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首映获赞 导演郭帆:文化内核很中国

2019-01-30 08:28:31 来源: 北京日报 作者:

  电影《流浪地球》在北京首映,郭帆(中)、吴京(左)、刘慈欣(右)亲密合照。

  历时将近四年的筹备和创作,被视为国产硬科幻“零的突破”,电影《流浪地球》终于要在猪年大年初一接受观众检验了。该片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由青年导演郭帆执导,吴京、屈楚萧、李光洁、赵今麦、吴孟达等人主演。在电影首映礼上,郭帆表示,该片从故事到文化内核都很有中国特色,表达了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热爱。

  片中没有好莱坞式超级英雄

  公元2100年,太阳急速老化,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了自救,人类将国家、民族、宗教等一切矛盾统统搁置,组成联合政府,开启了名为“流浪地球”的逃亡计划: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驱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这是2000年刘慈欣发表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身为一个科幻迷,郭帆很早就读过,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2019年自己把这篇小说搬上了大银幕,令其成为国产硬科幻的试水之作。

  2015年,中影集团的领导找到郭帆,和他聊几个电影项目,其中有3个都是刘慈欣的作品,分别是《微纪元》《超级星际》和《流浪地球》。郭帆想来想去,觉得前两个拍摄难度太大,只有《流浪地球》能试一试。做科幻是他从小的梦想,他成为一名电影导演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去拍科幻片。就这样,郭帆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旅。

  作为对资金和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类型片之一,全球能拍摄硬科幻片的国家寥寥无几,国内也罕有成功先例。在郭帆看来,要拍出中国自己的科幻片,钱和技术并不是头等问题,最大的障碍恰恰在于文化和美学。“如果我们把《钢铁侠》剧本翻译成中文,拿同样的钱和团队,只不过把演员换成中国人,整个故事还是不会成立。因为科幻片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性,只有当这个国家有了一定的国力之后,才可能去拍科幻片。好莱坞大片拯救世界无所不能无所顾忌,但如果我们也这么拍,观众会怀疑:你们凭什么?是不是你们自己在意淫?”因此,《流浪地球》中没有钢铁侠、尼奥这样的超级英雄,所有参与救援的都是一个个普通人,靠团结的力量完成,“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中国也特别容易被理解。”

  带着地球去流浪这一创意,在原著中已有,电影则进一步强化。“与西方人相比,其实中国人不太习惯仰望星空面朝大海,我们更多的是往下看,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更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这跟我们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有关。”郭帆说,如果好莱坞来拍这类电影,解决方案估计是坐飞船移民全人类,但乡土情结浓厚的中国人却会想出带着地球流浪的主意。片中男主角刘启的绰号叫“刘户口”,来源是对“启”字的拆分,更深层面是由户口想到重视土地的价值观。

  主演吴京零片酬“带资进组”

  无论风格还是情感,《流浪地球》都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好莱坞科幻片,刘慈欣的小说悲壮而富于理想主义精神气韵,被郭帆用影像展现了出来。片中营造了一个末日地球景象,地表白茫茫一片,气温降至零下80多摄氏度,包括央视大楼、东方明珠塔等在内的地标建筑全都被冻结在冰天雪地中。但即使是这样,对家庭团圆的向往仍未被磨灭,虽然地上的家园已被摧毁,只留下一张被风吹得残破不堪的福字,但在地下城,热闹的市井和正常运转的生活秩序仍充满了一种乐天达观的东方哲学思想。影片故事正好发生在春节期间,地下城还有充满节日氛围的舞狮表演,饺子照包,麻将照打。

  郭帆说,爱是影片希望传递的情感内核,亲情、爱情、友情都囊括在内。“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我希望在电影中勾勒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更美好的人际关系。”全片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敌对方几乎都是天灾,郭帆设定的人际关系是大家能团结一致去解决问题,他也知道“现实中很难出现这样的情况”,但他希望如此。他希望观众看完这部影片后,彼此之间能够少一些争斗,少一些怀疑,多一些信任,多一些互助。

  吴京饰演的航天员刘培强与儿子刘启之间的父子情,则是这一情感内核的集中体现。按照吴京的理解,父子俩一个内心火热、表面冷酷,一个倔强嘴硬,彼此都不认输,幸好有一个大事件,让他们最后彼此接近、沟通和接受。“他们是幸运的,在这个大事件发生后,他们找回一线温馨。但我们想想现实中很多机会没有发生,就已经结束了。如果这种沟通能够早一点到达,生命的遗憾会更少一些。”

  除了是影片主演,吴京还是该片的主要出品人之一,被郭帆戏称为“带资进组”。一开始,郭帆只是请吴京过来帮忙串场戏,但当吴京一看到郭帆,就想起自己拍《战狼》时亢奋的状态,既感同身受又很同情郭帆,因为知道他在为国产片开创一个新类型。“导演说,京哥,超支了,没钱了。我想我都参与进来了,那就投资呗。到最后,导演又说,京哥,钱又不够了,您能不收钱吗?我说好,就没收钱。”

  场景服装符合中国人审美

  由于是国产科幻试水之作,拍摄过程中,整个剧组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摸着石头过河。不仅场景道具无处可买,需要设计,就连影片展现的世界观也要从头设计。“有了这次太阳危机,世界构成有什么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要做重新的梳理。甚至我们吃什么、穿什么,历法有没有变化,每天是不是还是24个小时,没有昼夜变化怎么生活……这些东西都要重新构想。”郭帆说,在前期筹备中,他们做了一个长达100年的编年史,在此基础上再去做剧本开发。

  实拍过程中,剧组的置景面积将近10万平方米,超过郭帆一开始预想的10倍。片中出现的运载车、空间站、地下城,演员们一开始以为都用绿幕拍摄,没想到全都是实景。道具组设计出多达10000件道具。演员们的服装包括地表防护服、宇航服、机械骨骼,有的重达60公斤,为了穿上这些服装,演员们都进行了提前锻炼,为拍摄积蓄体力。戴着透明头罩演完一场戏后,演员往往需要通过吸氧来恢复体力。

  怎样创造一种属于中国科幻片的审美,也是郭帆在拍摄中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我们在做设计时,会注意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比如我就跟美术指导讲,我们一定不要紧身衣,因为演员穿紧衣会很怪,特别是女孩。斯嘉丽·约翰逊穿上紧身衣会是‘黑寡妇’,但中国女演员穿上紧身衣可能给人的感觉就不太舒服。”郭帆说,影片尽量少用这些习惯性的科幻元素,而是尽量在设计上找到符合中国审美的东西。(文/本报记者 袁云儿;摄/本报记者 和冠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