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国际日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新闻 > 新闻频道首页图片

《江泽民传》出奇畅销作者谈写作初衷

无任何官方宣传,无任何大规模的公共宣传活动,然而,仅仅10多天,第一批印刷的20万册图书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一空。
2006-08-16 20:34:09 SRC-169
   
  导言 农历猴年岁末,一本名叫《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传记不动声色地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最显眼的书架上。无任何官方宣传,无任何大规模的公共宣传活动,然而,仅仅10多天,第一批印刷的20万册图书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一空,春节期间马不停蹄赶出来的40万册,也旋即被市场瓜分,让出版社、销售商、读者都大吃一惊。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是国内首次为在世的领导人出版传记,而且出版机构不是来自中央,而是地方……我们看到,《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无可争议地成为近期最热门的社会事件、文化新闻之一。

  此书的作者库恩博士今天将专程到访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并于昨天(2月23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银发、微笑、态度和蔼、气质雍容,吐字清晰,没有一丝刚刚结束越洋飞行的倦态。这位以作为中国人朋友为荣的美国人,很快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此书撰写、出版的前前后后。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只有通过解读中国的历史,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实。我设想通过一个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人物,写他的故事,写一代人的故事,写个人生命历程中国家的命运。我想,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神奇魅力与显著进步的最生动的形式。

  创作全追踪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记者:怎么会想到要写一本中国领导人的传记?

  库恩:我在中国十多年,对这片土地感情深挚,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和三教九流交朋友,在这里看到许多东西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然而我的美国同胞乃至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人还陷在对中国认识的迷雾中。我想多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地让外面的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

  记者:是什么具体事件直接促成您动笔写这本书?

  库恩:2000年,江泽民先生访美,接受了哥伦比亚电视网的著名记者华莱士的专访。我和朋友满怀希望地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并看完了全程,结果让我们异常沮丧——因为华莱士的节目中对江先生的部分评价很不公正,这一点对于任何稍微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是不能接受的。美国见多识广的著名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惯性认识误区,更不要说老百姓了。我当时就觉得动笔写《江泽民传》刻不容缓,美国人民需要通过了解一个领导人的个人史,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真正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中国这个国度,要用历史来解读现实。美国的年轻人,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稳定压倒一切”。

  科学,是我取舍、组织材料的唯一标准

  记者:您写此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哪些?

  库恩:我听广播,看电视,借助网络搜索资料,研究各种各样的论文文献,这样积累了许多年。除此之外,我组成了一个写作班子保证我得到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这样,我们最后收集了3000万字的文献资料。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您是一个外来者,您如何保证您搜集到的信息足够客观、公正、全面呢?

  库恩:写传记,首先是科学,而非艺术。我非常骄傲我可以宣称自己是一个科学家,我读博士期间攻读的是一门听上去很可怕的学科:“头脑解剖学”,学院里的训练让我有比较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帮助我在铺天盖地的材料面前保持客观冷静。关于一个题材,我总是要求有许多种信息来源,多方求证,反复推敲,最后才敢下结论。

  记者:有人说你在书中把中国描绘得过于美好,你是否认为自己粉饰了中国社会现实呢?

  库恩:(思考了片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美学问题。在我眼中,真实的中国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再不需要画蛇添足地粉饰什么了。现在外界对中国的了解,数量太少,内容也有许多歪曲,可是据我所知,只要真正接触(他在这个词上加重了语气)过中国的人,没有不喜欢中国的。因此,在中国的形象宣传方面,我认为只要把真实的东西展示出来,就不用担心观众会不喜欢。

  谁能客观地告诉我关于江泽民的事,谁就将是我的采访对象

  记者:您拟订的采访计划是怎样的?

  库恩:首先,我选了几个江泽民先生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长春、南京、扬州等。同时,寻找江先生的亲朋好友、同窗同事,这是很好的采访对象,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记者:您怎么挑选您的采访对象?给您印象最深的是谁?

  库恩:首先就是,谁能提供客观信息,谁就可以成为我的采访对象。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有5位重要人物对我帮助很大,是我这部传记能够最后成文的关键。他们是:江先生的妹妹、同窗、同事和老领导。我很荣幸采访了汪道涵先生。他第一次见到江泽民时,江才23岁。向来到工厂视察的汪道涵描绘了工作设想的情景至今让汪记忆犹新。通过这些采访对象,我深深感受到了江泽民的人格魅力与风采。当我以后再见到江泽民先生的时候,想起了他的老同学的描述,我感到非常亲切。

  我的妻子经常取笑我:“他又去见江泽民了。”

  记者:为了这本书,您整整花了4年时间,这4年间让您觉得最痛苦、最快乐的是什么?

