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一部叫做《小城之春》的电影开始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这部成为当年热门话题的电影是根据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部同名老电影重拍而成的。导演田壮壮开玩笑说,重拍《小城之春》就像是临摹一张名画,临摹得再好,也是一张赝品。而这张“名画”的原作者就是中国电影史上有着“诗人导演”之称的费穆。
费穆的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具有超越性的气质和精神品格,而他在自己艺术生涯的每一个时期所酝酿的影片皆呈现不同的景象内涵,并且鼓舞着他不断踏上新的创造旅程,正如费穆曾经感叹:“电影之事真是兴味无穷。”
《小城之春》:完美融合写实写意
费穆,字敬庐,原籍江苏吴县,1906年生于上海,童年迁居北京。他精通法语,还会其他多种语言文字,且自幼喜爱读书,尤其对中国古典文学艺术非常痴迷。30年代初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以后,吸收了大量知识分子编导群体,当时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靠其艺术性和风格形态取胜的。作为其中一员的费穆,对他来说,占第一位的绝对是艺术,他对艺术的考虑高于一切。费穆的戏多数叫好,但不很叫座,他说因为艺术始终不是能够商业化的,所以就算不很叫座他还要拍。他提倡拍摄第三类电影,即在写实和写意之间另找一条路,《小城之春》就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中国电影史上,或许没有哪部影片像老版《小城之春》这样,如此生动地反映现实与理想、爱的观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复杂。孤岛一样的小城中,出场人物只有5位,而3位主角的感情纠葛就撑足了92分钟的影片。费穆使用了极具探索精神的电影语言和技巧呈现出东方美学的电影外观,以此试图探讨那些厚重而复杂的问题或者主题,由此将写实气质和写意气息融合在一起。
当年费穆的这部《小城之春》在上海公映不久,很快就被人遗忘了。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意大利举办了一个中国电影展,《小城之春》才又重新浮出水面并引起轰动。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艺术家们,被这部情节简单却寓意深邃的作品深深感动。搞电影的人都说,费穆的这部诗化电影,与日本电影《罗生门》和美国电影《公民凯恩》一样属于世界电影的经典杰作。
“人生”三部曲:尝试西方创作手法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导演一样,费穆是从电影当中学电影的。像他这样的人,在中国电影史上特别是在早期还有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等,都是在看电影的过程当中学电影。费穆大概看了一千多部电影,绝大多数是外国电影,包括欧洲电影和好莱坞电影。费穆曾明白地说最喜欢的是欧洲导演,自己受欧洲导演的影响最多,他也称自己是“欧陆派”。从第一部影片《城市之夜》开始,他使用时空交叉,即叙事方式的一个横断面,之后的《人生》、《香雪海》和《天伦》这“人生”三部曲,西方手法的尝试更是明显,且不仅仅限于形式。
《天伦》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费穆现存的最早的电影,这是一部相当独特的电影,因为在同时期是看不到类似费穆这样宣扬“爱人如己,来求全人类的天伦之乐”的超阶级“人类爱”的思想的。这部影片也试图打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影片的开头就是牧童牧羊的镜头,小羊依偎在母羊的身边非常温情,这恰是《圣经》中的典故,而母子依偎也正符合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伦之乐”的场景。
《生死恨》:积极探索艺术电影
也许不是偶然,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和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都是电影和京剧这两种艺术形式直接合二为一。仿佛是彼时初登艺术舞台的“电影”在寻找一个更为可靠的艺术依托,费穆选择将一出京剧《生死恨》拍成彩色电影不是偶然,而是对传统艺术的“恋栈”于心,才会使他留下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他曾说过:对自身的电影创作来说,最直接的作用,是尽量吸收京戏的表现手法而加以巧妙地运用,使电影有一些艺术上的新格调。费穆在影片中和梅兰芳配合默契,其对梅兰芳的欣赏也并非巧合,他们两人都是那个时代京剧和电影两个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精英阶层对艺术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孤标傲世的态度,自始至终地贯彻于费穆和梅兰芳的艺术生涯里。
早在1937年的时候,费穆就曾担任京剧艺术家周信芳主演的《斩经堂》一片的艺术指导,“孤岛”时期还拍摄过一部戏曲集锦片《古中国之歌》。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经“蓄须明志”的梅兰芳剃掉胡须,准备重返舞台。费穆为祝贺梅氏复出,写了一篇抒情散文,他把京剧比喻为中国画,赞美这两大国之瑰宝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写道:“梅先生息影八年,正如他画的梅花,铁骨冰心,表现了艺人的劲节。今日东山再起,实给人无限的喜悦。”梅兰芳画了一幅敷彩梅花图,此画与费穆的祝词叠印在节目说明书宣纸上,组成了一帧完整的书画作品,这一珠联璧合的图文组合恰好表达出费穆和梅兰芳两位艺术家发自内心的相互欣赏。
1947年夏,梅兰芳和费穆决定将《生死恨》一剧拍成彩色电影。又因梅兰芳已年逾五旬,拍摄此片应视为在抢救艺术遗产。经许姬传先生根据旧本重新整理、润色,即成今之新本《生死恨》。该片源于舞台艺术,高于舞台艺术,对唱腔、表演以及场次、灯光、布景、化装、服装等作了一系列革新。费穆拍的戏曲片并非简单使电影京剧化,他与梅兰芳配合默契,着意追求文化意味与电影化效果,在写意与写实的结合上下工夫,也在艺术文化的整体创造与探索方面做不懈的努力。
代表作品
《城市之夜》、《香雪海》、《人生》、《天伦》、《狼山喋血记》、《斩经堂》、《前台与后台》、《联华交响曲二:春闺断梦》、《镀金的城》、《孔夫子》、《古中国之歌》、《洪宣娇》、《世界儿女》、《生死恨》、《小城之春》
本版撰写整理 记者 杨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