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大众网主站>新闻>新闻专题>于丹孔子故里行>相关报道
站内搜索:
于丹:人送外号“北师大玩委会主任”
2007-04-20 13:11:00 作者: 来源:都市女报娱周刊
    学生眼里爱玩的老师
    早在北师大上学的时候,于丹就极爱玩,经常趁假期出去旅行。那个时候于丹就有一个著名的外号:“北师大玩委会主任”。许多年后,虽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于丹仍然玩心极重。于丹说:“无论你有多高的职位,多大的学问,无论你有了什么,都要保持着孩子的欢喜。一个天真的女人,是永远不老的。”她给研究生上课,经常会跑到酒吧,要点零食、饮料,一边吃着喝着一边就把课讲完了。于丹在一些学术刊物上经常发表论文,只要稿费不超过一千元,便交给一位学生负责,专门供大家在酒吧上课使用。
    与许多老师相比,于丹给学生上课显得有些“肆无忌惮”,她很多次对自己的女学生说:“上我的课都要打扮漂亮点来,谁要是今天穿的衣服不漂亮,就回去换掉”。她不把学生当学生,而学生们也从来没有把她当老师。女学生逛街时总是要叫着于丹,男学生看足球也会拉上于丹。在许多学生眼里,于老师不仅是平易近人的师长,还是他们亲密的朋友。
    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古典修养、睿智而严谨的思维使于丹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有的学生说,同学们最崇敬的老师就是她了。而另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于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勇者不惧,于老师让我懂得什么是智者不惑,于丹让我知道什么是仁者不忧,于老师在我心中的这三种身份,时时刻刻伴随着我成长;有了这三盏明灯,路再远,夜再黑,我也能够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以尊重成长的名义,去伴随孩子们的长大。”于丹这样定义自己身为老师的职责——伴随成长。她就是这样陪伴着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慢慢成长。
   从自闭的童年走出来
    电视里的于丹从容、淡定,她在演讲时似乎都不用想,一边说一边就有了条理。这使很多人都叹服她的口才。有人问于丹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口才,于丹开玩笑地说:“我估计是我小时候不说话憋的。”她小时候其实是个自闭的孩子,“高中以前,我是那种特别特别沉默和内向的一个孩子。”
    那时候没人和于丹说话。父母因“文革”的关系被下放了,姥姥带着她住在一个大院子里边,很大的院子就她们两个人。而于丹又从来没有上过幼儿园。
    没有人和她说话,小于丹就写日记,她那时候觉得,认字多了以后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自己跟自己说话。“我一直认为是文字带着我思考的。我的日记都是一些不太靠谱的日记,基本上不记什么具体的事,都是一些心情啊、感受啊,每天活在自己的想象跟思维里。”因为喜欢杨子荣,于丹在日记里老想着跟杨子荣小分队能够去到比夹皮沟更远的地方。
    北京市第四中学的高中时代,是改变于丹性情的美好时光,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于丹从一个有点儿自闭、寡言少语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热情洋洋洒洒的少女。高中毕业的时候,全班同学在一个男生家里聚会,当时有人问什么时候28个人才能再聚齐。于丹提了一个绝妙的建议:在今年的第一场雪,不管大家在哪里,哪怕是旷课,也都得来那个男生家。
    可是,到了那一天,爱好游山玩水的于丹外出旅行,没在北京。直到整整四年以后,28位同学才又一次相聚在一起,还在那位同学家里。那位男同学走进里屋,从一大摞日记本里掏出一本。他说:“于丹,我这儿还有你的东西呢!”
