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瑞芳与牛运清教授在青岛海滨。 |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逄春阶
马瑞芳是著名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她自己说是“一辈子都在教《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正巧,她与王扶林、李少红两位导演都认识,也了解新旧“红楼”的拍摄过程。牛运清教授专业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 牵扯到一点点《 红楼梦》” 。 李少红版的《 红楼梦》 ,夫妻俩都很关注。事实上他们早已先睹为快,看过剧组专门给他们寄过来的《 红楼梦》 光盘。 夫妻俩一块看,自然也免不了讨论几句。马瑞芳教授说:“到现在倒还没发生过意见很对立的争论。” 牛教授谦虚地说:“她是专家,我就妇唱夫随了。”
拍给红学家看还是拍给普通观众看
新版《红楼梦》人物对话与原著亦步亦趋,并无稍作做更改。更择取原著中大段文字作为旁白,串联故事。这种手段也贯穿了整部电视剧。
马瑞芳:李少红的新版,一开始看挺喜欢——当时立场比较狭窄。是否忠于原著,是我评价改编是否成功的底线。前些日子在北京开会,一大批研究《 红楼梦》 的重量级专家学者都在,大家一致认为,把《红楼梦》拍成电视剧,忠于原著就行,所以看了新版开头,红学家们都挺高兴。
李少红拍第一集尤其是太虚幻境很费一番心思。这一集需要交代的事情太多,还有各种人物出场,而且还要在现实与幻境中不断进行时空转换,拍好太难。这一集完全根据原著拍摄。太虚幻境、石头、空空道人、女娲补天、一僧一道,以及“好了歌”,甄士隐大段的注释,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等,都简洁凝练交代出来。画面处理也很有诗意。
但对一般观众来说,这些内容可能不感兴趣。事实上,王扶林导演的87版当初也拍过,在四川青城山,找了一个别致的小亭子,拍了一个星期。后来为什么正式播出的时候没有了呢?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后,中央电视台要求王扶林导演先剪辑出5集来,提前播出,看看观众反应。不料,演完序集和第一集,宝、黛、钗都还没出场。观众不满意了,纷纷给电视台写信打电话,对电视剧表示不满。这样开头看来很失败。后来就根据观众反应,进行了压缩,第一集黛玉就进贾府了。新版把红学家们认为重要的内容都拍出来了,红学家满意,但普通观众可能不接受。
牛运清:新版完全遵循原著,红学家看了满意,可是对那些没看过原著的普通观众来说,即使铺垫这么长,还是不容易看懂。这些内容,也没必要一股脑儿全堆积到开头。的确需要交代的,可以在后面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补叙。
马瑞芳:87版比新版好看,就是在这几个方面解决得好。就我个人第一印象来说,87版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开门见山,以黛玉进贾府开头,入戏快;二是人物关系的处理干净简洁,不拖泥带水;三是人物形象好,包括外形、造型都不错。 87版里的人物,宝玉、宝钗、黛玉、王熙凤、贾母、刘姥姥等主要人物,晴雯、袭人,包括贾琏等配角,都是活灵活现。
牛运清:忠于原著,要看怎么理解。改编,是一种消化后的再创作,不应该是照搬,也不应该是简单图解。忠于原著,应该是忠于原著精神、情节,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可以注入现代的意识、 视角,进行再创作。 新版失误之一,就是过于拘泥于原著,基本照搬。
马瑞芳:新版剧本创作上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红楼梦》不能动。这样做的失误之一,是把一些原著中有文字描述但不适合用电视表现的内容,也照搬过来了。举个例子,黛玉进贾府,王熙凤见面后,携黛玉的手,连珠炮似的问了:“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没回答,王熙凤也不需要她回答。只问不答,是小说笔法,为了更突出凤姐的精明强干,突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在生活中,就应该一问一答,人家问你几岁了,你就得说几岁了,要不就是不礼貌啊。而新版,就这样照搬,这是一处败笔。而87版,就没这么处理。