  库恩:这两者往往意味着同一件事。年复一年通宵达旦的案头工作,全情投入,让我痛苦的同时,又觉得非常快乐。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是3次重写、5次编辑的结果。第一稿是70万字,现在47万字左右。我的手提电脑随时伺候,方便随时写作。许多个夜晚,一吃完晚饭,就一头扎进书房,妻子常常取笑说:“瞧,他又去见江泽民了。”(全场大笑)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传统笑话了。

  记者:顺便问一下,现实生活中,您见过江泽民几次?

  库恩:3次。第一次见到江先生,是1993年,我住在古巴哈瓦那一家宾馆的行政楼里,在走廊上,看见了江先生,当时他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我很惊喜;第二次,是2000年9月,我见到江先生,在纽约的一个招待会上;第三次是2003年11月在北京,我聆听了他关于几个问题的讲话。

  写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情世态里的美

  记者:这本书的写作对您个人来说有什么帮助么?

  库恩:写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情世态里的美,让我重新认识了“关系”这个词。国际社会中,一提及中国的“关系”,一般就让人联想起,腐败和不规范操作等等,但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中国人,我亲身体会到他们交往的方式,让人联想起人类很久远以前那种彼此信任、互相包容的美好关系。在他们淳朴的表情里,有一种让人十分感动的天真和坦诚。

  记者:举个例子好么?

  库恩:我把江先生的亲朋好友看成了自己的亲人。我见到他们的时候,就好像亲人久别重逢。那天,当我见到江先生的妹妹江泽慧,我忍不住紧紧拥抱她,我们都非常高兴彼此能够见面,我想,这就是亲人间的感觉。

  记者:具体地说说,写这本书,您得到了什么?

  库恩:(大笑)得到了两个称号,一个是“消极反华主义者”,一个是“新一代的斯诺”。不过言归正传,有人猜测,我通过写这本书,在中国获得许多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我想正式澄清一下,我本人是花旗银行的执行董事,但在写作此书的4年间,在中国并没有任何项目,没有收到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报酬。我准备把此书稿费的50%赠给3个慈善机构。

  说起中国正在经历的伟大历史变迁,库恩如数家珍。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6年来的每一次转折,他都洞察着其间的微言大义。听听他怎么看“三个代表”,为什么如此迷恋中国,让我们解开——

  库恩的“中国情结”

  记者:1989年3月您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就被深深吸引,请问吸引您的是什么?16年来,您平均每年会来中国四五次,每次一到中国就兴奋,是什么令您对中国如此着迷?

  库恩:1989年宋健博士邀请我参加中国科技产品商品化国际研讨会时,我对中国并不了解。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热切地想改变自身命运,提升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单纯激情,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到中国,仅北京就有50多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我很高兴能亲身体验其间中国传统文化和动荡历史之间的冲突,感受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的喜悦与伤痛。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还有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样的人情关系非常宝贵,这是我在美国无法感受到的。

  记者:您深入了解中国的16年,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重新崛起的16年。

  中国16年的伟大变迁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几步在哪里?

  库恩:毫无疑问,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有历史意义的一页。1993年和1994年江泽民和他的团队领导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1997年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私营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考克斯报告》出台,“中国威胁论”出笼,在中美关系遭遇极大挑战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美谈判达成协议。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指出改革催生了由“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组成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推动力之一,这标志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改造。

  而江泽民与胡锦涛权力顺利移交,更表明中国已走向拥有文明政治生活的国家。

  记者:能谈谈您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吗?

  库恩: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在中国有广泛的业务,我是花旗集团的执行董事。我们愿意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海外上市和海外并购提供服务。在写作《江泽民传》4年多里,我个人在中国没有任何商业项目,停止了在中国的一切商业活动。

  记者:为什么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中国威胁论”,您认为和谐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库恩:我不是一个政治学家,也许观点不专业。“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是两党竞争的产物,它是党派选举和政治宣传的需要。在美国民众中存在的对中国的不友好情绪,是政治宣传误导的结果。和谐的中美关系基于两点:互相尊重,彼此了解。现在中美能做到互相尊重,但彼此了解仍没有真正解决。

  库恩博士在谈及家人和朋友的时候,笑声不断。《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远非他的一切。

  《江泽民传》之外的精彩

  记者:这本书出版后,在中国反响如此热烈,这会让你的生活发生什么改变么?

