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然而,问题和挑战依然不容忽视。记者邀请两位专家——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进行点评。
挑战一: 1.5%目标迄今未实现 科技投入能否大幅增长
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1998年为0.69%,20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王元:我国目前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以政府为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发展需要;同时,投入不足和浪费低效并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中央财政的科技投入会有明显提高,并将引导和动员企业等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保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
挑战二: 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 产业发展何时不再受制于人
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穆荣平: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一方面反映了我国产业总体技术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内还没有形成“注重创新能力建设”和“保障创新领先者权益”的政策环境。创新能力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鼓励企业增加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投入的同时,以重大创新任务带动创新能力建设,根本扭转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局面。
挑战三: 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 政策能否营造一片天空
“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难。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问题。 王元:在自主产品和自主品牌的培育过程中,政府的作用确实独特而重要。比如,政府采购目前的一大问题是没有充分发挥支持本土产业的功能。建议政府采购动真格的,真正发挥其功能性作用。同时在税收、金融等方面采取措施,推动自主产品尽快成长。
挑战四: 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参与国际竞争缺领军人物
虽然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王元:作为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应为人才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有舞台才会出现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神舟六号有非常值得总结的东西,如果是传统体制,怎么能容忍这么多年轻科学家成为项目带头人、总工程师和总设计师?政府要通过一些重大项目来凝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企业和产业。
挑战五: 管理评价体系简单僵化 创新指标能否成为科研指挥棒
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大量时间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100名仅有2人。 穆荣平:论文数量与质量的不对称问题不可回避。片面追求论文数量带来负面影响:一是反映论文质量的指标落后;二是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专利产出发展滞后,目前我国发明专利数量仅占世界总量的2%。未来我国在资源配置上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出发,大幅度提高以专有技术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加大对需要团队合作攻关的技术创新的支持。
挑战六: 浮躁之风挥之不去 创新文化能否觅得一方净土
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重,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 穆荣平:一方面要鼓励创新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力戒急功近利;另一方面要改革人事制度和教育、科研体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合作的创新环境。
挑战七: 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 企业能否成为创新主体
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穆荣平:我国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主导产业核心技术依赖引进,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改变。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政策寻租”空间仍较大,依靠政策或其他要素获得的超常规发展机遇要比依靠创新容易。因此要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更应压缩“政策寻租”空间,全方位支持企业参与竞争。
挑战八: 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 创新精神能否觅得培育空间
目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然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到200%。 穆荣平:我国目前创新基础条件资源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共享创新资源是缓解短缺矛盾的唯一选择。因此,一方面要加强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与合理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鼓励共建共享创新基础条件平台,特别要注重采用市场机制调节。
挑战九: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瓶颈 关键技术能否提供支撑
资源环境瓶颈需要科技攻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科技的贡献……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需求,科技能否提供坚实支撑? 穆荣平:要在我国有优势的技术领域集中必要资源,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占领国际市场;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发展创新型小企业及其专业群体;在事关国家安全的领域发展自主技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