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敦煌女儿》:礼赞敦煌人的文化品格

2019-05-20 05:42:41 来源: 央广网 作者:

  央广网上海5月20日消息(记者 方永磊)作为上海唯一入选的戏曲剧目,上海沪剧院历时八年精心打造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将于5月30日、31日在美琪大戏院接受专家和观众的检验,与来自全国的17台戏曲剧目一起角逐“文华大奖”。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以“一带一路”中重要的文明交汇地——“敦煌”为背景,根据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的人生历程改编。用“上海声音”讲述着樊锦诗这位上海女儿五十多年的敦煌守望历程,从而刻画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樊锦诗成长于繁华的上海,却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在敦煌的艰苦岁月中,她始终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也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取得了新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

  八年前,上海沪剧院院长、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在报纸上看到了樊锦诗的报道,当时就被她 “守一不移”的精神和对传承民族文化的担当所打动,当即决定把它搬上沪剧舞台。期间,作品几经修改,甚至经历了一次推倒重来,上海沪剧院最终在去年5月23日试首演推出了此剧。并在边演边改中召开了5次大型专家研讨会,收集了200多份观众调查问卷。主创人员在总结所有领导专家和观众的意见后,对剧本、音乐、舞美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提高。

  而在最近一次修改中,剧组把樊锦诗一直致力于的“数字敦煌”,以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了直观的舞台呈现。在今年四月的最后一次公演中,《敦煌女儿》在保留原有剧情结构的基础上,尝试结合多媒体进行舞台呈现。大漠、壁画、卧佛、禅定佛陀都通过多媒体的在舞台上展现,让观众更直观的看到壁画是如何通过精密的数据完整保存下来,体现樊锦诗在“数字敦煌”上作出巨大贡献。

  据了解,沪剧《敦煌女儿》自去年5月23日首演以来,进剧场、走社区、下基层、到高校,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而此前,该剧还曾登上北大的舞台,赢得了包括清华、北大等十多所高校年轻观众的认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