老人则微笑着鼓励着他们。 这对老夫妻是济南市的离休干部,今年分别是76岁和77岁。六名贫困学子是今年考上大学但又无钱缴纳学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8月22日,两位老人来到报社,说看了我们组织的“利群阳光”助学活动后,也想要比照这一标准资助几名寒门才子,在给本报寄来资料而又没能得到“利群阳光”助学金的众多孩子中,老人选中了六人。 一次拿出这么多钱,对两位老人来说,是破天荒头一回。其实在平时的生活中,两位老人非常节俭,老先生说:“我们出门,从来就是能步行就不坐公交,能坐公交就不坐出租车,离家到外地都要尽量借宿亲戚家。”老奶奶告诉记者,他们老两口的节省程度比较出名,即使生病了也很少往医院跑,而是找个药店买点便宜药。这三万元无偿助学款是他们一点点攒起来的养老金,他们说这是“一生中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开支”。 今天,看着六名贫困学子兴奋的表情,两位老人还向他们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全家六口人,除我们老两口外,还有两个女儿和儿子、儿媳,都是因为贫穷,没有一个人读过大学,现在生活好了,但这个遗憾自己也没法弥补了。我们想通过资助你们读大学,实现我们全家人的大学梦想。” 听到老人说“我们的无偿援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图报!就是希望你们要尽忠报国,报答人民”时,有孩子的眼眶湿润了,于是,有了本文开头孩子们向老人说的话。(应两位老人再三要求,本文隐去他们的名字) 文/本报记者 王振国 实习生 陈伟伟 片/本报记者 刘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