编剧需要认真动脑子,哪些可删,哪些须留。凤姐见面后,当着大家的面夸奖黛玉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是个嫡亲的孙女。”凤姐夸黛玉,主要目的是为了讨好贾母,同时还表扬了黛玉其他姊妹们,就这样一句八面玲珑的话,充分体现出凤姐的“通身气派”,所以这句话就必须留。
要说新版百分之百拘泥,也不是,也有改动。改动有得有失。如黛玉去见王夫人一段,新版直接改成王夫人让黛玉“坐我身边”。 按原著中的描述,黛玉到了三间小正房,王夫人先让她到炕上坐,黛玉想那是二舅的位子,就到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其实这里是王夫人想考验一下黛玉是不是知书识礼,挖了个“坑”。黛玉何等冰雪聪明,一看就明白了。新版的改动,把这层深意一下子给改没了。
当然,新版中有些改动也是动了一番脑筋,处理得还是挺好的。像海棠诗社,做完诗后,新版的表现方式是读着读着唱起来。其实自唐代以来也有这种传统,唱诗。如果只是平平读诗,就很枯燥。新版这一处改得好。
牛运清:新版把一些不适合用影像表现的内容,也照搬进来了。原著当中一些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旁白。旁白可能也算是新版的优势之一。通过旁白,把事件的前因后果、 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些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清晰表述出来,有机联系起来。但还是需要掌握一个度,太多了,影响观看。
马瑞芳:王扶林导演有个基本观点:我拍“红楼”首先是要考虑到八亿农民观众。
新版角色撑不起来命运感没演出来
87 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获得广泛赞誉,成为观众至今不能忘怀的经典,选角的成功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尽管“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他们还是成功选出了为大家普遍认可的“那一个”。
牛运清:看《红楼梦》,大家最关注几个主要人物,几个主要人物选好、塑造好就可以。
马瑞芳:新版中的主要人物都撑不大起来。小宝玉演得不错!把宝玉的那种懵懂表现出来了,基本与原著同步。
但宝玉演得还是嫩了点。鲁迅先生概括宝玉有两个特点:“爱博而心劳”。新版没表现出来。鲁迅先生还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深刻的命运感,是很难表现的,87 版有点,新版没有,只是表现了他的懵懂。
牛运清:小宝玉眼神还是挺有灵气的,很调皮,有些片段,小黛玉也不错。
马瑞芳:新版黛玉诗人气质不足。 87版演黛玉的陈晓旭,除了外貌似原著中的描写,个性、气质也极相符。 王扶林导演曾经说过,陈晓旭生活中就是个林黛玉,人聪明,会写诗,说话损,给别人起绰号,取笑别人,曾经有一次都把“史湘云”给挖苦到哭了。而新版中扮演黛玉的蒋梦婕,北京舞蹈学院学芭蕾舞专业毕业,本身是一个性格非常开朗,对人非常和善的人,这样的个性、气质与原著描写就有差距了,表演起来无疑更加困难。
牛运清:新版宝钗给人的感觉一般。王熙凤演得就更不行了。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含义很多,并不是说两句话就笑,就成了王熙凤了。这样简单处理演不出人物的神韵来。
马瑞芳:还是演员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体验不足。
牛运清:演员进入角色,有多种方式。很重要的一种是移情。演员太年轻,阅历少,演起来就极难,尤其男女间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
马瑞芳:新版一僧一道演得不错,演出了那种玩世不恭的味道。至于新版中另外的角色,周采芹演的贾母,看上去不太慈祥,无富贵气象,不是享晚年福的样子,扮相也不好。周采芹在美国长大,不太会说普通话,还好没在剧中说话耸肩膀。刘姥姥一看就是城里人,不风趣也不幽默,没表现出那种虽然生活穷苦但非常乐观的特点。
87版贾母和刘姥姥两个人物,是两个退休演员出演的。演贾母的演员,是请去教小演员的,让她上妆试镜,结果非常合适,就拍下来了。
牛运清:新版中贾母和刘姥姥的扮演者甚至可以互换一下角色。另外,归亚蕾演的王夫人也太老了。
“额妆”把她们给拘住了
