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十三》:外表青春片,内里社会片

2018-12-14 08:20:4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

  《狗十三》拍摄于《烈日灼心》《追凶者也》之前,但公映在两片之后。在等待《狗十三》公映的5年里,这部电影时而被影迷提及,诸多谈论话题中,最让人好奇的一点是,擅长挑战复杂人性的曹保平,会在这部“青春片”里表现什么?

  看完《狗十三》,显而易见地发现,故事以“残忍”的方式,揭示了成年人世界的无趣、虚伪与谎言,以及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充满疼痛的成长过程。父亲与女儿,以及他们各自代表的世界,互为对照,真实照射出家庭这一最小社会单位的运转状况。

  离异重组家庭的潜在矛盾,爷爷奶奶隔辈抚养造成的代际差异,二胎带来的情感关系的冲击与纠葛,父辈与子女的交流障碍……这不是仅仅出现在《狗十三》中的电影故事,而是凝聚了社会上诸多同时面临以上问题的诸多家庭的痛处。在观众里,有父亲身份的人,会反思对孩子的暴力与漠视,而有过类似李玩(片中女主角)与整个家庭抗争经历的人,痛苦的情感体验则容易被再次勾起。

  《狗十三》有几幕是惊心动魄的,这几幕次第表现了一个少女内心的断裂。第一幕是,在爷爷、奶奶、父亲、继母反复强调第二只狗就是走散的“爱因斯坦”后,在同龄人堂姐也违心让李玩接受现实后,李玩开始欺骗自己,接受了本不属于她的狗;第二幕是,父亲因为李玩喝啤酒而暴怒,却在大人的酒局上,让李玩用红酒向叔叔们敬酒;第三幕是,爱狗的李玩在同父异母弟弟的生日宴会上,面无表情地大口吞食狗肉。

  这三幕,完成了大人对一个处在青春期孩子的改造,而且,是假以“爱”与“关心”的名义。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寓意,《狗十三》不再是纯粹的“青春片”,而更接近于一部叙述家庭内部残酷真相的“家庭片”,乃至于是一部反映生活现实与社会问题的“社会片”。它的现实主义色彩要远远大于它的青春成长元素,它像一根尖锐的针一样,刺向无数人不愿、不忍、不堪面对的窘迫现实,但同时它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狗十三》很容易被拍成“残酷电影”。不知道它最早的版本或者创作初衷是否如此。但就目前的结尾来看,影片的落点最终还是走向了和解与温暖。电影结局时,获奖的女儿让父亲异常开心,开车前往饭店庆祝的路上,父亲接到前妻的电话,在放下电话后,女儿问父亲与母亲是怎么认识的,情绪失控的父亲手握方向盘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很棒的结尾,它彻底纾解了此前的情节给观众留下的积郁,也鼓舞了观众回到现实生活里时,勇于挣脱困境、主动去与亲人和解的信心。

  父亲在片中有数次流泪,但结局时流的泪和此前的不一样,泪水让人感触颇深:只要人还有流泪的功能,一切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父亲的泪水告诉女儿,他依然深爱着她的妈妈,他在家中、在朋友那里、在社会上勉力支撑,活得也不容易,在女儿遭遇四面围堵被迫“成熟”的时候,父亲也每天如大石压顶,生怕自己垮塌。因为有了类似的苦痛,父女之间的隔膜瞬间消失,而在这一刻,父亲的悔恨与女儿的怨恨,也会很神奇地转化为爱的力量吧。

  5年当中,不知道《狗十三》经历了怎样的修改过程,但对这部影片长达5年的等待是值得的。影片集犀利与尖锐、深沉与厚重为一体,有着鲜明的艺术追求,它对公共秩序当中有违人性良善的一面,进行了冷酷的讽刺,同时巧妙地以家庭这个单位作为镜子,映照出社会运转过程中丢失情感元素后带来的尴尬。

  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是主角,因为每个角色都对应了社会的一个大群体。如何从这些角色身上看到痛、看到爱,感受到羞愧并产生修正的愿望,是《狗十三》留下的思考题。至于如何解题,想必每个看过该片的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了些想法。(韩浩月 )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