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爱心笔”活动现场,史运仓在向学生发放爱心笔。记者 刘振兴 摄
□德州晚报记者 孙向林
10月24日,一场小雨过后气温骤降,但天蓝云淡是个好天气。德州善源救助会会长史运仓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晴朗,他拖着一双残腿,艰难地将10盒共1200支爱心笔搬上了电动三轮车。由本报和善源救助会联合发起的“百万爱心笔”活动,得到了德州学院大学生的支持,他要去给大学生送爱心笔,以筹集善款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帮扶。
◎身残心善牵头爱心团队
史运仓1972年出生于黄河涯镇大史社区一户普通农民家庭,6个月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7岁时又因为意外摔伤了另一条腿。因为家境贫困,他从19岁开始就拖着两条残腿辗转于石家庄、包头、青岛等地打工,在外漂泊10余年,历经磨难。后来,他返回德州老家,买了一辆电动三轮,成为一名出租三轮车司机,月收入仅四五百元,妻子则在家种田。
即便是在农村,史运仓的家也算得上是贫困家庭,但这名憨厚的汉子却有着一颗博大的爱心。2008年3月,史运仓联合几个同样身有残疾、开出租三轮车的兄弟成立了德州市善源救助会,开始对身边需要帮助的普通贫困、残疾群众进行救助。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史运仓就和善源救助会的几名成员一起来到市慈善总会,将前一天跑三轮的部分收入捐献给灾区人民。此后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每天下午都会把当天的捐款送到市慈善总会。由于史运仓还要养家,他为了省钱在城区租车库居住,常常两个烧饼就是一顿饭。可是,他和他的爱心团队却每人每月拿出一部分钱,为需要帮助的人雪中送炭。
◎心系他人爱心不言苦
2010年11月,为了在国际残疾人日这一天,实现善源救助会慰问1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的理想,史运仓骑着电动三轮到处“化缘”,筹集了米面、衣物等用品。但看到那份30多人特困残疾人名单,史运仓有点发愁——筹集的物资只能救助10个特困残疾人家庭。
“为了核实情况,让大家的爱心真正用在最需要的残疾人身上,我骑着电动三轮,在德城区、平原、武城、陵县整整跑了一个月。”时隔近一年,说到当时的情况,史运仓仍然十分激动,“有一次,我去黄河涯镇的李茂祥家核实情况,骑着三轮车不慎冲进了几米深的河沟,幸亏沟里没水,否则就完了。当时我爬上路边,好心的路人帮我把三轮车拖上了岸。”当10个特困残疾人家庭收到了慰问品,站在一边的史运仓偷偷抹了一把眼泪。
帮扶瘫痪20多年的安振星,在火车站蹲候7天为淄博旅客找回丢失的包,送流浪的诸城残疾老人孙水玉回家,帮助被骗青岛老人潘家其返家,资助残疾人齐保国女儿上学……这些只是史运仓爱心救助的一小部分。“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史运仓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辈子做好事并不难。
◎不因质疑停下行善的脚步
史运仓家境贫困,2009年市政府为整顿市区交通环境,决定取缔三轮营运,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残疾人载客三轮,史运仓带头响应号召。失去了这个营生,史运仓家中的生活就更加贫困了,然而他行善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有很多人质疑史运仓,对他说些难听的话,甚至有人直接就当面指着他说:“你只想着自己出名,自己的家都养不了。”还有人怀疑他从中谋私利……面对种种质疑,史运仓从不为自己解释,也没有因此停下行善的脚步,因为,他问心无愧。他用行动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一些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爱心人士纷纷加入他的善源救助会,其中有政府公务员、企业老板、媒体工作人员、法律界知名律师等等。
如今三年过去了,史运仓仍然在慈善的路上勇往直前,现在向他们求助的越来越多,仅靠史运仓这些爱心残疾人自身的能力已无法再帮助他们了,可他不会放弃,他说:“我们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感召那些有能力的爱心人士加入我们,因为我们的社会需要温暖,需要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