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原班团队,推出了美食探索类纪录片《风味人间》。关注美食背后的故事,每帧画面都堪称精彩,与外国餐饮碰撞火花,这部新作延续了该团队一贯的匠心,让观众在驰骋视觉之外,多了几分舌尖上的思考。
足迹地图与美食地图完全重合,排几个小时队在所不惜,甚至反复比对不同饭馆的同一道菜并写出攻略……人每天都在吃饭,但要做一个“吃货”并不容易。在美食清谈节目《风味实验室》中,嘉宾们提到了这样一种“吃货”:他们有的是“小苍蝇馆”的爱好者,有的是“打卡”网红店的常客,他们以地道为最高标准,执着于当地物产、当地厨师、当地烹制,似乎地道就是好吃的代名词。
事实上,真正地道的食物多是就地取材、古法炮制。那些靠山吃山的物产和特色工艺塑造了一地的口味偏好,却不一定对得上外地食客的脾胃。纪录片里“生猛”的烤鱼、炸虫,食材、器材均取自山田林湖,虽原汁原味,却未必是公认的美味珍馐。有些时候,当地人眼中的地道食物甚至成了食客眼前的黑暗料理。这些“地道美食”之所以能在朋友圈、小视频上不断“刷存在”,值得炫耀的未必是食物真正美味,也可能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高昂的经济成本的自我安慰。
真正的“吃货”,敢于直面南北大菜、各地小吃,不仅能把个中滋味说得头头是道,个人“食谱”也越来越宽。他们不断与从小养成的口味磨合,和甜粽子、咸豆花等熟悉的味道搏斗。但这样的“吃货”只是“孤独的美食家”,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本地吃的是习惯,在外地尝的不过是新鲜。有人说,“在地美食”是“在地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风味人间》中,渔民追捕旗鱼的辛劳更衬托出海产的鲜美,自家磨制的青麦碾转别有一番甜蜜。离开了具体的生活场景,离开了地域文化的浸润,作为游客浅尝辄止,很难领会地道的精粹。
从农业社会到现代社会,从土里刨食到四处觅食,从果腹充饥到追求美味,“吃”的意义和形式不断在改变。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地域饮食的交流也空前活跃,每一个城市都不只有一种味道,北京人爱吃川菜、广东人喜欢傣味并不是新鲜事。但在这一过程当中,一成不变的“地道”难觅踪迹,流失、创造、简化和融合反倒是必然。麻辣小龙虾、大盘鸡等看似地道的美食,历史不过数十年;而一道红烧肉,在各地演化出上百种味道,到底谁更地道呢?在异地经营的地道餐馆的受众较为局限,适度改良反倒备受外地人青睐。改良融合之中,崭新的地道菜系或许正在诞生。
猎奇式的品尝注定不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地道,既要重视“地”的因素,更应有“道”的追求。对于食客你我而言,最根本的“道”,是舌头的偏好。有人喜欢撒把盐现烤肉的豪爽,有人喜欢浇头面“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的精细,有人喜欢粗茶淡饭的简单,好吃没有一定之规。“物无定味,适口者珍”,对了自己的胃口,才是真正地道的美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孤山路31号》高悬念开播。独创纪录片影像体验浙江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西泠印社”序篇《孤山路31号》今天22:50首播,第一集《湖山记》以绝美画面和文雅旁白,悠悠诉说了一段隐藏在西子湖畔孤山中的文人历史。[详细]
两位金曲歌王《蒙面唱将》同台徐佳莹与李玖哲同台在上一周11月11日的《蒙面唱将猜猜猜》中,徐佳莹和李玖哲双双完成揭面,两位金曲歌王不仅奉献了精彩合唱,还分别献上独唱金曲,这让许多的音乐老餮大呼过瘾,因为他们的歌单中值得单曲循环的歌曲又多了三首。徐佳莹...[详细]
增加剧集质感。在业内,刘家成有着京味儿导演的美誉,出自其手的每一部作品都以黑马姿态横扫荧屏,没有最热门的演员,没有动辄上亿的制作,但却始终以故事和质感取胜。[详细]
最近,它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因为有视频平台在发布会上表示,《仙剑》即将被翻拍,很多人说,这可是自己童年时的“白月光”啊。来源:视频截图潇洒的逍遥哥哥、单纯的赵灵儿、古灵精怪的月如、乐天的阿奴、痴情的唐钰小宝……这些人物是许多80、90后宝贵的回忆,至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