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良在剧中。在中南海演出后受到时任国家计生委主任彭珮云接见。
在我省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中,44岁的大平调传承人何西良是其中比较年轻的一位,但他也已经唱了27年的大平调。近日记者走进菏泽,听何西良唱大平调,侃“唱戏卖艺”的艰苦生活。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大平调源于菏泽市及河南内黄、滑县一带。现主要流行于以菏泽市及河南濮阳、滑县一带为中心的冀、鲁、豫、苏、皖五省周边地区,号称流行“五省八州”。
500年大平调
在冀、鲁、豫、苏、皖五省周边地区,“菏泽的平调红脸何西良”,是个很响亮的名字,喜爱大平调剧种的观众称呼他为“小黑牛的徒弟”、“曹州红脸王”。
何西良说,“小黑牛”是说自己的师父郭盛高。谈到自己的师承,何西良说这个剧种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了,较早的前辈艺人已难确考,现在可以确切考证的艺人有六世,“我是第六世,我这一世的艺人,主要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何西良说。
关于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以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戏,大弦戏各一台。”其中的大梆戏,就是现在通称的大平调,因其击节用的梆子特别大(长约二尺),故被群众称为大油梆或大梆戏。
明清以来在黄河边有大小十九个大平调班社,艺人中流传着:“七东八西莫乱窜,曹州还有四个班”。何西良说,据艺人们传,曹州这四个班社是:东明县城南15里包其营“三鳖肚”班,掌班“三鳖肚”(艺名)是当时名声很大的黑脸;曹县“袁家班”;菏泽县“尤家班”和彭堂“天兴班”。
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当时菏泽县衙三班(马班、步班、快班)总管李玲秀喜爱大平调戏曲,由他当管主,委托安兴镇艺名叫“魏大黑子”的魏守法掌班,成立了“双盛班”。先后培养了一批较有成就的演员。如红脸姬天荣(艺名麻年儿);黑脸田银祥(艺名田祥);小生沈金贵(艺名金豆子);小生魏兰芝(艺名小记头);花脸岳秀海(艺名花脸兴)、夏秀田、张全臣(艺名大花脸虎)、申德高(花脸虎);旦角周玉平(艺名大嘴)、旦角郭文荣(艺名假大嘴);小生张合义(艺名小为);红脸牛印合(艺名银娃)、孙广福(麻红脸);刘天成(大黑脸);姜玉和(艺名大二小);黑脸张文祥(艺名张二)等。
“小黑牛”的入室弟子
“魏大黑子是大平调可考的第一世艺人,我师父郭盛高是第五世,第五世的这批演员,绝大部分是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何西良说。
说到自己的师父“小黑牛”,何西良听老辈人讲,“‘小黑牛’是9岁登台,11岁红遍黄河南北,他的戏已经成为当时剧团的金字招牌。”而“小黑牛”这个称呼的来历,老辈人的说法是:郭盛高皮肤黑,唱大平调嗓音洪亮,在台上生龙活虎,有一股子蛮劲,故名“小黑牛”。
何西良说,师父“小黑牛”11岁就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小有名气了,而自己开始学习唱戏时,已经17岁了,“在唱戏这个行业,这个年龄学戏,属于起步比较晚的了。”
在何西良的心目中,自己那批人开始学唱戏的那段时间实际和现在大平调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面临的情况差不多,“1980年,菏泽地区成立了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招收了50名学员,我是其中之一。”
菏泽县大平调戏曲培训班成立的背景,是当时大平调演员青黄不接,“1968年,菏泽地区的平调剧团全部被撤销。1975年至1979年,东明及菏泽两县才重新组建恢复县大平调剧团。当时,我师父那一代的大平调名角差不多都快50岁了,年轻演员则比较匮乏。”
17岁进剧团培训班的何西良,硬是靠着一股倔劲儿,练出了一副好嗓子,练出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我那时17岁,腰、腿都比较硬,比别的小演员要费更大的劲儿才能练好。”
以前学唱戏有一些说法,为了让学员多练习,晚上就睡谷子秆,这种植物很容易起潮,人睡在上面身上起疙瘩,学唱戏的演员浑身痒睡不着,只能背戏词。问何西良是否有过这种经历,他的回答竟然是否定的,“到我们这代演员,学唱戏的时候进的是专业剧团,生活条件、培养方法都改变了,旧社会戏班的那种生活,对于我们这些40多岁的演员来说比较陌生。”
1984年,何西良正式拜“小黑牛”郭盛高为师,郭盛高被称为“平调王”,何西良在此后的七八年时间内树立了自己在大平调领域的“红脸王”称号。在鲁西南一带以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何西良名气很大,喜爱大平调剧种的观众说:“何西良字正腔圆,唱得好听有韵味,听起来过瘾。”
一年在农村唱500场
1989年开始,何西良任菏泽市大平调剧团(现菏泽市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团长兼党支部书记。
提到担任团长,现在只担任牡丹区大平调剧团党支部书记的何西良面有难色,在过去的十多年,何西良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带剧团在鲁西南以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一带的农村演出,“唱戏卖艺的生活苦、收入低。”
何西良说,大平调还有很多地方戏曲曲种,上世纪80年代最火,不愁演出,不愁收入。上世纪90年代开始,情况急转直下,主要靠下农村演出。在农村演出的过程中,何西良的名角效应还是有的,剧团有何西良在,演出的地方就多付戏价,若何西良不参加演出,就少付或拒付演出费。在采访的时候,记者听到一个何西良脱孝衣上戏台的故事,向何西良求证,得到他的肯定回答。1997年,何西良的祖母去世,他身穿孝衣为祖母守灵。此时剧团告急,说何西良不参加演出,聘请剧团的单位拒付戏价。何西良心中着急,含泪脱去孝衣,急匆匆赶往剧团,参加晚场演出。第二天赶回家,祖母已经出殡。作为长孙的他,未能为祖母送葬,他深感愧疚。
“1993年之后,我每年带剧团在农村演出400场到500场,,一天两场三场的时候都有。”就是在农村的演出,也不能一直保证,何西良说:“农村唱戏都得靠农闲的时候,我们唱戏也有旺季和淡季之说,所谓‘金正月,银二月,三月四月穷对活’,春节过后和秋收后是演出的旺季。”
何西良说,常年在农村演出,以前在培训班里都没有受过的苦,现在全尝遍了,“农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露天演出,这样的演出,风也能刮跑,雨也能下跑。四五十人的剧团,农村没有什么宾馆,也住不起,在外边演出都是在农村找个大空房子。这还是条件好的,遇到条件不行,睡在麦秸窝、花柴窝,是经常的事情。”
干剧团没想着发家
“干剧团发不了家。”面对记者,何西良吐露实情。
这样的话,从一个大平调名角的嘴里说出,多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何西良算得上大平调的领军人物,他的《收姜维》已经成为大平调名段,他主演的现代大平调《张三李四》《法魂》,多次获得山东省文化艺术节演出表演一等奖。2004年在中国第二届戏曲演唱红梅大赛中,他荣获金奖。
而事实是,像何西良这样的名角,一年三五百场的演出量,每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何西良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剧团四五十人,每场演出两三小时,全部收入是500元。”
被定为大平调的传承人,何西良仍然为如何传承发愁,“这几年也收了近百名学员,能留住的没有几个,不少人都改行了。”
(部分图片由菏泽市艺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