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资讯中心>艺术评论
张景尧:周易与中国传统绘画泛言
作者:‖文章来源:‖时间:2010-03-19 22:19:39

 

<一>周易简述


    1、《易经》与《周易》为两个概念。自伏羲画卦以来,夏、商、周三代各自有易。夏曰“连山”,首卦为艮,意在山之出云,连绵不绝;商曰“归藏”,首卦为坤,意在万物取之于土,又归之于土;周曰“周易”,周即周而复始,往复循环之意。易从日从月,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周易》共分上经和下经两部分,上经三十卦,起于乾、坤,终于坎、离。下经三十四封,起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传文十篇,通称十翼,历代确认为七百年后孔子所作。在《史记》有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辞、象、说卦、文言”。遂有苇编三绝之说,且孔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从伏羲画卦、文王演卦到孔子注易,经历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漫长时期,大约前后四千年左右,由一部卜筮之学上升到中国古代哲学地位,形成中华民族第一部典籍,故易为大道之源,列为群经之首。
    2、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伏羲时代,原始先民已认识到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便有“先天伏羲卦图”之说,把它记录在《易传》里,谓:“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博,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出现太极图与先天卦相配,则是到了五代后期,开始出现在道观里,据说是道士陈抟所传。陈抟,字图南,号希夷,精通阴阳数术之学。从孔子注易到陈抟传图书的一千多年间,任何史书及出土文物竟找不出先天八卦图,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分两支演进,一支见于史书或文字记载,一支则是代代口传心授,现代将其称为非物质文化,其顺序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中间为太极图,通过太极曲线阴阳相互转化,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曲线同宗。
    3、至殷周之际,文王在渭水一代兴起,纣王怕其强大,将其软禁在河南羑里,长达八年,非宁静无以致远,文王就将伏羲以来的易学重新研究。当时由远古的渔猎时代进入了养殖和耕种的农业时代,很早使用了干支纪年。文王写六十四卦卦辞,周公写三百八十四爻辞,加用九与用六两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文王演易且有文王八卦图,《易?系辞》里只有文字记载,没有图,“文王八卦图”也是从五代以后传世。“文王八卦图”的记载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 ,劳乎坎,成言乎艮”。震,东方,震为木,为反生,春分前后四十五天用事,为万物生发,春雷一震,万物破甲而动。配天干为东方甲乙木,配地支为寅卯辰;齐乎巽,巽为风,为入,立夏前后四十五天用事,南风渐暖,万物生长皆洁齐也;相见乎离,离,丽也,为火,夏至前后四十五天用事,气温高,人与动物,与农作物,人与人交流频繁,万物皆相见也。配天干为南方丙丁火,配地支巳午未;致役乎坤,立秋前后四十五天用事,坤为地,役为役使,奴役大地。万物生于土,又归之于土,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效法天道,又要效法地道;兑为泽,秋分前后四十五天用事,说,悦也,古人多居水源,秋为收获季节。兑为毁折,秋对万物摧残,故有毁折之义。方位正西,五行属金,故有秋风为金风、西风之说,配天干为西方庚辛金,配地支申酉戌;战乎乾,乾,西北,立冬前后四十五天用事。天气转寒,阴阳二气相博斗,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由于气候的不平衡,影响人的思维也不平衡,所以自古以来,有“多事之秋”一词,战争多发于季秋。古代刑场杀人多于秋后,叫“秋绝”。民间寻死觅活,自杀事件多于秋后,大型体育比赛也在秋季,以上都是天气的不平衡带来人的征战心理。故文王曰:“战乎乾”。西北的民族好征战,自古皆然。这就叫天时、地利、人事的统一。征战之后,万物皆会疲劳的,大地会疲劳,人会疲劳,金属会疲劳,所以冬至前后四十五天坎卦用事。坎为水,水旺于冬,方位正北,配天干为北方壬癸水,配地支亥子丑;劳乎坎,劳,水之象。劳动人民整年与水打交道,才能发展农业、发展工业,皆取劳卦之说。崂山,大水之象也,三面环水,故山为崂山。冬至、夏至,汉制官吏放假一天休息。民间则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风俗。回忆文革期间,农业学大寨,冬季大战山河,兴修水利,战天斗地,目的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而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当万物皆劳时,没有遵循其规律造成的。发展体育运动,冬季不宜搞大运动量训练,弄得人困马乏,影响人体节律与大自然规律的统一,所以文王卦序为顺天而行的规律。


