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专题 > 推动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 最新报道

山东省县域经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阔步前进

2006-08-31 11:02:58 经济日报
   
 
 

荣成市栖霞口村新型农村社区。


    一个个产业园区,一座座和谐村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山东,一个科学发展的山东,一个充满激情、充满创造的山东!

    “郡县治,则天下安。”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和重要组成部分,县域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

    近一个月以来,本报《又快又好发展新看点》赴山东采访组驱车齐鲁大地,从省会城市郊区到边远县市,从胶东半岛到沂蒙山区,深入城乡,走村串户,行程万里,对全省17个地市的26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区、市)进行集中采访报道。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山东9000多万名干部群众正在脚踏实地,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其干劲令人振奋,其业绩令人钦佩,特别是一大批县市迅速崛起,强县变得更强,弱县快速追赶,全省县域经济步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看待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不断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识。发达县率先发展、中等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跨越式赶上的新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在山东省15.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陆地农作物如小麦、花生等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近海的海参、扇贝、海带等产量居全国首位,矿物储量和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各省之最。这些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分布在全省140个县(市、区)中。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先后采取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施强县带动战略、支持欠发达县进行改革开放试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省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2年,县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75.5%,完成财政收入占8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占45.1%,有1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

    对此,务实进取的山东人并不满足,尤其是把眼光瞄准江苏、浙江等省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山东的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强县不强、弱县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从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看,山东总量最大,但县域经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低于江浙,分别为山东的1.23倍和1.63倍;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看,两省人均财政水平分别为山东的1.51倍和1.97倍;从非农业结构看,山东也低于江苏,与浙江差距更大,2002年山东县域经济增加值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比为20.6:79.4,与浙江的11.1:88.9比较,非农比重低9.5个百分点;从实际利用外资看,山东好于浙江,但与江苏、广东差距不小。 

    差距所在就是潜力所在,潜力所在就是前景所在。2003年11月17日,全省召开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书记张高丽明确提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全局”和“战略”的定位凸显了推动县域发展的决心,也拉开了全省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帷幕。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愈益明显,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据有关部门最新核算,2005年,县(市)和农村人口占60%以上的区共有122个,总人口8232万人,占全省的89%;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15018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04.7亿元,占全省的47%;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70亿元,占全省的7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2005年县域经济呈现出强县更强、弱县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30个欠发达县进一步激发内部活力,加快追赶速度,各项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全省有14个县(市、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越过10亿元大关。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全国百强县(市)”资料显示,山东省有20个县(市)入选百强县(市),总数列全国第二,比上年增加4个,是新增百强县数目最多的省份,占全国新增百强县的一半。在百强排名中有4个县(市)的位次前移了20位以上,其中胶州前移25位,乳山前移22位,即墨前移21位,桓台前移20位。

    县域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农业逐步迈向现代化,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民营经济与对外开放的驱动,正有力地引领着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

    山东发展农业的内涵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所能概括,产业化、高科技、制度创新等成了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也是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肥城,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把10万亩有机菜的90%以上出口。这里的农民自发成立有机蔬菜合作社,“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集约经营、小段定额、收益分红”,既有效地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存在的技术障碍、标准质量问题,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又在不违背土地承包政策的前提下,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解放了农村劳动力。这种制度上的探索和创新,在山东县域中相当普遍,它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很多农家小院就是科研所,蔬菜大棚里设着试验田。一大批有科技头脑的寿光农民成了土专家,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曹县的林木加工业正经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仅小小的庄寨镇就有1000多家林木加工企业,从事林木加工的农户多达上万家,他们适时提出了林木加工业由“铺天盖地”向“顶天立地”转变,强调要处理好数量与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力争培育一批大的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上向两端延伸。费县的输血机制正在转变成“让农民唱主角,以产业作支撑”的造血机制,县委、县政府着力用市场经济观念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长效机制,反映出基层政府部门管理经济的方式更加科学,更为理性。