不少人看了新版后,对角色造型的“额妆”,有观众直接称做“铜钱头”,极不认可,称被“雷翻”了,更有刻薄者称新版应改名叫《青楼梦》。而镜头与画面的处理,辅以另类的配乐,让不少观众大呼“诡异”,称之为类似“惊悚片”或者“鬼片”。
牛运清:额妆不适合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对于大观园里的这群女孩子来说,大观园就是伊甸园,生活即是她们的欢乐颂,她们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快乐,造型应该是青春浪漫的。但额妆把她们固定住了,连表情都自由不了。
马瑞芳:额妆都把《红楼梦》变成“苏三起解”了。跟李少红导演对话时,我曾说过,这种额妆限制表现力,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李少红回答:贵族生活的仪态和生活方式应和世俗生活拉开距离,我们创造额妆就是从这点考虑的,要让它有一种仪态感,这个仪态感是庄重的、有形式感的。点鹅黄什么的都是为了表示一种身份,拉开一个距离。她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效果到底怎样,还是等观众们评价吧。
牛运清:其实这是戏曲中用的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马瑞芳:小说是生活化的,用戏曲的程式化手法去表现,就有了距离,难免有些人不接受。
牛运清:似乎是为了表明身份。
马瑞芳:也不是。你看,额妆把少女、少妇、太太等,都统一起来了。黛玉就挺吃额妆的亏。在北京,蒋梦婕找我一起合影,多漂亮的小姑娘!一化妆,变了。我打电话问李希凡(著名红学家),问他去不去开新版《红楼梦》的研讨会,李希凡说:就冲着额妆,也不去。
牛运清:再加上直接从书上搬下来的台词,小演员们都在背书,语言一个调子,一个节奏,缺乏个性特色。另外,新版中的人物色彩、服装也都不亮丽,色调太阴暗。
马瑞芳:王扶林导演曾跟我说,拍《红楼梦》强大的顾问团是个关键,王昆仑、周扬、曹禺、吴世昌、周汝昌,他们当顾问,关键时候点睛。问《红楼梦》的服装怎么办?化妆怎么办?明明是清朝啊,贾宝玉得背辫子,可是剃了半拉头还是贾宝玉吗?蒋和森说,你们看看第一回,曹雪芹讲得很清楚,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地域邦国所限,只是取其事体情理。蒋和森说,《红楼梦》的服装,你就集中中国古代美女最漂亮的服装设计!曹禺也说《红楼梦》既非元,也非宋,也非清,也非明。这是画龙点睛的要害。我们的服装当时是很靓的,特别是王熙凤那套服装,那个皮帽子,没花几个钱,但相当漂亮。
牛运清:新版《红楼梦》追求唯美,可以看得出,镜头的调度和画面拍摄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其典雅的风格也比较符合原著描述的风格。但画面基调定得不到位。《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由盛转衰、由荣到枯的发展历程,有盛时,也有衰时。盛时,画面就该富丽堂皇。但新版一开始调子就很灰暗,可能取了原著第二回中的那句“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光景”。背景取江南秀丽风光,而目光所及,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是陈旧的房子,柱子上甚至都掉了漆,斑斑驳驳,不是那种富贵之家的气象,至少感觉不符合荣国府盛衰转换时的样子。
应该说,新版有自己独到的美学追求,现在好多人不满意,当然也有可能是大家对这种创新还不适应、不习惯。
马瑞芳是著名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她自己说是“一辈子都在教《红楼梦》,研究《红楼梦》”。正巧,她与王扶林、李少红两位导演都认识,也了解新旧“红楼”的拍摄过程。牛运清教授专业研究方向是现当代文学,“ 牵扯到一点点《 红楼梦》” 。 李少红版的《 红楼梦》 ,夫妻俩都很关注。事实上他们早已先睹为快,看过剧组专门给他们寄过来的《 红楼梦》 光盘。 夫妻俩一块看,自然也免不了讨论几句。马瑞芳教授说:“到现在倒还没发生过意见很对立的争论。” 牛教授谦虚地说:“她是专家,我就妇唱夫随了。”
拍给红学家看还是拍给普通观众看
新版《红楼梦》人物对话与原著亦步亦趋,并无稍作做更改。更择取原著中大段文字作为旁白,串联故事。这种手段也贯穿了整部电视剧。
马瑞芳:李少红的新版,一开始看挺喜欢——当时立场比较狭窄。是否忠于原著,是我评价改编是否成功的底线。前些日子在北京开会,一大批研究《 红楼梦》 的重量级专家学者都在,大家一致认为,把《红楼梦》拍成电视剧,忠于原著就行,所以看了新版开头,红学家们都挺高兴。
