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不平凡。“十五”期间,我们党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十五”时期重要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科学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这是我们在新世纪最大的收获。
不再仅仅盯着数量,我们更看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再
单纯考虑速度,我们重新思考发展的含义。不再片面强调经济增长,我们追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新世纪、新阶段、新思路、新举措。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我们前进的方向更加明确,步伐更加稳健。
科学发展明方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关键数据:
△GDP总量:2004年我国GDP总量159878亿元,与2001年GDP总量95933亿元相比有显著增长
△一二三产所占比重:2004年,一二三产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1%、46.2%、40.7%,与2001年一二三产所占比重15%、51%、34%相比,结构更加合理
快速增长,曾是多少中国人期盼的局面。进入新世纪,许多地方却开始遭遇“增长的烦恼”。
“缺水、缺地、缺电,怎么一下子又来了?”一度扮演“领跑”角色的东部率先感受到这种制约。
“十五”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也失误不起。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一个民族兴旺腾飞,离不开思想的升华;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离不开理论的成熟。对现实需求的高度提升,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针。
观念一变天地宽。
我们重新看待机遇———“宏观调控不是打压,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更好发展的机遇。”浙江全方位构建“倒逼机制”,用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置换传统产业中一些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部分。倒逼的苦,换来发展的甜。宏观调控既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又深化了各地各部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新的速度观在形成———“西部还不富,还要保持较快的速度,但这个快是协调发展的快,是又快又好。”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这样说。陕北发现了大型的油气田、煤田,吸引了不少投资者。但陕西人目标明确:不单纯地卖资源,而是要走“转化”路,把资源、能源转化成电,转化成精细化工产品,追求长远、可持续的发展。
政绩观也在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再唯GDP论成败。”深圳明确提出,在干部政绩评价标准上,不再奉行过去“GDP挂帅的考核体系”,而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社会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北京、江苏、福建等省市也相继提出,要将环境和资源等方面损失的绿色GDP纳入经济统计体系。
转变模式谱新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自主创新
关键数据:
△万元GDP能耗:2004年约为1.5吨标准煤,与1990年相比下降45%
△科研投入:2004年,科技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44%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十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全国各地创新发展模式,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发展需要资金,但我们不能盲目引资,而是要冷静选资。”———变“引”为“选”,一字之差,山东调整结构迈出新步伐。从2004年起,山东清理了多个小钢厂、小水泥项目,对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坚决说“不”。该降温的降温,该升温的还要升温,信息技术、新材料成为山东的新亮点。
让轻的重起来,冷的热起来。“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农业生产向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能源开发、安全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一批关键技术、关键项目开始组织实施。
“钢厂无废物,如果有,那也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这样一个新思路,使济南钢铁集团走上一条节能降耗与减污增效有机统一的新路子。废渣水淬后来做水泥、废水净化后重新利用、废气回收后用作取暖,济钢污染少了,能耗物耗也降低了,实现一举多得。
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许多省区市明确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发展循环经济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自觉选择。统计表明,2004年与1990年相比,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了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
“我们不能满足于贴牌,而是要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去年春天,温州市举办了招商大会。很多人奇怪,温州富得流油,怎么还要招商?副市长孟建新说:“贴牌使我们积累了资金,但只有引进一批大品牌、先进技术,才能打造自主创新实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主创新的号角在全国吹响。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在“十五”期间脱颖而出。
以人为本促和谐
关键词:以人为本
关键数据: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年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9.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与2001年相比,年均增长5%
△城镇新增就业:“十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200多万人
“十五”计划制定时,有两个目标格外引人注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这两个与城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目标列入5年计划,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视。
为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时刻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全国各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多予、少取、放活”,税费改革,一系列促农增收的好政策,如同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各地把城市的医疗、教育资源更多地向农村辐射———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地方,农民也享受到了“医药费报销”的好处;实行“两基攻坚”,越来越多的农家娃走进教室、拿起书本;清理不合理的进城务工收费,农民进城就业更容易了……
以人为本,尤其要解决好人民生活中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重庆市市民魏欣当初下岗时,也曾彷徨失落。通过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他办起了清洁公司,生意一天比一天好,雇佣了近百名保洁员。“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国家扶持再就业的好政策!”这几年,我国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编织起一张更加坚实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到“十五”期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达到7.6亿人,五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00多万人,18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1.73亿、1.35亿和8200万。
改革建设展新容,科学发展显威力。回顾“十五”,科学发展观的诞生,为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展望“十一五”,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将为我国经济更好地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编辑点评
满怀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祝福,我们告别“十五”,迈向“十一五”。回首过去的五年,我们国家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丰硕成果: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生活水平继续改善,民族团结更加巩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到处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
这一切都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顺乎时代潮流,适应我国国情,符合群众利益,是我们党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指导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应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各种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一五”的宏伟画卷已展现在我们面前。未来充满机遇,也要面对挑战。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经济巨轮一定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扬帆破浪,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