  库恩:我的生活从来都是在变动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笑)不过,也可以这样说,这本书出版对我的影响是,以前是花大部分的时间写这本书,现在是用大部分的时间讨论这本书。(大笑)

  记者:您能谈谈《江泽民传》之外的自己么?比如,您的常规工作是什么?

  库恩:我喜欢我的社会角色是立体的,希望我的多重身份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从事银行投资、公司战略策划,又是作家、编辑、节目主持人。

  从1990年代以来,我把许多精力投入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个工作中,现在看来,这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骄傲。10年间,我和我的拍档以介绍中国为目标,设计了6个项目,《江泽民传》是第5个。(伸出手指,开始历数)1995年,我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合作,筹集150万美元,拍摄大型专题片《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14个故事全方位反映中国。2000年的时候在美国357个公共频道播出。这是第1项。建立库恩基金会,组织“中美媒体高层论坛”,鼓励中美两国高级传媒人互相“换位思考”,非常有趣,对促进了解沟通也非常有益,这是第2项。出版《中国制造》继续讲述中国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是第3项。在2000年千禧年首脑会议期间在美国11个城市进行长达25天狂轰滥炸式的中国文化宣传,这是第4项。第5项就是今天讨论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第6项,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美国PBS、英国BBC联合投资400万美元的《中国》,现正在西藏拍摄,我们试图用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来解释现在的中国。

  记者:您策划的这些大项目无往不胜,是不是主要依靠您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和资金支持?

  库恩:(非常严肃)不是,依靠的是我的激情和热情,是学习的兴趣。通过向世界介绍中国,我认识了许多有精彩故事、有精彩观点的中国人,他们是人类的精英,他们对我生活影响很大。比如,现在正在拍的《中国》,我认识许多中国第一流的专家,通过他们的介绍,我学到许多东西,而这种学习更激发我对中国的热爱,向外面的世界介绍中国的渴望。我和我的拍档朱亚当都是银行投资者,如果这4年用来做银行投资,收益不言而喻,可是我们都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工作中去,在那里我们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无比的乐趣。

  记者:您身边精彩的人一定不少,能谈谈您的朋友们么?

  库恩: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分享经历的。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有许多。美国的朋友,现在你就可以看到(指坐在一旁的朱亚当),他22岁时遇到我,16年的友谊,志同道合,现在是我亲密拍档。中国的朋友和我分享的东西有些不同,他们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前我无法想像的。

  记者:能给我们讲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么?

  库恩:一个朋友,请原谅我不能提他的名字,被关进牛棚,天天被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可是还是每天保持7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他说,在物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在所有尊严被剥夺的时候,学习就是活下去的理由。

  这个人的经历给我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生命应该就是如此顽强地向上,再向上,永不言弃。

  记者:听说您的家庭成员全都是公众人物,谈谈他们好么?

  库恩:我非常自豪家人都很有艺术修养。妻子是钢琴家,大儿子拍电影,小儿子是制片人,女儿是工会演员。因为我始终喋喋不休地在他们面前谈论中国,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国家。(笑)我的小女儿丹尼拉,常在好莱坞拍戏,她演的《Traffic》曾获得奥斯卡奖,我非常为之高兴。她最近参与拍摄央视的一个叫做《朝鲜战争》的电视剧,演一个战地记者,她还在中央九套即将播出的一个节目《重新发现中国》(《Reresearching China》)中当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全场大笑)

  记者:你们家庭教育是不是很民主?我听说你和太太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有点分歧。

  库恩:(大笑)是的,我的太太觉得演艺圈竞争激烈,是非也多,所以担心女儿将来的发展,可是我觉得人应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有激情、有兴趣的职业。我们经常争论个没完,甚至发动朋友一起参与。但我们家和许多美国家庭一样非常民主,告诉你一个小故事:我和太太是支持布什的,我注册为民主党,而我的小孩都是克里的铁杆拥趸。上次选举之前,家里简直吵翻了天,小女儿在中国还特地飞回家,一定要抵消掉妈妈的那一票。(大笑)可是过后,我们照样还是非常相亲相爱,彼此关怀的一家人。

  记者:您对广东和广州了解得多么?