李少红拍第一集尤其是太虚幻境很费一番心思。这一集需要交代的事情太多,还有各种人物出场,而且还要在现实与幻境中不断进行时空转换,拍好太难。这一集完全根据原著拍摄。太虚幻境、石头、空空道人、女娲补天、一僧一道,以及“好了歌”,甄士隐大段的注释,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等,都简洁凝练交代出来。画面处理也很有诗意。
但对一般观众来说,这些内容可能不感兴趣。事实上,王扶林导演的87版当初也拍过,在四川青城山,找了一个别致的小亭子,拍了一个星期。后来为什么正式播出的时候没有了呢?1987年春节联欢晚会后,中央电视台要求王扶林导演先剪辑出5集来,提前播出,看看观众反应。不料,演完序集和第一集,宝、黛、钗都还没出场。观众不满意了,纷纷给电视台写信打电话,对电视剧表示不满。这样开头看来很失败。后来就根据观众反应,进行了压缩,第一集黛玉就进贾府了。新版把红学家们认为重要的内容都拍出来了,红学家满意,但普通观众可能不接受。
牛运清:新版完全遵循原著,红学家看了满意,可是对那些没看过原著的普通观众来说,即使铺垫这么长,还是不容易看懂。这些内容,也没必要一股脑儿全堆积到开头。的确需要交代的,可以在后面找一个合适的时机补叙。
马瑞芳:87版比新版好看,就是在这几个方面解决得好。就我个人第一印象来说,87版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开门见山,以黛玉进贾府开头,入戏快;二是人物关系的处理干净简洁,不拖泥带水;三是人物形象好,包括外形、造型都不错。 87版里的人物,宝玉、宝钗、黛玉、王熙凤、贾母、刘姥姥等主要人物,晴雯、袭人,包括贾琏等配角,都是活灵活现。
牛运清:忠于原著,要看怎么理解。改编,是一种消化后的再创作,不应该是照搬,也不应该是简单图解。忠于原著,应该是忠于原著精神、情节,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可以注入现代的意识、 视角,进行再创作。 新版失误之一,就是过于拘泥于原著,基本照搬。
马瑞芳:新版剧本创作上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红楼梦》不能动。这样做的失误之一,是把一些原著中有文字描述但不适合用电视表现的内容,也照搬过来了。举个例子,黛玉进贾府,王熙凤见面后,携黛玉的手,连珠炮似的问了:“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没回答,王熙凤也不需要她回答。只问不答,是小说笔法,为了更突出凤姐的精明强干,突出她在贾府的地位。在生活中,就应该一问一答,人家问你几岁了,你就得说几岁了,要不就是不礼貌啊。而新版,就这样照搬,这是一处败笔。而87版,就没这么处理。
编剧需要认真动脑子,哪些可删,哪些须留。凤姐见面后,当着大家的面夸奖黛玉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不像是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是个嫡亲的孙女。”凤姐夸黛玉,主要目的是为了讨好贾母,同时还表扬了黛玉其他姊妹们,就这样一句八面玲珑的话,充分体现出凤姐的“通身气派”,所以这句话就必须留。
要说新版百分之百拘泥,也不是,也有改动。改动有得有失。如黛玉去见王夫人一段,新版直接改成王夫人让黛玉“坐我身边”。 按原著中的描述,黛玉到了三间小正房,王夫人先让她到炕上坐,黛玉想那是二舅的位子,就到椅子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其实这里是王夫人想考验一下黛玉是不是知书识礼,挖了个“坑”。黛玉何等冰雪聪明,一看就明白了。新版的改动,把这层深意一下子给改没了。
当然,新版中有些改动也是动了一番脑筋,处理得还是挺好的。像海棠诗社,做完诗后,新版的表现方式是读着读着唱起来。其实自唐代以来也有这种传统,唱诗。如果只是平平读诗,就很枯燥。新版这一处改得好。
牛运清:新版把一些不适合用影像表现的内容,也照搬进来了。原著当中一些叙述性的语言,变成了旁白。旁白可能也算是新版的优势之一。通过旁白,把事件的前因后果、 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一些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清晰表述出来,有机联系起来。但还是需要掌握一个度,太多了,影响观看。
