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5 10:17:00 作者: 来源:千龙网
《三毛的最后一封信》昨日首发
眭澔平:忧郁症夺去三毛生命
20年前的昨日,也就是1991年1月4日,华人文坛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著名台湾女作家三毛在台北荣总医院自杀身亡,享年48岁。而现场并未发现三毛的遗书或遗言,因此,三毛之死也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实际上,三毛在离世的前几天,给自己生前最密切的一位知己、忘年交,也就是台湾知名的媒体人、学者和旅行家眭澔平先生曾留下了一封信,这封信里已经表达出了去意已决。此外,三毛在离世前一天晚上,她曾给眭澔平家打过一个电话,而当时眭澔平并未在家,家中的录音电话中留下了三毛人生中最后的一段留言。昨天,随着《三毛的最后一封信》一书在北京首发,这封信和录音才得以显现。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昨天把书推出来?
眭澔平:非常难得的是昨天是三毛逝世20周年的日子,我也很安慰的是,实现了这个愿望。我不只是纪念一个老朋友,还在纪念一个有梦想和实现勇气的年代。
记者:您跟三毛是如何认识的?
眭澔平:21年前,我和三毛认识时,我正要写《台湾风云人物聚点》,选了三毛等8个人。我和三毛曾在同一个出版社。没想到和她有个深度采访,让我和她成了好朋友。
记者:你印象中的三毛是什么样的?
眭澔平:她像《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在芍药花下自在谈笑,又有林黛玉的才情、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和她第一次见面,走进她家,看到所有的东西非常整齐,她像王熙凤一样有大声大调和泼辣的性格,所以她能生活在撒哈拉,是个奇女子。她内心一直有两个人的拉锯,一是林黛玉,一是薛宝钗。《滚滚红尘》得了八项大奖,却没有三毛的编剧奖。她把自己压抑得很深,但她包容这个世界,有着赤子之心,像贾宝玉一样。
记者:为什么在20年后才写这本书?
眭澔平:在20年前的年纪,我没有这么大的人生阅历来写这本书,但经历了这20年,我走过了三毛所走的地方,也去过她来不及去的地方,最可贵的是延续她在那个封闭、保守年代关心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的情结。
记者:看到三毛的最后一封信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眭澔平:当时,三毛把她人生最后一本书《滚滚红尘》送给我,就在她病房角落里写字,我只看到她在书前写到的一段话。我一直不知道书里藏了一封信,在俄罗斯的海关,海关人员把书碰到了地上,我拾回时发现了这张纸。这是她过世前的最后一封信。“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信藏在书中第66场戏间,是电影里生离死别的一场戏。
记者:三毛写给您的信是您首次拿出来给公众分享吗?
眭澔平:这是第一次深入地解析信的内容和意义。我们当时说,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又是爱人又是同志的另一半。
记者:您和三毛最后的情感是什么样的?
眭澔平:在三毛过世前,我把她看成我的妈妈一样。我们之前的爱不是俗气的“爱”,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爱。
记者:您如何解释三毛的死因,她是在逃避什么?
眭澔平:有几种说法,有说她没得到金马奖,有说她思念荷西。她那晚打电话给我时说,她很难过,但不是难过自己没得奖,林青霞得奖后都回头向她竖起大拇指,但有人对她擦肩而过视而不见。三毛非常思念荷西,却不至于去自杀。我个人的想法是,她有忧郁症,有种解离的状态。
记者 盖云飞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