<二>、卦象与书画同源


    卦象源于伏羲画卦,文字传说为苍颉造字,图画早见于原始人洞穴的岩画上。《易?系辞》曰:“古之包牺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通过古贤仰观俯察,取物取身,以八个卦象来代表自然界和人自身,去体悟人和大自然的共同属性,即天人同构之理,如乾用在大自然象征天,用在形状象征园,用在国家象征君,用在家庭象征父亲,用在器物象征金石玉器,用在天气象征寒冷结冰,用在颜色象征大红色,用在六畜象征马,用在动物象征雄性,用在人身象征头部,用在十指象征大拇指,以上事物共同属性为阳刚健行,为首为尊。天道刚健运行,从不停息,故天行健,君子效法天道乾卦,应该有自疆不息的精神。又如坤卦,用在大自然象征大地,用在国家象征臣民,用在家庭象征母亲,用在器物在又象征布匹、锅、大车,用在六畜象征牛,用在动物象征雌性,用在颜色象征黑,用在身体象征腹部,以上共同属性为阴柔顺从,为负重,故地势坤,君子效法坤道能厚德载物。八卦所象也叫万物类象,把万物的特性归类到八个卦象之中,并且相互作用,出现六十四卦大规律。六十四卦又互变,出现四千零九十六种大变化,宇宙中的万物每日每时都参与了这种大变化,万物是个无限物,四千零九十六是其规律性。万物类象稍微明白一些,可直接悟得画理画法,直写事物意象。
    古书上说,苍颉四目灵光,造字之时,天雨粟,鬼夜哭,造化不能藏其秘,鬼神不能遁其形,一地方之经验可以传之他地方,在时间上可以纪录延长,对人类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人类的历史有两次大变革。一是火的使用,二是文字的出现,第三次变革是否是计算机的应用现在还不成定论。中国文字为象形,结构为点、为线,画亦为点、为线,卦象为长、短线,所以三者统一于点线。毛笔发明后,用笔之道皆为太极之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一波三折,我们写书写画如离开此道,则很难讲“传统”二字,所以中国书画是大道隐于小技之中。卦象、书法、绘画三者同源又同理。如卦象坎(   )在文字中代表水及水旁。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皆为    ;如离卦(    ),小篆为    ,现书写为    ;如雨,甲骨文为(     ),乾为天(    ),乌云遮天,为(    ),下加点为雨状;卦象坤(    ),篆书为(    ),在大地上无限延伸之义;后在田地有无限延伸之义;卦象需(   ),水在天上,有雨不下,故大地需要雨水,所以称需,旁立人字,有祀雨状,称儒,讲天命崇拜自然,后称儒家;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木为   ,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二体皆木,上入下动,中土坤爻,木入土而动,耒  之象也,教民以耕种自食,后甲骨文、金文皆象形,巽为五谷,震仰盂为器皿,益有五谷盛满之象。所以卦象、书、画三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为同宗同源。


