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人的视角表达城市生活的感悟和痛楚,新近池莉推出的长篇小说《所以》,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有着三次失败的婚姻经历,有人据此认为这暗示了池莉对婚姻和男人的失望。擅长描写城市人特别是城市女人情感的池莉究竟怎样看男人和婚姻?带着疑问记者开始了采访。
《所以》来自:
历史与生活中太多的“因为”
记者:记得您上一本作品《有了快感你就喊》书名很有冲击力,这次为什么会用“所以”这样一个关联词作为书名?有何寓意?
池莉:创作缘起于历史与生活中太多的“因为”,“所以”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立场。《所以》抽象又日常,上口又玄妙,其寓意完全隐藏在书的字里行间,读了就知道了。或者读一次还不知道,以后再读读就会知道。相信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都会读出一些东西来。这些东西不由我说,要靠读者去会意。
记者:听说这本书创作过程中三年期间您曾经三易其稿?
池莉:《所以》是写叶紫出生40年以来遭遇的种种否定,以及她对于否定的怀疑与抗争。这种否定来自于历史、社会、家庭、母权等,三次婚姻仅仅是其中一部分。《所以》的缘起是我多年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是对于如何维护个人尊严的思考。
三易其稿还是简单概括起来的,事实上修改的次数多得都记不清了。什么叫怎样构思?从最初的起念到成书,都已经十几年时间了。我脑子里永远都有许多构思,永远都随着时间在萌芽和生长,一旦完全成熟,自然就会动笔。这是一个非常专业同时非常接近农民种地的过程:种子在不断地撒播,然后春夏秋冬不断耕耘,可能若干年后才获得收成。
男人与婚姻:
我都没有失望
记者:叶紫经历三次婚姻,可结果却仍没有逃出被骗、被丈夫背叛的结局。问题是,这一连串的婚姻遭遇发生在一个女人身上的可能性太小,这是否会对故事的真实性造成伤害?
池莉:我说了,小说不仅写的是男女婚姻。就男女婚姻而言,也不光是叶紫被动,其实她是主动的。为寻找自己和维护自己的尊严与自由,她主动抓住和利用机会,而最后结果是她也无法预料的。这里谈不上一连串的婚姻遭遇,任何男女成年以后,终身都在婚姻或者说情感的不断遭遇之中,这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实际上,现在有许多人在小报和网上讲述自己的婚姻生活,那比小说看起来更加偶然和离奇。《所以》完全是虚构而成的,唯有虚构才能最广泛和最集中地表达小说的主题思想,但是所有故事情节与细节,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记者:有人说这本书表现了您对男性的彻底失望,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池莉:当然不同意。我只是客观描写男性而已,并且只是叶紫个人遭遇的男人,某些特定环境中特定的男人。
记者:主人公三次失败的婚姻可以说是《所以》的主线,这是不是也暗示了您对婚姻的态度?
池莉:你又错了。《所以》的主线并非婚姻。《所以》的主线是叶紫从她出生到40岁的人生穿越,对于所有否定的穿越,婚姻只是其中必须经过的一段路程。男人与婚姻我都没有失望。
王朔和顾彬:
都没有这么荒唐
记者:最近王朔复出文坛,他曾不止一次地说您是他的“红知”,您怎样看待这个评价和王朔这个人?
池莉:我和他是老朋友了,正是因为熟悉,我对他说那么多话没有新鲜感,不会太注意。我要说的是,有很多记者会设套,让人家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说了。所以,他在媒体上说什么,我真的没有注意,也不会很认真。他这个人的风格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说话是他的一大工具。只要我没有亲耳听见王朔说什么,我就不会相信。我不相信的话我不给予任何评说。至于王朔这个人,从我过去对他的认识来说,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记者:最近德国汉学家顾彬接连发出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论调,在文学界和评论界引起较大的反响,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池莉:这又是媒体上的言论了。我没有亲耳听见顾彬这么说,我不相信。我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德国的几所大学做过讲座,辅导过我的德国研究生,由此我知道顾彬,我相信他这么大年纪的人了,研究了一辈子文学,不会昏聩到说出这么缺乏文学常识的话。
■采访手记
采访池莉,一个月前就开始酝酿了,从人民文学社编辑那里得到了她的电话和邮箱,还了解到池莉是个不善言谈又很认真的人,采访前最好先去邮件说明目的。没有听劝告,直接拨通了电话,果然碰了钉子,池莉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她告诉记者,人大开会期间不接受任何采访,她要专心开好会。
接受了上次的教训,此后的联系都是先发短信,交谈中得知,池莉真是不善言谈,“你把问题发给我吧,我写给你,我这个人不能说,但能写,写多少我都不累。”就这样,我们数次通信,用笔完成了这次采访,通过她写下的文字我们不但了解了池莉严谨的思维,更了解了她独特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