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热议外国引进片配音问题:把选择权交给观众

2018-09-09 11:14:55 来源: 网易娱乐 作者:

  网易娱乐9月9日报道 9月6日,第十四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重要单元“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正式启帷。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长春电影厂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两个对于此时时刻的中国都非常重要的时间与坐标在本届长春电影节叠合成了最好的光影时刻。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弘扬中国电影价值观,本届长春电影节与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再续经典,延续2016年开创的《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长春电影节”特别节目的策划,让电影的力量成为本届电影节的主角。

  此次,电影频道《今日影评》特别策划将以长春电影节的深厚底蕴为核心力量,集结近40位电影创作者、电影评论人,在4场论坛上以头脑风暴和快刀利嘴中面对面交流,谈电影创作,评影坛风云,聊电影发展,用最具洞见的思想性和最有权威的专业度为长春电影节注入全新活力。

  9月7日,第三、四场论坛顺利举办,导演、制片人、影评人共议外国引进片要不要中文配音?和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

  论坛三:外国引进片要不要中文配音?

  译制片仍有市场需求 电影需要尊重观众选择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对精神需求的重视,电影成为了大众文化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译制片对于外国引进电影来说,曾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对于外国引进电影是否需要译制的争议却开始渐渐发酵,曾经辉煌一时的译制片究竟会走向何方?外国引进片到底要不要中文配音呢?

  “边江工作室”配音演员“魏璎珞”邱邱:

  市场越来越接受、支持和需要“配音”。

  现在大家接受的动漫和网剧越来越多,译制片相对就越来越少了,但是我们还在做。其实我们的影院越来越支持配音,以前他们不会打上配音演员的名字,但是现在大家很重视这方面,这其实是对我们的尊重,也更多的是一种需求。

  八一电影制片厂电影翻译贾秀琰:

  译制是中国影视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引进片会给中国国产影片带来很大的录音方面的进步,这些都是译制片带来的改变,是全球技术给中国技术带来的改变。中国电影现在逐渐在走向世界,变得更加国际化,而译制是中国影视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

  尊重观众的选择。

  一个是,我们需要培养观众对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某种原汁原味的尊重,这种尊重非常重要。第二,今天的主流观众对于有字幕引进片的选择已经很明确了,观众已经有答案,所以我们尊重观众的选择。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石川:

  要把选择权交给观众,而不是把配音行业取消。

  主流观众不需要中文配音了,那些“非主流”的观众怎么办?不愿意看字幕的人怎么办?有需要听配音的人怎么办?即使现在的市场需求是少数,我们也需要满足,就像我们进餐馆一样,选择吃什么口味要尊重观众,这个权利要交给观众,而不是把配音行业取消。

  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倪骏:

  如果配音行业持续职业化,而不是民心化的话,会出现问题。

  我认为,如果配音行业持续职业化,而不是民心化的话,那么会出现问题,这会让我对译制片的未来产生一种怀疑。我会担心我看不到外国引进片完整的艺术表达,我更希望看到有译制功底的艺术作品

  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程波:

  中文配音必定有存在的道理,而且会越来越好。

  如果中文配音可以让观众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没有障碍地理解电影,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中文配音必定有存在的道理,而且随着今后政策、技术上的提升,中文电影的配音会变得越来越好。

  行业专家彭侃:

  我们阻挡不住时代的潮流,有一天可能字幕、配音都不需要了,这一天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我们阻挡不住时代的潮流,就像黑白片到彩色片一样,现在水平在不断进步。有一天可能字幕、配音都不需要了,直接刺激我们的神经网络我们就可以懂,这一天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洪帆:

  中文译制片要与时俱进。

  字幕的好处是对电影的原汁原味的理解,现在观众的素质越来越高,那更符合我们的观点。我们并没有说中文译制片不需要了,而是说中文译制片在面对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做调整。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评论协会会长饶曙光:

  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跟译制片的促进分不开关系。

  引进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提高观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来最终提高中国电影自身的力量,中国电影的繁荣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繁荣发展,跟译制片的促进也是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外国引进电影是否需要译制的问题需要考量观众与市场的需求,译制片作为我国电影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历史意义与实用价值不容抹煞。但配音需要更加贴近民心,摆脱单纯职业化的导向,为观众提供更多有艺术价值与译制功底的优秀译制片才能在未来的电影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论坛四:影评人该不该“狠批”电影?