<三>、周易的象数理与绘画的关系

    1、易经的三个基本要素为象、数、理。它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进化过程。人类的幼年时代,智力相当于三岁的儿童,只有象的概念,没有数的概念。随着火的使用,吃熟食,大脑进化,数的概念也逐步发达,象与数的多次反复认识,推导出理性概念,完成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逐渐形成人类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方式。《易.系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是说文字不能完全表达语言,语言又不能完全表达人的内在思想意境。在语言和文字都不能表达的情况下,圣人画卦立象以尽意,观象以会意。观象是一项眼、耳、鼻、舌、身全面感知的活动,通过象可以知道事物的内在本质联系。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人类社会或动物群体里,观象便是本能,正如现在好多动物在大自然灾变之前,如海啸、地震、大水等都能提前预知,以保护自己。人类原本就有的功能,在使用了语言和文字之后,观象的能力就逐步退化了,我们的先哲为了不失去观象的记忆,就画了卦象来表达,又怕你看不明白,文字发明以后,先哲们又写上文字来注明,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并按严密的数学法则排列起来,形成了《周易》这部典籍。试想,我们的绘画、书法艺术也是立象尽意、观象会意之作。在创作作品时或观赏艺术品时,是不是身体的五个官能都发挥了作用?画大山震撼了没有?画松林听到松涛没有?画雪原感到寒冷没有?画兰、画梅闻到了清香没有?画大漠感到口渴了没有?如果没有以上五个官能的感受,画出的作品怎么能打动人心呢?一件成功的艺术品,虽然没有用数学、几何、三角函数去计算,但处处符合数理关系的美学观念。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说:“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有时会觉得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感觉。并且在经营位置、落款、钤印等方面,斟酌再三才能落笔。实际上是一项进行象、数、理统一思维过程的艺术创作。
    2、《易.系辞上传》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虽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三人相杂曰参,五人相杂曰伍,参伍以变,言易之奇数之变,错综其数,错为八卦相错,即阴阳爻相错,综为八卦之倒象,即屯、蒙、需、颂之类。易经里的象和数,按三五之道,错综变化,就能代表天地之文。而我们的绘画、书法也是如此。如:点苔为点三聚五;画竹为重分叠个;画兰则一笔长,二笔短,三笔便露凤凰眼;画梅则梅开五福,皆为三五之道。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有失败的时候,便扔到一边。后来在某一种角度或不同光线的观察下,稍作改动即是一件极佳的作品,这便是易象上的综卦之意。错为交错之意,太暗则把调子亮一点;太亮则加色暗一点。用笔墨、颜色横涂竖抹即为错。多次反复即为复。各物体相杂即为错综复杂。所以,易传里有错,卦、综卦、复卦、杂卦之说。这便是天地之文,这便是天地之间的大美。黄宾虹先生的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参同叁,又同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中气以为和。”这是老子对宇宙创生和宇宙演化规律的描述。与当代自然科学所解释的宇宙起源相吻合。宇宙的规律小到微观大到宏观都充满着原始先天一气 ,这便是一或称太极,是宇宙处在混沌状态。二为阴阳即两仪,即矛盾着两个对立面相互作用,孕育着新的事物为三。三继续演化无限即为万物。万物有一特性就是负阴而抱阳,得中气以为和。王弼注《易经》时错把“中”写为“冲”,造成后人误解。负阴抱阳,如阴静阳动,阳施阴受,阳刚阴柔,《易.系辞上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与老子一生二的描述相同。接着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女,雌雄相互作用,便是三生万物的世界。所以,三代表了自然界整体的演化过程。例如,三才者,天地人。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们在宗教学、美学、社会各学科都以三为基础数,如佛教中的西方三圣、耶酥教的三位一体,老子的一气化三清,丹道学的三元丹法,儒家的三省三思,绘画中的一波三折,颜色的三元色(红、黄、蓝)。素描中的黑、白、灰。《易经》上说:“黄中通理,美在其中。”敦煌壁画、唐三彩都用黄中通理之法。传统的山水绘画,有浅绛和青绿两种着色法,浅绛着色以黄碣的赭石为主,在墨与白纸中起到和谐的调节作用,显得调子古朴典雅。元代黄公望、王蒙、倪云林,明代沉周、唐寅,清石涛、石溪,近代黄宾虹、黄秋园、李可染,多以浅绛着色为主。
世界五大种族,黄种人最多。据现代基因学说,原始居民在非州大陆分二支进化,一支绕过喜马拉雅山脉到达黄河流域繁衍生息,饮黄河水,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一支向欧州多瑙河、莱茵河畔繁衍生息。黄头发、蓝眼睛、白皮肤;原始居民以非洲尼罗河为中心繁衍生息,便是黑皮肤。人种的孕育与自然界其它物种一样受地利水土的影响,这便是哲学上长期的外因作用能达到事物内因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是相当缓慢的。在黑、白、黄三大种族里,黑人和白人都有过激行为,并构成种族矛盾,十九世纪前的非洲殖民与贩卖黑奴的种族歧视便是实证。而黄种人以华夏民族为主体,且伴随儒道二家的中和思想,在世界各民族矛盾中,能起到化解民族冲突的和谐作用。从秦朝至今,二千多年来,任何外民族入侵华夏大地,都是举行对外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以赶跑入侵者为目的。明代郑和下西洋,船队之强,兵革之利,在世界居首位,而没有去侵犯别国,与世界各民族友好通商,足以证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在五行中,土为黄色,火为赤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是国家的主宰,所以后来的皇宫建筑皆以红墙配以黄色琉璃瓦,谓火生土之象。服饰配以黄袍、黄金冠等,驾驭百官,配以黄金印,皆为皇权之象征。《周易》坤卦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周易》、《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哲学元典,一句“黄中通理”,一句“三生万物”,却道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的普遍规律。


