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神在哪? 国产电影立足现实方有根

2018-07-06 08:29:3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睡前聊一会,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来聊聊电影。这几天,一部国产片迅速“火”起来,从点映之初便好评如潮、票房激增,豆瓣评分9.0,首映日累积票房破3亿,业内外人士普遍点赞,颇有“爆款”潜质。说到这,你或许已经猜到这部电影的名字了——《我不是药神》。没错,今天我们就聊聊它。

  评价一部院线电影成功与否,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叫好又叫座”。“叫好”映证影片品质上乘、走心有料、令人难忘;“叫座”说明市场认可度高,是大家普遍认同且感兴趣的好故事。从首映日挂出的票房数据看,《我不是药神》10小时达到1800万票房,单日票房过亿,后续票房增长潜力很大,“叫座”之气已显,只差最后定格在哪个数字上。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部片何以一片“叫好”,以及这声音背后,蕴藏着怎样的观众期待。

  在很大程度上看,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影片前半段,将很多社会主题包裹在喜剧的外壳之中。徐峥扮演的程勇“召唤”队友的过程,带出了人生百态,有因病离家的小镇青年、有因孩子唤起求生希望的城市中产、有靠QQ互通信息的庞大病友群,也能看到卖假药的“假院士”、看到唯利是图的国际公司、甚至看到热闹喧腾的印度街景。药,宛如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一个我们听过却不一定看过、看过却不一定经历过的世界和人生。

  而影片的后半段,则将人物性格的发展包裹在了更为抒情的氛围之中。换了发型的程勇一次次经历心灵的触动和拷问,过去的经历如同种子,在他心中渐渐长成大树。剥除了“利益”这个元素,电影更多地让人思考自己与他者、个人与社会、情理与法理的关系,与主人公一起体验了精神的成长。而这样更加偏重内心追索的内容,也让电影获得了更大的开度:正是在这样的对话中,个人得以获得更开阔也更沉着的生活,社会也在每个人的努力中得以改善与进步。

  不止于此。影片的抓人之处,还在于塑造了一群热爱生活、努力活着的角色。片中的人物,因为疾病而生活不易。但人之所以伟大,就是面对坎坷和磨难时不轻言放弃的决心。那份求生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如同一把钥匙,找到了影片震撼人心的锁眼。影片中,那位患病的老奶奶对警察说的话可谓影片的高光时刻——“我不想死,我想活着”。朴素至极的话,满含着悲凉却执着的生命力量,而这份力量里,饱含着人们最真实的对生活的热切向往。影片的海报中,除程勇和刘思慧外,所有的人都是面色憔悴,形容枯槁,有的人脸上还挂着口罩,因为这些人都是白血病人。但注意他们的表情会发现,他们都在笑,哪怕是虚弱的微笑、疲惫的微笑,因为他们“想活着”“不想死”。也恰是因为这样的念头,程勇甘愿冒违法的风险去海外带药。因为他的想法很简单——这些人虽然困顿,但是有活下去的渴盼与信念,自己能做一点是一点。

  去年以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厕所革命》《神秘巨星》等现实题材电影,让中国观众感受到电影可以如何切入社会、切入生活,也让观众急切地希望能看到一部类似的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出现,无疑顺应了观众和市场这样的期待。相比那些奇幻架空、小情小爱等热门IP的爆米花作品,一部对人心有触动、对人性有认知的作品,一部植根于现实,真正找到深入民心、反映生活的鲜活题材的作品,无疑有着更强的生命力。

  或许,我们可以重温一下这样一段话:“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而同样,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也都应该成为文艺的沃土,这样才能留下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

  这正是:我不是药神,你我皆凡人。立足现实路,“国产”方有根。(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王子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