    自古以来就有“无农不稳”的说法。我们看到,传统农业的内涵正在改变,现代农业的发展正成为各地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无农不稳”相对应的是“无工不富”。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各地大多确立“工业立县”、“工业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路径,很多县市第二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2005年,山东省30个经济强县GDP平均增长25.7%,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50.2%。

    加快工业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强有力手段,山东发展县域工业重在因地制宜,用“差异化”思路,从比较优势做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是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特点。

    地处青岛、烟台和威海之间的乳山,似乎不具区位优势,但变自我发展为当“配角”,区位上的劣势立即成为优势,“三不沾”成为“三中间”。因此,乳山在发展工业当中,处处讲“对接”,甘愿当“配角”。莱芜市的钢城区,从其名字就可以看出和莱钢的密切关系,其产业的发展自然离不开钢铁。围绕莱钢,做强配套产业,拉长钢铁产业链是钢城区的选择。我们看到国内最大的粉末冶金工业基地在钢城,国内最先进的立体车库生产基地在钢城,大量的钢铁加工企业聚集到钢城,使这座钢铁之城更加名副其实。

    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山东半岛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风起云涌,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重要领域和重点产业迅速形成集群。在即墨,民营科研机构达到146家,36家企业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99个产品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05年,该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4.7%。

    令人欣喜的是,山东县域工业的发展正在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不仅要经济效益,还要社会效益;不仅要增长速度,还要生态保护。蓬莱是个旅游城市,他们在保护海岸资源不被无序开发的同时,依托当地盛产葡萄的优势,集中精力把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做成主导产业,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五莲86%的土地是山区,生态优势是最大的资本,他们坚持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双赢”,将生态建设产业化,将产业发展生态化,2003年以来先后被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等称号,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左右,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3年翻番,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3年上升了40位。

    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另一特点是民营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驱动。在对外开放中,民营企业成为主要载体,而对外开放则是提升民营经济档次的主要途径,二者相辅相成。

    许多县市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同时,牢固树立山东以外都是外、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全面开放、全方位开放,以民营经济为主要载体抓好招商引资。从近年来一些县市的实践看,民营经济的崛起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力不亚于当年的乡镇企业。

    兖州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90%以上来自民营。近年来,他们实施“以民引外,以商招商”,引导骨干优势企业与国内外客商合资合作,或增资扩股,或兼并联合,拓展延伸上下游产品,迅速扩大市场规模。银河集团引进意大利倍耐力公司、太阳纸业联姻美国国际纸业集团等民营企业与世界500强之间的合作,不仅使这些民营企业迅速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更为地方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吸引外资的方式、利用外资的质量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章丘、长清、即墨等县市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转变,他们不断创新招商方式,灵活运用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经贸洽谈招商、委托代理招商和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对于不符合本地发展规划的项目,或者污染严重的项目,很多县市都采取了婉拒的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反映出各地在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的喜人形势面前,仍保持足够的理性。

    机遇大于挑战。尽管面临着不少困难和压力,但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大,干部群众的信心足,全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在山东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不少地方过多地大上项目、上大项目。如2005年,30个经济强县实现GDP7113.27亿元,平均增长25.7%,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59.18亿元,增长37%,而固定资产投资高达4091.43亿元,平均增长41.4%;同期30个欠发达县累计实现GDP1960.56亿元,平均增长21%,而固定资产投资为1220.80亿元,增长高达79.3%。

    与此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也比较明显,一方面表现在全省区域之间不平衡,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县域内部一二三产业的不平衡,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工业领域,大量重化工项目的上马对能源、资源形成了巨大压力,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小视。

