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
2006-08-31 10:55:55
SRC-253
|
|
|
|
环球时报记者 谢湘 程刚
|
吴敬琏 由文沥摄 |
吴敬琏:把爱国之心落到实处
怎样正确地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怎样遏制世界上的反华势力,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最根本的在于增强我们国家的实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有了很大增强,但是我们离好几代中国人所追求的中华腾飞于世界这个目标,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判断一件事情正确与否、一个政策是否合适的标准,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三个“有利于”也就是我们国家和每个人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爱国,要反对日本右翼,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实现这三大目标。把爱国之心落到实处,就是为实现这三大目标埋头苦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义愤之情是可以表达的,但有些行动不一定能够最有效地实现我们的目的。
作为世界公认的大国,中国的国民应该调整心态。毕竟,现在跟100年前不一样了,那时候中国非常贫弱,清政府腐败无能,老百姓没有更多的办法使祖国更加强大,阻止外国侵略势力,所以他们的爱国主义往往流于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在当今的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完全可以发挥得更有效,那就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实现三大目标上,容纳和团结一切不反对我们的人,跟他们成为朋友。而在极端的民族情绪下,往往会不加区别地对待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这样不利于打击右翼势力。
在我认识的日本朋友中,有不少人真心希望中国能富强起来,有些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有负罪感,也有人出于经济利益,希望跟中国友好。但不管出于什么动机,只要是愿意跟中国友好的人,都应该成为我们的朋友。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国民,我们不能因为少数的日本右翼分子,就把本来可以成为朋友的日本人排斥在外。那是非常不明智的。
中日之间的经济交往对两国关系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应该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动力。即使中断这些往来,也不会对抵制日本军国主义、打击右翼势力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民族尊严、民族利益,表达人民的意志,这种“民气”非常可贵。但要使它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化“民气”为民智、民力,使它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发挥真正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除了要有爱国的激情,还要有大国的理性。只有这样,我们的爱国之心,才能为祖国和人民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吴建民: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才算爱国
新世纪的国际形势有四大特点:
第一,冷战结束,两极体制的旧格局瓦解,世界正处于旧格局走向新格局的过渡期;第二,这个过渡期的时间会很长;第三,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的较量是当前国际关系的主线,它实际上是世界新格局往哪个方向发展的斗争;第四,在国际上进行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中,由于总体格局未定,国际局势会表现出很大的流动性,国际关系中的变动也是比较多、比较快的。
毫无疑问,这样的国际形势给每个国家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要妥善应对挑战,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切忌把与某个国家的关系看死、搞僵。在过渡期,两国关系中的变数非常多。彼此之间的外交政策其实并没有完全定局。
只有清醒地认识国际形势,明白现代国际关系的特点,在面对国际纠纷时,我们才能维护好国家的根本利益、核心利益,从而真正做到爱国。
事实上,爱国主义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是具体和务实的,是和国家的根本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当前,我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是全面创建和谐发展的小康社会,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所以,我认为,在今天的形势下,有利于中国的繁荣和统一的才是爱国行动,反过来,不利于这两条的我看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爱国。
以中日关系为例,日本一些政客和右翼分子不正视历史,破坏中日关系,但这笔账不能算在全体日本人身上,应该严格地区分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把反日等同于爱国是极端的、狭隘的。去年,中日贸易总额超过1600亿美元,日本在华投资总额约为666亿美元。这么大的数字说明中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要是不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分开来,那不同样也伤害我们自己的巨大利益吗?
在中日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会见当时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就说过: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21世纪友好、22世纪友好、23世纪友好,世世代代友好,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超过中日之间任何别的事情。小平同志是最了解中国根本利益的,他的话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国与国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是常有的事,由此产生一些国际纠纷也是必然的。我们主张用协商谈判的办法,尽最大可能来求得问题的妥善解决。不是只有对抗才能显示出爱国。对于国际问题,民众当然可以发表看法,表示自己的态度。但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的公民,在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时,应该守法、理智和文明。无论如何,过激行为谈不上爱国,那不仅违反中国的法律,也违反国际法。外交使团是受国际法保护的。要是我们的使馆在外面被人砸了玻璃,我们会怎样看待那个国家的人呢?
《人民日报》 2005年04月21日 第五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
吴建民 由董鑫摄 | |
|
编辑:
余梁 |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