    这时,大家告诉她,在大家约定的17岁的那场雪里,唯独提出这个浪漫约定的她没有出席,怎么能让于丹不错过这场雪呢?有人想到了一个主意,他取出日记本,翻开新的一页,写下日期,捧着本子走到了雪地里,雪落在本子上,等把纸页盖得满满当当之后,他“啪”地合上本子,对其他同学说:“大家看见了,这场雪在这儿,找一个我们大家都在场的时候,把17岁这场雪还给于丹。”
   回忆当年柳村“学历”
    如今的于丹,可谓春风得意。但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特别郁闷的时期。于丹研究生毕业那年,正赶上大学生带户口下放锻炼,她被“发配”到北京郊区一个叫柳村的地方。那儿有一个印刷厂,于丹的工作就是擦那个印刷厂车间地上的油墨,倒掉那些废的纸边。还有另外一种更加艰苦的活儿,用人家技术术语叫“闯活儿”,就是把大摞的铜版纸墩齐了,先用手掐着纸,让它躺下,再用手把纸抡起来,就这么一下子,手上就是十几道血口子。
    在柳村下放锻炼的那段黯淡岁月里,已经二十四、五岁的于丹有过失落,而她终究以自己的方式把生活点亮。她总是绑着红色的发带,穿时髦漂亮的牛仔裤,在一天辛勤劳作后坚持穿行于文学的世界。还有一台录音机始终相伴在她的左右,那里面装满了李宗盛、罗大佑、齐秦、崔健,他们陪伴着她走过那段苍茫的青春岁月。
    有一次在柳村的路上骑着车,于丹突然被一个干净的男声吸引住了:“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她“咣当”一下就把自行车扔在街上,冲进音像店,掏出口袋里仅有的10元钱,买下了那盘罗大佑的《恋曲1990》。当她拿着2元钱的找零和一盒卡带走出音像店的时候,眼泪“唰”地就流了下来。
    “在那样一个境遇,那一片苍茫中,‘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就这一句歌词,足够让我感激罗大佑。李宗盛、罗大佑、齐秦、崔健,这些名字记忆了我到暮年沧桑都不会忘却的少年情怀。”于丹明白了这个道理,当你在外在规定环境下,要求你穿着工作服去干苦活儿的时候,你只能告诉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坚强一点了。
    回忆起当年柳村的生活经历,于丹说:“当我走出那段生活的时候,我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其实我还读过一个学位,就是柳村。”
   喜欢周杰伦和德国足球队
    无论是《论语心得》还是《庄子心得》,于丹都是以一种大众化的视角来讲解,显得那么现实。其实,于丹骨子里是非常浪漫的。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是于丹最喜欢的三个文人,他们的身上也都有一种浪漫的气质。“我喜欢这几个人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贫穷,甚至死亡,都不能剥夺的骄傲,他有一种天地跟他自己融通一气,就是道家所谓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那样的一种精神气质。”她称这种精神气质为浪漫,当一种现实的环境要求你必须妥协的时候,你心中的浪漫可以拯救自己。享福的时候就去享福,就去兼济天下,在落寞的时候就去独善其身,不失其快乐。
    在一个现代人身上,于丹也发现了这种精神气质。他就是那个著名的歌手周杰伦。一次偶然的机会,于丹从学生那里听到周杰伦的歌曲,从他那种含混,吐字不清的声音中,于丹听到了古人的声音。从此,于丹便喜欢上了周杰伦的歌。
    周杰伦似乎只是小孩子喜欢的歌手,但于丹从不避讳他对周杰伦的喜爱之情。她说:“早在大家还不太喜欢周杰伦的时候,她就喜欢他了。”有一次,她担任中国音乐电视十年奖的评委,很多评委都是德高望重,如金铁林老师、阎肃老师,为了给周杰伦争取一个名分,她利用评委的身份拼命争取一些不了解周杰伦的年轻评委。她觉得周杰伦等人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与陶渊明,李太白,苏东坡们所代表的生活态度一脉相承,遥相呼应。“你说‘南拳妈妈’是那么年轻一批孩子,他们的话难道跟李白没有呼应吗?‘南拳妈妈’在《牡丹江》里说,到不了的地方都叫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这不是一种故乡的诠释吗?”
    于丹的爱好极为广泛,而且差不多样样精通。她爱昆曲,从小就唱,唱得很好;她迷恋爵士乐,家里的碟多极了,对各个调性的爵士乐都很熟悉。她还是个铁杆足球迷。于丹说:“我力挺德国队已经20多年了,从1982年中国转播世界杯足球赛时就开始了。
    提起最初看球的那段日子,于丹的故事颇有“传奇”色彩。1982年世界杯决赛期间,正是于丹复习准备高考的日子。由于不复习,天天在电视机前看球,在考场上有道题目问到联合国秘书长是谁的时候,她实在想不起来了,就很“豪迈”地填上了鲁梅尼格(德国足球在20世纪70年代的代表人物)。
    20年后的今天,于丹依然喜欢足球,仍然是德国队的铁杆球迷。在她的男学生面前,这个41岁的女人曾骄傲地说:“我看球的历史可比你们长多了!”
    有了女儿后,于丹也会带着苗苗一起看球,她还会“强迫”一岁多点儿的苗苗为德国队呐喊加油。 文/邢明文
编辑: 曹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