<四>、中国传统绘画中“道”的哲学

    中国在古代没有独立的哲学,是文、史、哲共存于一篇文章或一部典籍里。什么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把道视为宇宙的起始点和万物万事的总根源。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宇宙万物的原始本体,它呈现无和有两种状态的统一。《易经》上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宇宙分为道和器两大体系。佛家则分为色界与无色界的两重世界。现在自然科学则分为“明在系”与“暗在系”,且“明在系”占宇宙5%,“暗在系”则在95%。道是支配宇宙万有运行的总体法则,是世界各民族先哲千百年来一再体悟到的宇宙无限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胡孚琛先生说:“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人体的本我。道是可以体悟但难以言说的绝对知识。作为人类心灵的本我,道是知觉者,因而具有不可被知,不可当作测量的对象,即有不可名不可道的性质。道是人类的知识之根、学术之本。它是宗教的终极信仰、哲学的智慧之源、科学的原始公设、美学的最高境界、伦理学的价值取向。世界文明的坚实支点、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世界文化分五大要素,这就是科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美学)。艺术可直达道境。绘画本身是一项技艺,必须体现道的法则,才能达到美学的最高境界。庄子所谓“技进乎道”,正是此理。在“养生主”篇中庖丁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对文惠王说:“我之所以好道,才有这样的杀牛技术。”所以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十九年用一把刀,刀刃若新。
   “道”有两大特性:一为弱者道之用。大道用弱不用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克坚强的东西什么也不能胜过它。中国书画用的毛笔、宣纸、水墨皆为质地柔软的材料,而画出的作品有“纸寿千年”之誉。西画则不然,所用之工具、颜料,质料坚硬,不能长期保存。庄子在《山木篇》中说:“此木以不材而终其天年”,看似弱势而能长久者,道之用也;二为反者道之动,大道向相反的反向运动。象易经里的太极图,阴阳互相转化。易者逆也,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传统书画的用笔之道,也是如此。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意藏形不藏,意在笔先,离开以上法则,则很难讲骨法有笔。骨,人及动物骨骼也。楷书中一字写法象骨的结构,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如自然界中的草木、庄稼的秸杆、皆有节,有力抗风抗倒伏。再如武术、太极拳的发力。皆从道的两大特性而来。这便是宇宙的自然律。


