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话来形容《绿茶》,那就是一句广东俚语:口水多过茶。姜文的演技依然老到入骨,赵薇虽然无法穿过姜文的光芒,但也可圈可点。至于剧情,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有点韩剧的味道,清淡透亮,又混和着新北京人的语言幽默,不时惹起观众的笑声。———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但为什么品过之后,会留下一点生涩的味道?
在第六代的导演当中,张元已经导过《东宫西宫》、《过年回家》等十来部影片,被称为最为勤奋的第六代导演。应该说,在电影手法的处理上,他不会像娄烨那么生硬。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在《绿茶》这部片子中,张元却突然玩起了个性和风格,长篇大段的台词充斥着整部影片,与其说在看电影倒不如说在听故事———赵薇讲述的那个杀父悬疑故事甚至成为一条主线。大家都在不停地说,有哲理,有幽默,有调侃,有叙事,总之,口水多过茶。
毫无疑问,观众早已猜到吴芳和朗朗是同一个人,只是不知道何时会揭开谜底。也许是为了出新、也许是一种对观众的逆反,张元死抗着不说,最后用一张磨砂玻璃桌背后模糊的影像交待了事。需要说明的是,杜可风的摄影是这部影片的一个卖点,他也确实琢磨了不少新颖的角度——比如磨砂玻璃的镜头,但未免失之雕琢,就像朗朗出没的那家酒吧里的荷花池,荷花做得非常精致,可你很清楚那是做出来的。杜可风还大量运用帘子、玻璃、隔柱做前景,让人物在背后隐现——这令我想起了他为王家卫拍摄的经典之作《东邪西毒》,因袭的痕迹实在太过明显。赵薇对着相亲对象(只见背影甚至连背影都没有)说出来的大段独白,难道不会令你想起《东邪西毒》里杀手西毒对着来人独白的镜头吗?
叙事的薄弱
在《绿茶》里,可以发现很多精致的细节:旋转的茶水、夸张的画室、幽默的对话等等。但对细节的沉溺与陶醉却削弱了叙事的流畅与完整。
《绿茶》无疑要比《紫蝴蝶》好看很多、成熟很多,但两者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全明星大牌阵容、对画面质感的极度追求、超大量的面部特写(《绿茶》更大胆,去掉额顶和下巴,只剩中间五分之四的面部)、玩弄一些个人风格蓄意打断叙事的流畅性、结局刻意做得暧昧不明、演员都很辛苦,等等。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于,《紫蝴蝶》台词太少而变成哑谜游戏,《绿茶》则台词太多而泛滥成灾。
我于是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第六代导演还驾驭不了大制作的商业片?
在拍小制作的影片时,他们都显得才华横溢而被备受瞩目。娄烨的《苏州河》就拍得很有味道,虽然镜头时常晃得人眼晕但也还可以忍受。放大到《紫蝴蝶》里,镜头的摇晃就成为一大败笔———在《紫蝴蝶》这样的片子里,不需要强调这类个人风格,否则将成为一种可笑的炫技。张元的《绿茶》也染上了这种毛病,时不时插入一些幻想镜头,显得有些莫名其妙。
看上去,他们似乎都缺乏叙事能力。另一位第六代导演李欣的《花眼》也让人看花了眼,十分造作。正如王小山所说:“显然编导们没有讲故事的能力,用技巧来弥补洞察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的缺乏已经成了通病。”
经验到哪里去了
说实话,我对第六代导演的商业片感到失望。我不明白,中国导演都已经发展到第六代了,为什么他们还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进行着一些近乎弱智的试验?难道他们不能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必须亲自上阵、从头来过一遍吗?
第四代导演在实验,为影片加入了一些电影元素;第五代导演以实验为主,几乎把西方电影的各种手法都拿来试验了一遍。而现在,第六代导演又开始试验,玩长镜头、玩大特写、玩主观镜头,把前几代玩剩下的东西又重新玩一次,而且玩得那么不搭调。
也许,这也不能一味责怪导演。评论界摇摆不定的口味大概也令他们无所适从。陈凯歌开始很熟练地叙事了,评论界却指责他商业计算过于精巧;田壮壮也开始叙事了,评论界讽刺他今不如昔。也许舆论对好莱坞影片的蔑视姿态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导演们实验够了,想讲故事了,但似乎又觉得好好讲故事是一种低智商的表现。于是,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讲故事,一边搅和一些所谓的个人风格,以免沦落到“商业导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