  库恩:(笑)不太多,我主要活动的城市在北京,我想我以后要让《南方日报》多告诉我一些关于广东的事。

  导言 农历猴年岁末,一本名叫《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的传记不动声色地出现在中国各大城市最显眼的书架上。无任何官方宣传,无任何大规模的公共宣传活动,然而,仅仅10多天,第一批印刷的20万册图书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一空,春节期间马不停蹄赶出来的40万册,也旋即被市场瓜分,让出版社、销售商、读者都大吃一惊。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是国内首次为在世的领导人出版传记,而且出版机构不是来自中央,而是地方……我们看到,《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无可争议地成为近期最热门的社会事件、文化新闻之一。

  此书的作者库恩博士今天将专程到访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并于昨天(2月23日)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银发、微笑、态度和蔼、气质雍容,吐字清晰,没有一丝刚刚结束越洋飞行的倦态。这位以作为中国人朋友为荣的美国人,很快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此书撰写、出版的前前后后。

  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度,只有通过解读中国的历史,才能够真正了解中国的现实。我设想通过一个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人物,写他的故事,写一代人的故事,写个人生命历程中国家的命运。我想,这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神奇魅力与显著进步的最生动的形式。

  创作全追踪

  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记者:怎么会想到要写一本中国领导人的传记?

  库恩:我在中国十多年,对这片土地感情深挚,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和三教九流交朋友,在这里看到许多东西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然而我的美国同胞乃至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人还陷在对中国认识的迷雾中。我想多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地让外面的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

  记者:是什么具体事件直接促成您动笔写这本书?

  库恩:2000年,江泽民先生访美,接受了哥伦比亚电视网的著名记者华莱士的专访。我和朋友满怀希望地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并看完了全程,结果让我们异常沮丧——因为华莱士的节目中对江先生的部分评价很不公正,这一点对于任何稍微了解中国国情的人,都是不能接受的。美国见多识广的著名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惯性认识误区,更不要说老百姓了。我当时就觉得动笔写《江泽民传》刻不容缓,美国人民需要通过了解一个领导人的个人史,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真正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对于中国这个国度,要用历史来解读现实。美国的年轻人,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稳定压倒一切”。

  科学,是我取舍、组织材料的唯一标准

  记者:您写此书的主要资料来源有哪些?

  库恩:我听广播,看电视,借助网络搜索资料,研究各种各样的论文文献,这样积累了许多年。除此之外,我组成了一个写作班子保证我得到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这样,我们最后收集了3000万字的文献资料。

  记者:对于中国来说,您是一个外来者,您如何保证您搜集到的信息足够客观、公正、全面呢?

  库恩:写传记,首先是科学,而非艺术。我非常骄傲我可以宣称自己是一个科学家,我读博士期间攻读的是一门听上去很可怕的学科:“头脑解剖学”,学院里的训练让我有比较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帮助我在铺天盖地的材料面前保持客观冷静。关于一个题材,我总是要求有许多种信息来源,多方求证,反复推敲,最后才敢下结论。

  记者:有人说你在书中把中国描绘得过于美好,你是否认为自己粉饰了中国社会现实呢?

  库恩:(思考了片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美学问题。在我眼中,真实的中国已经足够有说服力,再不需要画蛇添足地粉饰什么了。现在外界对中国的了解,数量太少,内容也有许多歪曲,可是据我所知,只要真正接触(他在这个词上加重了语气)过中国的人,没有不喜欢中国的。因此,在中国的形象宣传方面,我认为只要把真实的东西展示出来,就不用担心观众会不喜欢。

  谁能客观地告诉我关于江泽民的事,谁就将是我的采访对象

  记者:您拟订的采访计划是怎样的?

  库恩:首先,我选了几个江泽民先生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比如北京、上海、长春、南京、扬州等。同时,寻找江先生的亲朋好友、同窗同事,这是很好的采访对象,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记者:您怎么挑选您的采访对象?给您印象最深的是谁?

  库恩:首先就是,谁能提供客观信息,谁就可以成为我的采访对象。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有5位重要人物对我帮助很大,是我这部传记能够最后成文的关键。他们是:江先生的妹妹、同窗、同事和老领导。我很荣幸采访了汪道涵先生。他第一次见到江泽民时,江才23岁。向来到工厂视察的汪道涵描绘了工作设想的情景至今让汪记忆犹新。通过这些采访对象,我深深感受到了江泽民的人格魅力与风采。当我以后再见到江泽民先生的时候,想起了他的老同学的描述,我感到非常亲切。

  我的妻子经常取笑我:“他又去见江泽民了。”

  记者:为了这本书,您整整花了4年时间,这4年间让您觉得最痛苦、最快乐的是什么?

