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每周新闻盘点>第三十一周>社会

新型毒品直逼二三线城市 千座县城“失守”

全国妇联曾作过调研,发现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实际包括青少年)已经接近5800万,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2009年9月,惠州警方破获一起特大制贩毒品案,现场缴获毒品MDMA(摇头丸的主要成分)1.74吨及制毒原料和设备一批,扣押毒资2000余万元,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

  16岁的苏雷熟练地烘干一只盘子,用充值卡把两根“面条”一点点刮断、研碎。

  这是2010年7月粤东某县城的一个夜晚。一场危险的游戏正在上演,微弱的烛光扭曲着七八名青少年的笑脸。

  接着,他拿起一根吸管,一头伸进鼻孔,另一头对着盘里的粉末,嗦嗦地吸了起来。几十分钟后,室内响起振聋发聩的音乐。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围拢在一起,手舞足蹈起来。

  据统计,目前广东境内累计发现、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达24万人,在他们身心深受毒品危害的同时,每年挥霍糟蹋的社会财富已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诱发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违法犯罪行为。

  记者在汕尾陆丰“三甲”地区采访发现,“三甲”地区制贩冰毒犯罪呈蔓延之势,且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和反复性。随着 新型毒品制作工艺的简化、原料来源的容易,制毒方式在这里呈现出“家庭作坊式”特点。

  新型毒品

  记者眼皮底下上演的这场危险游戏,叫吸毒。当晚,苏雷和他的同伴鼻吸的这种粉末,正是当前社会上非常流行的 新型毒品:氯胺酮。

  “氯胺酮俗名叫K粉,原本是一种外科药品,由于滥用的人越来越多,在黑市中颇为走俏。”一名公安干警告诉记者。

  新型毒品专指冰毒、麻古、摇头丸、K粉、麦角乙二胺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多为世纪之交从日本、香港和泰国等地的黑市流入内地,主要流行于迪厅、卡拉OK厅、夜总会等娱乐场所。一次偶然机会,记者混入苏雷这个群体,不仅遇到了刚才触目惊心的一幕,也亲手接触了被毒贩加工成条状的氯胺酮———放在鼻闻,嗅不出有任何特殊气味。

  苏雷和他的朋友明知这种游戏为法不容,且有害健康,然而在毒品的麻醉和刺激下,不但没有停止,反而越玩越大,甚至不可自拔。

  一位广东阳东县人向记者透露,该县红丰镇塘载村,近两年已连续出现20多起吸毒死亡的案例,“全都是年轻人”。

  据公安部门统计,2005年,海洛因还是内地黑市的主流毒品,全国公安机关当年缴获的海洛因有6.9吨,而氯胺酮只有2.6吨;到了2007年,查获的海洛因下降到4.6吨,氯胺酮却上升到了6吨。最新公布的《2010年中国禁毒报告》显示,2009年各地缴获的氯胺酮仍高达5.3吨。

  这些数据表明,新型毒品异军突起,已取代传统毒品,成为黑市中无可争议的主流毒品。

  记者在汕尾陆丰“三甲”地区采访就发现,“三甲”地区制贩冰毒犯罪呈蔓延之势,且具有隐蔽性、顽固性和反复性。随着新型毒品制作工艺的简化、原料来源的容易,制毒方式在这里呈现出“家庭作坊式”特点。以制作冰毒为例,考虑到提炼过程中会有臭味散发,犯罪分子通常会选择山沟、荔枝林等野外偏僻地区,将买来的制毒原料麻黄素提炼成麻黄油,完成第一道工序。

  第二道工序则在民居家中悄悄进行。“一张配方、一些原料、几个烧杯,就能简易制毒,所以隐蔽性很强。”缉毒专业队民警告诉记者。有些制毒分子警戒心很强,甚至出现了老公制毒老婆浑然不知的情况。

  氯胺酮这只奸诈的恶魔,到底以什么样的手段,穿透公安机关设置的天罗地网,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趋势,实现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全线渗透?一些人认为,新型毒品沿袭了传统毒品“低成本、高回报”的行业特性,故而能够在黑市中风行万里。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