    困难多,矛盾多,但潜力更大,信心更足,山东县域经济发展有着广阔前景。首先,地域优势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山东是我国最接近韩国、日本的地区,胶东半岛更是直接与韩日隔海相望,气候环境与韩国、日本接近,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日益优化,大量韩日客商选择了胶东半岛,这种状况随着韩日等国的产业转移呈逐渐加速的趋势。另一方面,3024公里海岸线、29处港口拉近了山东和国际市场的距离,在国际化战略引导下,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舞台。有“江北创汇第一县市区”之称的青岛市城阳区,已连续十年出口创汇居全省之首,大量外商到此投资经商,仅长期居住的韩国人就达3万多人。

    第二,省内的9200万人口就是巨大的消费市场。“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126.4亿元,增长15.8%;今年一季度,达到1733.3亿元,增长15.5%。消费的绝对量和增量目前还不是很大,但我们了解到,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074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达到3930.6元,这种消费能力一旦被激发,将为山东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充沛活力。

    第三,作为山东县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撑力量,创新已成为山东各地的共同追求,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兴起,循环经济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通过创新,桓台县成为江北第一个“吨粮县”,目前又成为含氟材料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通过创新,寿光市发展起40万个蔬菜大棚,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之乡”。而诸城市农业产业化和中小企业改制的创新更是硕果累累。

    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多次强调加快建设创新型强省,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看到,创新生物制药、精密仪器、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遍地开花,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不断涌现。薄如蝉翼的离子膜,被誉为化工领域的一颗明珠,其核心技术30多年来一直掌握在美国手中。如今,这一技术在东岳集团生根发芽,以此为基础的新材料、新能源成为世界同行业的领跑者。这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四,工业区由众多项目的堆集走向产业集群的壮大,一个个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寿光早已是著名的蔬菜产业基地,禹城成为唯一的“中国功能糖城”,无棣是鲁北最大的盐化工基地,邹城以兖矿集团为核心形成了煤化工基地,诸城农业产业化大放异彩、新兴的汽车产业已经拥有近200家企业,荣成也成为重要的船舶修造基地,高唐、五莲成为全国重要的农用车生产基地。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市场的开拓和技术的创新,有利于产业链的拉长和成本的降低,也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企业集团,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和市场价格的决定者,无疑都为各地的发展储备了巨大能量。而一批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投产,将有力地提升县域经济的档次,加快其发展的速度。

    更为重要的是,县级领导班子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正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哪里有观念创新、思路开阔、肯干实干的领导班子,哪里的县域经济就会获得大的发展。近年来,在山东省县域经济30强帮扶30弱的过程中,地方领导都得到了普遍的锻炼和提高,每年两次的县域经济现场会更是促进了各地形成“比着干”的可喜局面和良好氛围。而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的各地领导班子,正是山东县域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优势所在。

    “十一五”是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山东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的重要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这已成为全省干部群众的共同行动

    站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山东省委提出要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大”就是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对国家贡献大;“强”就是综合竞争力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和效益高;“富”就是社会财富多,人均水平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美”就是生态环境好,城乡面貌美,社会文明进步。

    要实现这一目标,发展是第一要务。山东全省正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自主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推进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抓好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省委书记张高丽说:“要有效地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发展,关键是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可以又快又好,还可以更快更好!”

    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各地正继续着力抓好“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证明,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有效方式。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立足于种养业与加工业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抓龙头、壮基地、带农户,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广大农户致富。

    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各地都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掌握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这两个关键。经济强县在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的装备制造业等领域,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多途径打造制造业基地。欠发达县重点办好工业园区,发展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

    有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引,各地都在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力争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重要产业和领域取得突破,并培植100种居全国前3位的重点优势产品。同时,进一步推广循环经济,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坚定不移地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高效发展、安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特别是坚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如今,山东各地正在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努力破除一切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转变观念中更新观念,在勇于探索中不断前进。就在我们结束采访回京之际,山东将再次召开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结构明显优化、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财政状况明显好转、群众收入明显增加、城乡面貌明显改变、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等“8个明显变化”,将是各地奋斗的目标,以期在“十一五”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愿作朝雨轻尘,使得风清柳色新。今天的山东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山东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能把“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这一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本报山东纪行采访组)

  编辑: 余梁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