  库恩:这两者往往意味着同一件事。年复一年通宵达旦的案头工作,全情投入,让我痛苦的同时,又觉得非常快乐。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是3次重写、5次编辑的结果。第一稿是70万字,现在47万字左右。我的手提电脑随时伺候,方便随时写作。许多个夜晚,一吃完晚饭,就一头扎进书房,妻子常常取笑说:“瞧,他又去见江泽民了。”(全场大笑)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传统笑话了。

  记者:顺便问一下,现实生活中,您见过江泽民几次?

  库恩:3次。第一次见到江先生,是1993年,我住在古巴哈瓦那一家宾馆的行政楼里,在走廊上,看见了江先生,当时他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我很惊喜;第二次,是2000年9月,我见到江先生,在纽约的一个招待会上;第三次是2003年11月在北京,我聆听了他关于几个问题的讲话。

  写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情世态里的美

  记者:这本书的写作对您个人来说有什么帮助么?

  库恩:写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情世态里的美,让我重新认识了“关系”这个词。国际社会中,一提及中国的“关系”,一般就让人联想起,腐败和不规范操作等等,但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中国人,我亲身体会到他们交往的方式,让人联想起人类很久远以前那种彼此信任、互相包容的美好关系。在他们淳朴的表情里,有一种让人十分感动的天真和坦诚。

  记者:举个例子好么?

  库恩:我把江先生的亲朋好友看成了自己的亲人。我见到他们的时候,就好像亲人久别重逢。那天,当我见到江先生的妹妹江泽慧,我忍不住紧紧拥抱她,我们都非常高兴彼此能够见面,我想,这就是亲人间的感觉。

  记者:具体地说说,写这本书,您得到了什么?

  库恩:(大笑)得到了两个称号,一个是“消极反华主义者”,一个是“新一代的斯诺”。不过言归正传,有人猜测,我通过写这本书,在中国获得许多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我想正式澄清一下,我本人是花旗银行的执行董事,但在写作此书的4年间,在中国并没有任何项目,没有收到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报酬。我准备把此书稿费的50%赠给3个慈善机构。

  说起中国正在经历的伟大历史变迁,库恩如数家珍。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6年来的每一次转折,他都洞察着其间的微言大义。听听他怎么看“三个代表”,为什么如此迷恋中国,让我们解开——

  库恩的“中国情结”

  记者:1989年3月您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就被深深吸引,请问吸引您的是什么?16年来,您平均每年会来中国四五次,每次一到中国就兴奋,是什么令您对中国如此着迷?

  库恩:1989年宋健博士邀请我参加中国科技产品商品化国际研讨会时,我对中国并不了解。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热切地想改变自身命运,提升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单纯激情,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着我。从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到中国,仅北京就有50多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经历一次伟大的社会转型,我很高兴能亲身体验其间中国传统文化和动荡历史之间的冲突,感受中国人民在艰苦奋斗中的喜悦与伤痛。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的还有中国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这样的人情关系非常宝贵,这是我在美国无法感受到的。

  记者:您深入了解中国的16年,也是中国在世界舞台重新崛起的16年。

  中国16年的伟大变迁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几步在哪里?

  库恩:毫无疑问,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有历史意义的一页。1993年和1994年江泽民和他的团队领导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1997年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私营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考克斯报告》出台,“中国威胁论”出笼,在中美关系遭遇极大挑战时,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中美谈判达成协议。2000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指出改革催生了由“非公有制”经济中的企业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组成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推动力之一,这标志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改造。

  而江泽民与胡锦涛权力顺利移交,更表明中国已走向拥有文明政治生活的国家。

  记者:能谈谈您在中国的商业利益吗?

  库恩: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在中国有广泛的业务,我是花旗集团的执行董事。我们愿意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海外上市和海外并购提供服务。在写作《江泽民传》4年多里,我个人在中国没有任何商业项目,停止了在中国的一切商业活动。

  记者:为什么美国有相当一部分人认同“中国威胁论”,您认为和谐的中美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库恩:我不是一个政治学家,也许观点不专业。“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是两党竞争的产物,它是党派选举和政治宣传的需要。在美国民众中存在的对中国的不友好情绪,是政治宣传误导的结果。和谐的中美关系基于两点:互相尊重,彼此了解。现在中美能做到互相尊重,但彼此了解仍没有真正解决。

  库恩博士在谈及家人和朋友的时候,笑声不断。《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远非他的一切。

  《江泽民传》之外的精彩

  记者:这本书出版后,在中国反响如此热烈,这会让你的生活发生什么改变么?