<五>、易数的老变少不变与画家衰年变法


    人类对于自然数从一到十的认识,源于自身,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天生五,人有五指、五官、五脏;六、七、八、九、十为成数,为后天思维所得,生成之数莫大于十。一、三、五、七、九相加为二十五,称天数,二、四、六、八、十相加为三十,称地数。天数与地数相加为五十五,叫大衍之数,其用四十九,进行一次筮草演算,经过分二以象两,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肋以象闰。通过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又称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老阳、老阴可变爻,少阳、少阴为不变爻。易数就有九、六变,七、八不变。例如:一年之内,冬至为老阴,夏至为老阳,春分为少阳,秋分为少阴;一天之内,夜间零点为老阴,中午为老阳,早上为少阳,傍晚为少阴。易的法则为老变少不变,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存在着这个规律,蝉脱龙变即是此理,变者生,不变者死,有艺术成就的大艺术家都有衰年变法的过程。这种变不是任何画家想变就变的,有以下规律:
    一、画家终生学艺,视艺术为生命,且能长寿;
    二、学富五车,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对探讨宇宙和人生的问题有自己的思想见解;
    三、变出后自成一家,对时代有承先启后的表率作用;
    四、能赶上变革的时代,是时势造英雄也。
    近代大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皆为衰年变法的楷模。六十岁左右而逝的画家,谈不上衰年变法,艺术品只是天才的流露或与道的契合。


