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艺术名家>艺术家专访
对话著名画家郭志光
作者:樊磊 张海平‖文章来源:‖时间:2010-03-20 09:33:49
卓尔不群 老而弥新
——对话著名画家郭志光

郭志光近照

  郭老不老,耳顺之年,正是画家艺术成熟而又年富力强的时候。老,是指他的画,笔墨老辣,金勾铁画,气势雄浑。郭先生和蔼可亲,但他的画却气质卓越,傲然不群,独步当代画坛。
  读先生的画多年,那纯熟精湛的笔墨,艳丽脱俗的设色,狂放恣意的气势,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他的作品一扫苍白、病态的旧文人对笔墨的把握,为画面注入一种冲和而又孤傲、热烈而又娴静,有时甚至呈现出狞厉之美的气韵。画家是如何营造了自己的花鸟世界,又是如何从自然中、传统中、生活中历练了艺术?我们在夏日的一个午后,走入了郭志光先生的画室。
  记:郭先生,您的作品在当今艺术市场和收藏界可以说炙手可热。大家都熟悉您的画作,但是不熟悉您的经历,能谈谈您的学画经历以及您今天艺术状态的形成吗?
  郭:一个人的经历对一个人的艺术风格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绘画作品,不论山水、花鸟、人物,最终表达的其实都是作者的心性,是作者阅历、性情、感悟通过自己的手段在作品中的体现。这也是一个画家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很难形成自己风格的原因。
  我出生在潍坊,爷爷是个小学校长,喜欢书画收藏。郭味渠、于希宁先生当年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当时由于家里人口多,生活相当艰苦,上中学的时候,在家带的饭经常吃不到周末,在那样的条件下,画画是一件奢侈而快乐的事情。
  后来,1962年我考上了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深受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陆维钊、陆抑非等前辈影响,从他们人格、品德、艺术等方面学习了很多东西。
  记:浙江美术学院的学习应该说对您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郭:我上浙江美院学的是花鸟科,那是浙美第一届分科招生,全国共招花鸟画学生3名,潘天寿先生亲自出题,不考素描和彩画,就考花鸟。当时教师师资配备相当强,学生可以学得很扎实。除了课程外,我大量研究、临摹前辈优秀作品,我开始学李苦禅,后来学吴昌硕,从吴昌硕学用笔、用色,从八大山人学品位。有人说我的画风是南派,也有的说是南北合璧的新派,我觉得不论什么派,重气韵讲格调的追求不能丢。
  记:那个时候应该说您的画风已经初步形成?
  郭:我一直画花鸟,题材选择也比较广,当时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有前辈的影子,也有自己的理解,但当时画得不自信。
  我在浙江美院学习、工作12年,主要研究历代名家,受益颇多。1974年调回山东,我的眼界更宽阔了,站在大树下是晒不到太阳的,必须要学进去然后走出来,有自己的理解,要有创新。现在自己觉得画画更得心应手,放笔直取,更加自信了。
  记:您的作品扎根传统,但比很多传统作品更加生机盎然,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技法,表达了许多自己的“心相”和“感悟”。
  郭:自己是做了一些创新和探索,很多是从写生中来,要注重写生,当年从浙江到济南,放下行李就出去写生了,写生的习惯我一直坚持到现在。有人说写生是基础,我觉得写生更像是营养,要不断摄入,像吃饭一样,不能吃一顿管好多年,要不断吸取新的东西,你笔下的东西才能鲜活,才能更好地表达“心相”。当然,写生归写生,才气归才气。后期发展主要还是靠才情,才情呢,也不是完全天生,像矿山一样,越挖越丰富,每个人不同,有的人有挖光的时候,也有人在煤矿里挖出了金子。要努力,不断地挖掘。
  绘画是个辛苦而残酷的事情,像长跑,速度重要,坚持更重要。
  记:您的题材比较宽泛,画了很多前人很少画的东西,比如“猫头鹰”等,这也是创新的一个方面?
  郭:可以这么说。但是陈与新是相对而言的,新只能在继承中脱颖而出,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我画鹫、画鱼、画猫,但是和前人都不一样。这几年没有画鹫,我准备70岁以后重新推出,到时候格调和分量就不一样了。
  不论画什么题材,都要力求达到自然规律与艺术规律的统一,其实还是“以形写神”、“以心造境”。随着艺术修养的积累,随着阅历的增多,经历过坎坷,把感情寄托在作品中,自身的性情、气质与意识介入作品,把自己主观化的意象,内心感悟表达出来。
  记:现在艺术市场比较繁荣,您的作品更是倍受藏家追捧,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郭:艺术市场不是艺术水准的标尺,但是也能反映一定的问题。
  现在收藏家文化修养越来越深厚,很多藏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的创作和走市场的作品没有明显的界限,不像有些画家有创作和“行画”之分,我觉得让收藏者收藏,就一定收藏画家代表性题材的作品,而不是应酬之作,这是一种态度。
  我会兼顾大众的审美而调整自己的题材和技法,但不是放弃艺术水准的迎合,雅俗共赏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责任。
  记:谢谢郭先生,希望您能为藏家、为画坛创作出更多精品,也希望您的花鸟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曲高而和众。
  郭:谢谢!

  画家档案

  郭志光,1942年生于山东潍坊。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政协委员兼联谊书画院副院长、山东当代国画研究院院长等,是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在国际和全国的多种画展、画集、书法展、书法集、收藏和珍藏集,及专业性画刊《美术》、《书和画》、《美术观察》、《艺术市场》、《艺术收藏》、《中国画家》、《水墨》、《水墨研究》、《画界》和《中国书画报》中入选作品二百余件。1995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精诚奖。1987年后,先后在山东、上海和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多次在日本举办个展、联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朝日新闻》、《东京日报》、《中国日报》、上海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都有专题报道。2003年7月,作品《鹫峰飞来》、《雨露》等八件入选全国政协在京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山东作品展”及《十人作品集》。
  正式出版的作品集及著作有《郭志光画集》、《郭志光精品集》、《花鸟画画理》、《当代中国画名家技法——郭志光花鸟画法》、《怎样画鹰鹫》、《猫头鹰、猫的画法》和《鹫、鹰的画法》等。

鹫峰飞来 郭志光

碧海明月 郭志光

碧波   郭志光

梅鹊图  郭志光

宿雨新晴 郭志光

一轮深夜月何处不相逢 郭志光

野藤山猫 郭志光


相关文章
版权申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Google
    
网页 站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大众报业集团山东新闻书画院主办
Email: xwshw@126.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2-2010新闻书画网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鲁ICP备060268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