  库恩:我的生活从来都是在变动之中,从来没有停止过。(笑)不过,也可以这样说,这本书出版对我的影响是,以前是花大部分的时间写这本书,现在是用大部分的时间讨论这本书。(大笑)

  记者:您能谈谈《江泽民传》之外的自己么?比如,您的常规工作是什么?

  库恩:我喜欢我的社会角色是立体的,希望我的多重身份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从事银行投资、公司战略策划,又是作家、编辑、节目主持人。

  从1990年代以来,我把许多精力投入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这个工作中,现在看来,这成为我生活中最大的骄傲。10年间,我和我的拍档以介绍中国为目标,设计了6个项目,《江泽民传》是第5个。(伸出手指,开始历数)1995年,我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合作,筹集150万美元,拍摄大型专题片《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14个故事全方位反映中国。2000年的时候在美国357个公共频道播出。这是第1项。建立库恩基金会,组织“中美媒体高层论坛”,鼓励中美两国高级传媒人互相“换位思考”,非常有趣,对促进了解沟通也非常有益,这是第2项。出版《中国制造》继续讲述中国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是第3项。在2000年千禧年首脑会议期间在美国11个城市进行长达25天狂轰滥炸式的中国文化宣传,这是第4项。第5项就是今天讨论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第6项,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美国PBS、英国BBC联合投资400万美元的《中国》,现正在西藏拍摄,我们试图用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来解释现在的中国。

  记者:您策划的这些大项目无往不胜,是不是主要依靠您强大的政府公关能力和资金支持?

  库恩:(非常严肃)不是,依靠的是我的激情和热情,是学习的兴趣。通过向世界介绍中国,我认识了许多有精彩故事、有精彩观点的中国人,他们是人类的精英,他们对我生活影响很大。比如,现在正在拍的《中国》,我认识许多中国第一流的专家,通过他们的介绍,我学到许多东西,而这种学习更激发我对中国的热爱,向外面的世界介绍中国的渴望。我和我的拍档朱亚当都是银行投资者,如果这4年用来做银行投资,收益不言而喻,可是我们都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工作中去,在那里我们寻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无比的乐趣。

  记者:您身边精彩的人一定不少,能谈谈您的朋友们么?

  库恩:真正的朋友,是用来分享经历的。这样的朋友我在中国和美国都有许多。美国的朋友,现在你就可以看到(指坐在一旁的朱亚当),他22岁时遇到我,16年的友谊,志同道合,现在是我亲密拍档。中国的朋友和我分享的东西有些不同,他们告诉我他们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前我无法想像的。

  记者:能给我们讲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么?

  库恩:一个朋友,请原谅我不能提他的名字,被关进牛棚,天天被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可是还是每天保持7个小时的读书时间。他说,在物质生活最艰苦的时候,在所有尊严被剥夺的时候,学习就是活下去的理由。

  这个人的经历给我非常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生命应该就是如此顽强地向上,再向上,永不言弃。

  记者:听说您的家庭成员全都是公众人物,谈谈他们好么?

  库恩:我非常自豪家人都很有艺术修养。妻子是钢琴家,大儿子拍电影,小儿子是制片人,女儿是工会演员。因为我始终喋喋不休地在他们面前谈论中国,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国家。(笑)我的小女儿丹尼拉,常在好莱坞拍戏,她演的《Traffic》曾获得奥斯卡奖,我非常为之高兴。她最近参与拍摄央视的一个叫做《朝鲜战争》的电视剧,演一个战地记者,她还在中央九套即将播出的一个节目《重新发现中国》(《Reresearching China》)中当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全场大笑)

  记者:你们家庭教育是不是很民主?我听说你和太太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有点分歧。

  库恩:(大笑)是的,我的太太觉得演艺圈竞争激烈,是非也多,所以担心女儿将来的发展,可是我觉得人应该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有激情、有兴趣的职业。我们经常争论个没完,甚至发动朋友一起参与。但我们家和许多美国家庭一样非常民主,告诉你一个小故事:我和太太是支持布什的,我注册为民主党,而我的小孩都是克里的铁杆拥趸。上次选举之前,家里简直吵翻了天,小女儿在中国还特地飞回家,一定要抵消掉妈妈的那一票。(大笑)可是过后,我们照样还是非常相亲相爱,彼此关怀的一家人。

  记者:您对广东和广州了解得多么?

