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讲座
心里忐忑着,不敢讲太浅
记:讲《论语》,遵循的是怎样一个思路?
于:我把《论语》分成“人生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部分,讲述自己的心得,里面串进去很多故事。做《论语》的考据,我没有资格和水平。我做的不是学术的解读,而是大众传播。制片人万卫告诉我,我讲的要让15岁以上的人都听得懂,都喜欢听。我想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让经典的东西走出象牙塔,让观众期待它,而不是媒体的自说自话。
记:但易中天评价你的讲座是“于丹好酒,度数略高”,批评你讲得还是太深了。
于:是的,他建议我讲的内容可以再稀释一些。他批评我说得太满,就像把酵母都给了读者,他建议我发出馒头再端出去。其实我讲的时候是有忐忑之心,怕一些老先生说,就这水平就去讲《论语》啊!我试图在其中找到一个妥协度。
评《论语》
它是圣人书,并非厚黑学
记:当代还有多少人在读《论语》,还有多少人需要《论语》?
于:无论当代人还是古代人,是人都需要这些东西。我们不能决定人生的长度,但能决定人生的宽度。古典离你远吗?不远。比如孔夫子说“过犹不及”,我策划节目的时候就是注意留有空间。有人喜欢电视节目说得特别满,但真正的中国画是要留白的,用这种思路做电视节目,效果肯定就不一样了。你能说古典与我们没有关系吗?
记:有网友说你的一些内容有厚黑学的味道,你怎么看?
于:两者不沾边。面对同样的东西,我做的是积极的阐发。比如半瓶酒,乐观主义者看到还有半瓶,悲观主义者看到已经失去了半瓶。我的讲座只有七次,为什么不说那些好的东西呢?
我讲的不是儒术,不是儒教,也不是儒学,而是作用于每个人心中的简单真理。《论语》是圣人的书,它淡淡的一句话就点破了你的心结。
喻孔子
他千古恒温,堪比“问病泉”
记:你心中的孔子是什么形象?
于:我觉得孔子是朴素温暖的儒雅长者,如此而已。
记:易中天在给你的书写的序中说,孔子是灰色的,他的学说有普适性。你怎么看?
于:我在后记里写了孔子的温度。什么温度呢?《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我听说某个地方有个“问病泉”,浸入泉水,哪儿有病能感觉出来。孔子就是中国人的“问病泉”,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记:你讲座中反对“以德报怨”的部分,播出后有一些争议。
于:是的,大家日常中总是说“以德报怨”。但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就可以了。就是说,那些对不起你的人,你用正直坦荡对他们就够了。那期节目播出后,我接到很多电话,包括一些社会名流。他们对我说,如果这句话我早听到就好了,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