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频道首页图片

守望极光的无任期站长

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正式建成。建成仪式上,39岁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站首任站长杨惠根显得格外精神。
2006-08-16 20:36:14 SRC-71
  ——访中国北极考察站首任站长杨惠根 
  “如果没有北极,极地科考就不完整。”
  7月28日,中国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在挪威斯
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正式建成。建成仪式上,39岁的中国极地
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河站首任站长杨惠根显得格外精神。这位四上北
极、一下南极的科学家,是如何走上极地之路的?在他的眼中,极地
考察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南极一呆
  就是14个月
  杨惠根无疑是“慧根独具”。1983年,他以高分考上全国空间物
理教育方面的“翘楚”————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并在这所美丽
的学校一呆就近10年,一直读到博士毕业。让他至今感到骄傲的是,
本科4年,他只用3年就修够了学分,和“82级”的师兄们一起拿到了
学士学位,成为全校第一个由湖北省教委特批提前毕业的学生。
  “1985年,我看了一部反映南极长城站的纪录片,触动很大。因
为在学校进行的电离层研究都是中低纬度,而极地地处高纬度,如果
能去的话,高、中、低就都有了。”
  20世纪90年代初,正值中国极地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前身
)建所不久,极地科研急需人才。1992年,杨惠根如愿以偿来到上海,
成为极地研究所引进的第2位博士。“目的很明确,就是做极光研究。

  1992年11月,进所不到4个月的杨惠根就被派到日本南极昭和站
学习极光观测和研究,这一去就是14个月。冬夏交替,他很快掌握了
日本的极光观测系统。
  1994年起,他作为主要骨干筹建了南极中山站的极光现象综合观
测系统和国内的极光与磁层物理分析实验室。杨惠根无意间成为中国
极光观测的开拓者之一。
  “经过连续10年的极光观测,中山站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
料,而且接近太阳黑子11年的周期,资料极具价值。”他伸出右手5
个指头说:“在南极的众多考察站中,中山站极光观测的水平可以排
在前5位。” 
  科学研究需要厚积薄发。他和同事不仅开发了我国第一套功能齐
全的极光全天空图像处理系统,还在上世纪末首次发现南极冬季正午
是极光的一个高发时间段,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认识,这一发现发表在
英国《大气与日地物理杂志》上,他也因此荣获2000年全国日地物理
学术年会优秀青年论文奖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2000年度青年科技奖。
  夜间极光、午后极光……杨惠根在极光研究中的造诣越发成熟和
深厚。
  守望极光"越黑越好"
  中国虽然不是北极圈国家,但极光这一重要自然现象也吸引了中
国人的关注。历经12载,中国的极光研究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已经
成为极地研究中颇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不仅形成了一支队伍,而且
取得了一定成绩。 
  杨惠根说,从事极光研究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越黑越好,黑
白颠倒”。观测极光最好的时间是冬季,而这时,大部分科考队员都
撤回祖国。越冬时白天睡觉、晚上干活,“比一般极地人员还要辛苦。
” 
  “守望极光是一种典型的‘坐井观天’。”杨惠根说,极光观测
是这次北极科考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3台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
装置一齐对准天空,可以180度地进行观测和捕捉极光。“也就是说,
地平线上的东西都能进入视野。” 
  正是中国科学家扎实的极光研究基础以及良好的合作关系,使日
本科学家愿意和中国科学家一起在北极地区开展极光观测和研究。作
为中日合作项目的负责人,杨惠根将牵头把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
日本东北大学和中科院地球物理所、武汉大学的科学家整合在一起,
共同研究极光现象。
  无任期的首任站长 
  杨惠根是“追光人”,也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北极
站首任站长。谈到和南极的不同,这位站长笑说:“首先就是我这个
站长是无任期的”。原来,他的任命书上没有写明任期,而南极长城
站、中山站的站长任期一般都是一年。 
  杨惠根说,南极考察站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后勤保障,后勤
保障上至少需要10个人;而北极科考这方面却不需要,北极站采取租
用方式建成了考察站,后勤保障由当地供给,因此上站的11名科考队
员全部是科研人员,一个后勤保障人员都没有。“这样可以使我们更
多地专注于科学考察和研究,科学效率更高。” 
  另外,由于北极地区距离较近,有一定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
因此,一年四季都可以乘坐飞机到达考察基地,考察站的利用效率高。
  虽然不需要后勤人员,但北极站的管理不可缺少。科考队临行前
的全体会议上,以民主推荐的方式,11名科考队员全部有了新的“头
衔”:36岁的何剑锋是“站长助理”,38岁的闫明任“生活部长”,
29岁的高众勇是“秘书长”,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唐森铭任
“邮政局长”,“文娱部长”是极地元老———中国首次南极科考队
队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卞林根,“安全部长”是中国气象
科学研究院的逯昌贵,中科院任贾文是“环境官员”,最年轻的艾松
涛是“网络管理员”,武汉大学鄂栋臣教授担任“摄影师”和“摄像
师”,中国科技大学孙立广教授是“新闻部长”。
  科考项目须"拿得出手"
  杨惠根说,极地地区是研究极光、太阳风暴和空间天气的最好场
所。而中国现在在极光观测上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那是因为黄河站
和中山站的极光观测系统处在一条磁力线上,共扼关系非常好。“理
论上南极光和北极光应是一致的,但实际上往往不一致,这样就可以
分析为什么不同,从而探究极光的秘密。”
  中国北极建站后首次上站的11名队员共将执行10个科考项目。杨
惠根解释说,从全国招集的这些项目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
考察站为基点的观测,如极光观测、气象观测、卫星跟踪等;一类是
调查,以考察站为基地展开,包括冰川、地质演变、生态环境的长期
监测等。
  除了极光观测是科考中的“亮点”外,孙立广教授牵头的“新构
造运动与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有可能取得突破,这是因为地处北纬78
度的斯瓦尔巴德群岛煤炭资源丰富,地质构造留下的岩石也很丰富,
这无疑为研究提供了基础。而在此之前,孙立广教授在南极做了很好
的工作,他用“企鹅考古法”进行的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上,这
次出发之前也做了大量的文献调查。 
  杨惠根说,这些项目都要经受实际的考验,因为北极科学考察是
一门大科学,而新奥尔松也是个国际竞技场,必须有一些能够“拿得
出手”的项目。“科考项目要和现有其他国家的项目进行协调,然后
进行定位和调整。” 
  对了,最后忘记介绍这位站长的家庭了。杨惠根的夫人是位医务
工作者,在上海沪东船厂医院工作,他们的女儿9岁了。
  (据新华社专稿)
编辑: wyf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