  库恩:(笑)不太多,我主要活动的城市在北京,我想我以后要让《南方日报》多告诉我一些关于广东的事。

  一个美国人笔下的“江泽民”——访《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库恩博士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出版了,这是第一次中英文双语全球同步行的中国领导人传记。英文版由美国兰登出版集团出版,中文版则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版发行。

  书的作者是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博士,一个自1989年3月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就对这片土地产生浓厚兴趣的美国人。

   库恩博士的身份是从事大脑研究的科学家、著名国际投资银行家、企业战略家,虽然已出版了25部著作,但多是经济和科学方面的专著,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要拿起笔来为中国的领导人江泽民写传呢?

  当记者在四季酒店见到了专程来的库恩博士时,提出了这个大多数读者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库恩博士平和而略微笑地听完翻译转述的问题后,不假思索地说,我从刚到中国那一刻就被吸引住了16年来,一直致力于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和中国领导人介绍给全世界。写这本传记是继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纪录片《探索中国》,举办“首届中美传媒高峰论坛”和组织“中国文化美国行”后的第四个项目,也是重要的目。

  原来,真正促使他产生写江泽民传的动因,还是在2000年9月。那时,库恩在家里收看江泽民接受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60分钟》节目主持华莱士的电视采访。库恩博士告诉记者,“很多西方国家的首脑对华士犀利的提问都有几分畏惧,我当时也为江捏了把汗,可是看到江泽民镇定自如地侃侃而谈,我很感动,第一次产生了要了解和描写江泽民的想法。”那天,看完电视节目后,库恩感慨万千,即写了长达7页的感想。这篇感想被作为后记,收入了一本讲述库恩在中国所见所闻的《中国制造———来自中国的声音》一书中。

  一个不太懂中文的美国人,要写中国领导人的传记谈何容易?库恩博士坦言,写得确实非常辛苦,从材料收集、采访到创作完成耗时四年半,期间有三次大篇幅的重写,五次大的修改。就说前期的资料收集吧,英文的料有限,大量中文的资料需要翻译、整理,工作量很大,算起来,为写书准备的资料大约有3000万字。库恩博士说,这还不是书的核心。写这部传记是想以江泽民的一生为载体,通过一个个故事把中国的历史和发展展出来。故事要生动感人,才能使读者感兴趣,而这些感人的故事只有江泽民最亲近的人知道,才能把活生生的江泽民讲出来。采访大量当事人自然成了全书最关键的部。

  既是最关键的部分,自然也是最难的。找哪些人?采访对象是不是愿意敞开心扉?库恩博士庆幸得到了40多位当事人的信任和支持,他们把自己的记忆和感情和盘托出。其中,上海市前市长汪道涵先生坦率而清晰地讲述了对江泽民早期和中期事业的理解,以及两人长达40多年的“师生情”;江泽民的妹妹江泽慧介绍了江家的家庭经历;还有国务院副总理培炎,前国务委员、国家科技委员会主任宋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库恩博士说,书中所有的故事都是采访当事人得到的,第二手故事也是经过当事人证实的,我着眼于我认为的真实,而尽量减少无法证实的情节。

  库恩士很自信地表示,与已经出版的各种江泽民的传记读物相比,这部书的特点是:大量第一手采访资料保证了书的权威性;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自己的感受比其他作者更有说服力;最重要的是我没有把江泽民作为政治人物来写,而是把江泽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写,政治不是他生命的全部,还有朋友、家庭,友情、亲情,这都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库恩博士还一再强调,作为一个有科学家背景的作家,他的创作是很认真的。当然,写这本书完全代表个人的观点,他尽力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把自己所了解和理解的江泽民写出来。结果肯定不会尽如人意。不过,他透露了一个“秘密”:一些高层人士看了书后说,书里写的很多怎么我们都不知道?从库恩博士有几分得意的笑容中看出,他对这样的评价很满意。

  身为科学家和投资银行家,4年半的时间和精力做其他的事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库恩博士觉得,写这部传记是一件开心而有意义的事,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为写书,他停了在中国的一切商业活动,而且采访、请翻译,所有的花费都是自掏腰包。在,书出版了,他又决定将在中国获得的一半版税捐赠给中国希望工程、北京前沿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用于社科研究。“我不是为了赚钱,我希望这本书的问世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这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使命。”库恩博士说这话时,脸上的表情是严肃而神圣的。

  库恩博士所做的这一切为他赢得了“新时代的斯诺”的美誉,对此,库恩博士表示,很荣幸,但自己觉得不敢当。他认为,他目前做的只是在架桥,让更多的外人看到真实的中国和中国领导人。他说:“我会一如既往地把向世界介绍中国这项工作继续做下去,无怨无悔!”  (来源:解放日报)    