<六>、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要想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必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再谈它的人文精神,这个问题分两步来论述。
   1、中国传统文化近两千年来是以儒家为主线,旁及道家与佛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中国历史上的书画家开始受启蒙教育,以儒学为主,去求功名仕途,有的在官场受挫失意,或学而优“不仕”的情况下,转向绘事,借佛道思想以解脱精神上的困境,特别是佛道的哲理更有利于艺术创作,如历史上的陶渊明、王羲之、王维、苏东坡、黄公望、唐寅、徐渭、四僧等。古代知识分子,大都能书能画,熟读六经以明理,兼学六艺以养身,闲读正史野史,留意诸子百家,理艺并进,如孔子所说,君子应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近代习画者则不然,先习艺,以后明理不明理,全靠个人造化,所以学艺者,要上升到形而上的哲学高度。
    2、自伏羲画卦以来,中华民族开创了最早的人文精神。迄今人类文化是以科学、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为五大基本要素。除自然科学以外,其余四项则被视为人文科学。经过历代画家的创作,中国传统绘画注入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与人文精神。自五代至清中期,中国绘画以山水为主线,提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比例。因大自然为生物之源,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大自然的派生物,表现大自然是东方天人合一观在绘画上的体现。以下就从人文科学的四个要素中阐述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
   (1)、中国传统绘画的哲理性
    就其绘画技法而言,其用笔方法是根据如前所述 “反者,道之动也”的法则下用笔的;就其绘画工具而言,是在“弱者,道之用也”的法则下选材的;就其绘画理性而言,古人提出书画用笔“如锥画沙”,石涛提出 “笔湿则俗,笔枯则秀”,黄宾虹提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实则为同出一理。中国绘画无论从构图到用笔,要以虚灵为主,因为宇宙中虚体是广大无限的,三维世界中的一切实体都在长期的运动中转化为虚体,在广漠的虚体中有时时产生着新的实体世界。所以在传统绘画中,构图大片的留白为三借之法。借地为天,借地为云,借地为水,是为中国绘画的高明之举;就其绘画内容而言,如梁楷的《祖师斫竹图》与《祖师破经图》。祖师为什么要伐竹,这得从修行谈起,要想修成佛,必须象虫子一样在竹节内向上爬,咬破一节,便高一个层次,全部咬破才能见到天空,顿悟的修行人,横咬出空也成了佛,所以祖师要伐竹、要破经,这是顿悟的反映。
   (2)、中国传统绘画的宗教观
历史上的传统绘画与宗教密不可分,有些书画家终生在寺院和道观边修行,边习绘画。有时社会动荡,身处险境,为避免灾难而落发为僧。清初四僧就是如此。最初,大都习儒学,以后在社会生活中各自境遇不同,或学佛,或学道,基本上以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为基础。
    道家学说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周代史官老子集前人多种学说写成“道德经”。儒家学说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孔子在前人“六经”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删定。乐经失传,后称五经。这便是“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是根据孔子与弟子的对话整理而成的,所以孔子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由此可见中华文化起源的多元性。
    两汉之际,佛学传入我国,几经波折,只有在依附儒道思想的情况下,才能在中国立足,至唐则形成中国化的佛教,也就是所说的“大乘佛学”。自汉代起,儒学一直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被称为“治世之学”;道家以无为处世,修练长生,被称为“遯世之学”;佛家以脱离六道,专于出世,被称为“出世之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也就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思想的多重性。以儒进取求官,以道脱俗全身,以佛修心自渡。以北宋苏轼为例,开始以儒学取仕,后几次贬官,终身不得志,到佛道二教及老庄思想里找解脱。这在“寒食雨”诗中及“前后赤壁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元代吴镇,落款有时题梅花道人,有时题梅花和尚。明代沉周,唐寅,经史子集,医学卜筮,佛教老庄,无不涉猎。近人张大千,李苦禅,名字里也透着佛学辞汇。诗人孔孚先生有着更高的境界,在自序中写道:“出佛出道,亦马亦牛,何须千手千眼,抟虚宇宙”。儒学与儒教,佛学与佛教,道学与道教,有着不同的概念,儒释道三家之学是指其学术思想,儒释道三教是顶礼膜拜的宗教。中国古代书画家学佛学道,大都是指其学术思想而言。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亦佛亦道,任其自然,以极视听之娱,达澄怀观道之目的。
    (3)、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学艺术性
    自唐代王维被人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来,到元代则形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文人画,在空白处题写大篇的跋或诗文,以抒发画家的思想感情,这是自元代以后中国绘画的一大特征。元代在取仕方面,蒙古人优先录取,其次是色目人,再其次是汉人。唐宋以来,汉族知识分子主要靠开科取仕,而蒙古人掌权,做官的路子断了大半。一班气节之士便南下,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纵情于笔墨,或写愁、或写恨,以泄胸中抑郁之气,表示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其间如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等人为代表。流落在城市的读书人,便以杂剧、散曲等文学艺术形式,反抗蒙古人的野蛮统治,这以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为代表。清人郑板桥专画兰竹,但题写不同的诗文千百首,充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修养。中国传统绘画的文学性应着重表现其人民大众性,只有这样,才有长久的生命力。黄宾虹先生所说民学胜于君学,即是此意。黄公望隐于富春山,王蒙隐于黄鹤山,与山民为伍,与渔樵为友,吴镇卖卜于太湖畔,还有清初四僧,他们接触到的是最基层的民众。郑板桥画竹题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近人吴昌硕画菊题道:“朱门酒肉熏天臭,醉把黄花当牡丹”。齐白石的人物画中题道:“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可为盗,不可伤廉。”徐悲鸿画马题道:“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通过以上题款,可以看到画家思想的人民性,所以说民学最富有创造性。艺术创作应从人民大众那里吸取营养。
    (4)、中国传统绘画与画家的伦理道德
    自古有“书如其人,画如其人”之说,书画是直接表现人的心性问题,如善与恶,美与丑,骄傲与谦虚,沉着与漂浮等等,艺术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艺术家的心性要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如李苦禅先生的画,鹰本来是凶猛的飞禽,在他的笔下便显得不凶,并题道“苍鹰不搏即鸳鸯”。狮子老虎原本十分凶猛的动物,在民间艺术里变得十分可爱,可以用来看门,可以变成鞋子、帽子上的图案,这便是儒家“神武而不杀”的人文精神。受西方艺术思想而影响的人们,在本来就凶猛的基础上,再加以扩大,如石雕狮子,伶牙俐齿,虎视眈眈,使人不敢近前。西方艺术主要是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近代西方流行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把动物界里的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套用于人类社会,从而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思想。
    中国绘画如笔墨凝重、浑厚华滋、淡泊名利,画家多以长寿,如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李可染、李苦禅皆为八九十岁高龄。如书画用笔剑拔弩张,圭角毕露,狂怪不求理法,满纸污浊,一般认为修养较差。
   《吕氏春秋》察今篇云:“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当今画风大都追求“镆铘”与“骥骜”,而不追求“断”与“千里”,这是一种对中国传统绘画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暂时现象。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在一幅作品里,能或多或少的表现其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人文要素,就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相关文章
版权申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Google
    
网页 站内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大众报业集团山东新闻书画院主办
Email: xwshw@126.com
Copyright Reserved 2002-2010新闻书画网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鲁ICP备060268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