  狠批源于热爱 理性体现问题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与改变,而没有改变的是影评与电影之间针锋相对的关系。影评作为对电影的批评与解读,是电影在观众面前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但有些人认为过于激烈的影评是对电影的攻击,虽然这不能否定影评对于电影发展的助力作用,但影评人到底该不该“狠批”电影呢?

  导演郭柯:

  影评对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一面镜子。

  我们作为创作者,不同的意见我们都要听取、采纳,并且作为一面镜子。我们要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把自己的戏拍好,不要给这个行业添乱,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影评人藤井树:

  不能一味地捧杀,要有理性的评论。

  影评人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下承载的职责非常重要,他是审美的引导者,也是舆论的引领者,还是产业的推动者。不能一味地捧杀,要有理性的评论,把真正好的电影推荐给更多的观众给看,对于烂片,我们要漠视,或者理性地评论它。

  影评人赛人:

  有时,少一点责任心,影评会更纯粹干净。

  我写影评时尽量主观,少一点责任心,尊重自己的感受,少顾及别人的感受。别人的感受你顾及不了那么多,你就不会成为某一个利益集团的帮凶,不用负什么责任,这样你的影评会写得更纯粹和干净。

  影评人周黎明:

  如果影评人讲不出道理,那你就是普通观众。

  影评必须真诚,可以是褒,可以是贬,但必须是真心话。如果讲不出道理,你就是一个普通观众,所以要讲出好的道理,这就需要专业的影评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影评人郑道森:

  坚持“狠批”,同时也要“狠夸”好电影。

  制作是在推动电影行业的成长,影评也是,批评就是影评人的权利、天职和责任。最近很多“狠批”在网上出现,但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国产电影得到了大家的赞扬,所以我们坚持“狠批”,碰到好的电影我们依然会拿出“狠”劲去“狠”夸。

  影评人谭飞:

  批评是热爱,前提是“真诚”。

  我们没有输赢,最大的公约数是真诚和热爱,“狠”是真诚,批评是热爱,但前提是真诚。

  复旦大学教授杨俊蕾:

  “批评”出于影评人对电影的爱。

  电影既是我们观看的产品,也是一个国家工业的最高表达,对于国家的工业来讲,我的基本态度是要促进它。另外,批评是我们的责任所在,是出于我们对电影的爱,对于爱,我们不能用“狠”字。批评对影评人来说,是劳动,是肩负着体力和脑力的共同劳动。我希望批评能够写得越来越有价值。

  北京大学教授李道新:

  纯粹个人化的、放飞自我的和拒绝责任的批评是有问题的。

  批评史要被尊重,纯粹的个人化的、放飞自我的和拒绝责任的批评是有问题的。不是说所有的“狠批”都是这样的批评,但是我们在对所谓的烂片、对所谓的一无是处的影片进行狠批的时候,要防止放飞自我和拒绝责任。我们要认识到电影是复杂的载体,电影的知识有积累,电影和文化有它自身的规律。

  中国艺术研究员副院长、教授贾磊磊:

  尖锐但不尖酸,客观但不刻薄,直言但不乱言,我们要坦诚相见。

  我们要从总体的维度看电影,不要讨论电影经济的时候就把电影当摇钱树,讨论电影思想的时候就把电影当教科书,我们对电影的判断要兼容电影的维度。我主张尖锐但不尖酸,客观但不刻薄,直言但不乱言,我们要坦诚相见,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

  对电影作品来说,影评是电影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因素,但过分主观与不负责任的影评会成为电影发展的阻碍。影评需要理性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与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坚持负责、专业的评论方式,勇于支持优秀电影并打击电影中的不良现象,才能为影评与电影行业树立合理规范。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于CCTV6电影频道每周一至周五晚十点档播出,“电影频道《今日影评·影评的力量》致敬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也将以特别策划节目形式播出,敬请期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