  听库恩讲述4年潜心写作的经历感想

  记者:请您谈谈写作这部传记的初衷。

  库恩:想把我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尽可能多地介绍给我的美国同胞乃至西方世界。你瞧,我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反响非常强烈。我还想做得更好。 我有一个设想,通过一个能够反映时代变迁的人物,写一部人物传记。江泽民的人生经历,映射了整个20世纪的变迁。写他的传记,就是反映中国的变迁,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

   第一手资料

  记者:听说您收集了浩瀚的文献资料,您对这些文献资料是怎么取舍的?

  库恩:为了写书,我组成了一个写作班子,收集了3000万字的文献资料。我把文献作为历史背景,作为全书的基本框架。但是我重视的是第一手资料。第一手资料是核心。我需要扎实的采访。我以采访来验证文献资料。

  找到采访方式

  记者:您是怎样着手采访的?有一个怎样的整体策划?

    库恩:首先,我选了几个重要的地点,比如北京、上海、长春、南京、扬州等,都是江泽民先生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同时,我寻找江先生的亲朋好友同窗同事,这是很好的采访对象,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5位重要人物

  记者:在您采访过程中,给您帮助最大的是哪几位?

  库恩(沉思,微笑):有5位重要人物对我帮助很大。用我的话来说,这5位采访对象,是我这部传记的核心人物。他们是:江先生的妹妹、同窗、同事和老领导。我很荣幸采访了汪道涵先生。他的描述是那样亲切生动,汪先生清晰地记得当年第一次见到江泽民的情景。那时候,江泽民才23岁。他向来到工厂视察的汪道涵描绘了工作设想与远景。

  通过这些采访对象,我深深感受到了江先生的人格魅力与风采。当我以后再见到江泽民先生的时候,想起了他的老同学的描述,我感到非常亲切。当我投入写作的时候,一切都活了起来,那么鲜明生动。

  记者:请您谈谈采访中您的独特感受。

  库恩(十分动情):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我全身心都投入进去了。我把江先生的亲朋好友看成了自己的亲人。我见到了他们的时候,就好像是久别的亲人重逢。那天,当我见到江先生的妹妹江泽慧,我忍不住紧紧拥住了她,是的,就是亲人间的感觉。

  “几次见到了江先生”

  记者:您见到过江泽民先生吗?

  库恩:应当说,我很幸运,好几次见到了江先生。第一次见到江先生,是我幸运的巧遇。1993年,我住在古巴哈瓦那一家宾馆的行政楼里,在走廊上,看见了江先生,当时他正在古巴进行国事访问。我很惊喜;第二次,是2000年9月,我见到江先生,在纽约的一个招待会上;第三次是2003年11月在北京,我聆听了他关于几个问题的讲话。

  “我的优势是……”

  记者:您是一位科学家和银行家,您觉得自己着手写这部传记,是否具有优势?

  库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与历史学家、与传统的作家不同。我的热情激发起来,会全身心投入,会贡献全部智慧。这是我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以我科学家、金融专家的头脑,我的写作的角度是全新的。还有,我没有任何功利性,我不必像一些作家那样急功近利,为了登上排行榜,故作高深或哗众取宠。我已经计划好了,书出版后,将版权的百分之五十捐献给中国的3个慈善机构。

  4年全身心投入

  记者:据了解,您的整个采访和写作,花费了4年多。请谈谈您的写作情况。

  库恩:可以说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步步走过来的。经历了3次重写、5次编辑的过程。你可以想象,第一稿是70万字,现在大约是47万字左右。这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我很投入,周一和周五都投入了工作,常常工作到凌晨。我把手提电脑随身带着,随时可以写作。我的妻子多拉很支持我的工作,她开玩笑地说,我一直在帮你,可你一直想着写作传记,把我给忘了。

  “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国”

  记者:您在中国这么多年了。中国的经历对您发生了怎样的影响?

  库恩:首先,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中国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人充满热情,充满着向上的热情,这是一种很纯的美好情感。在中国这么多年,也大大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多地了解了中国文化。我被当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我感到十分荣幸。我要把这本书献给那些善良的人们,特别是我在国的朋友和同事,他们的敬业精神、前瞻眼光、坚韧和勇气正在推进着中国的全面发展,推动着中国去理解世界,也让世界理解中国。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 杨姝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2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