马瑞芳:王扶林导演有个基本观点:我拍“红楼”首先是要考虑到八亿农民观众。
新版角色撑不起来命运感没演出来
87 版电视剧《红楼梦》,之所以获得广泛赞誉,成为观众至今不能忘怀的经典,选角的成功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尽管“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但他们还是成功选出了为大家普遍认可的“那一个”。
牛运清:看《红楼梦》,大家最关注几个主要人物,几个主要人物选好、塑造好就可以。
马瑞芳:新版中的主要人物都撑不大起来。小宝玉演得不错!把宝玉的那种懵懂表现出来了,基本与原著同步。
但宝玉演得还是嫩了点。鲁迅先生概括宝玉有两个特点:“爱博而心劳”。新版没表现出来。鲁迅先生还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深刻的命运感,是很难表现的,87 版有点,新版没有,只是表现了他的懵懂。
牛运清:小宝玉眼神还是挺有灵气的,很调皮,有些片段,小黛玉也不错。
马瑞芳:新版黛玉诗人气质不足。 87版演黛玉的陈晓旭,除了外貌似原著中的描写,个性、气质也极相符。 王扶林导演曾经说过,陈晓旭生活中就是个林黛玉,人聪明,会写诗,说话损,给别人起绰号,取笑别人,曾经有一次都把“史湘云”给挖苦到哭了。而新版中扮演黛玉的蒋梦婕,北京舞蹈学院学芭蕾舞专业毕业,本身是一个性格非常开朗,对人非常和善的人,这样的个性、气质与原著描写就有差距了,表演起来无疑更加困难。
牛运清:新版宝钗给人的感觉一般。王熙凤演得就更不行了。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含义很多,并不是说两句话就笑,就成了王熙凤了。这样简单处理演不出人物的神韵来。
马瑞芳:还是演员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体验不足。
牛运清:演员进入角色,有多种方式。很重要的一种是移情。演员太年轻,阅历少,演起来就极难,尤其男女间那种若即若离的情感。
马瑞芳:新版一僧一道演得不错,演出了那种玩世不恭的味道。至于新版中另外的角色,周采芹演的贾母,看上去不太慈祥,无富贵气象,不是享晚年福的样子,扮相也不好。周采芹在美国长大,不太会说普通话,还好没在剧中说话耸肩膀。刘姥姥一看就是城里人,不风趣也不幽默,没表现出那种虽然生活穷苦但非常乐观的特点。
87版贾母和刘姥姥两个人物,是两个退休演员出演的。演贾母的演员,是请去教小演员的,让她上妆试镜,结果非常合适,就拍下来了。
牛运清:新版中贾母和刘姥姥的扮演者甚至可以互换一下角色。另外,归亚蕾演的王夫人也太老了。
“额妆”把她们给拘住了
不少人看了新版后,对角色造型的“额妆”,有观众直接称做“铜钱头”,极不认可,称被“雷翻”了,更有刻薄者称新版应改名叫《青楼梦》。而镜头与画面的处理,辅以另类的配乐,让不少观众大呼“诡异”,称之为类似“惊悚片”或者“鬼片”。
牛运清:额妆不适合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对于大观园里的这群女孩子来说,大观园就是伊甸园,生活即是她们的欢乐颂,她们生活得无拘无束,自由快乐,造型应该是青春浪漫的。但额妆把她们固定住了,连表情都自由不了。
马瑞芳:额妆都把《红楼梦》变成“苏三起解”了。跟李少红导演对话时,我曾说过,这种额妆限制表现力,影响人物形象的塑造。李少红回答:贵族生活的仪态和生活方式应和世俗生活拉开距离,我们创造额妆就是从这点考虑的,要让它有一种仪态感,这个仪态感是庄重的、有形式感的。点鹅黄什么的都是为了表示一种身份,拉开一个距离。她当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效果到底怎样,还是等观众们评价吧。
牛运清:其实这是戏曲中用的一种程式化的表现手法。
马瑞芳:小说是生活化的,用戏曲的程式化手法去表现,就有了距离,难免有些人不接受。
牛运清:似乎是为了表明身份。
马瑞芳:也不是。你看,额妆把少女、少妇、太太等,都统一起来了。黛玉就挺吃额妆的亏。在北京,蒋梦婕找我一起合影,多漂亮的小姑娘!一化妆,变了。我打电话问李希凡(著名红学家),问他去不去开新版《红楼梦》的研讨会,李希凡说:就冲着额妆,也不去。
牛运清:再加上直接从书上搬下来的台词,小演员们都在背书,语言一个调子,一个节奏,缺乏个性特色。另外,新版中的人物色彩、服装也都不亮丽,色调太阴暗。
马瑞芳:王扶林导演曾跟我说,拍《红楼梦》强大的顾问团是个关键,王昆仑、周扬、曹禺、吴世昌、周汝昌,他们当顾问,关键时候点睛。问《红楼梦》的服装怎么办?化妆怎么办?明明是清朝啊,贾宝玉得背辫子,可是剃了半拉头还是贾宝玉吗?蒋和森说,你们看看第一回,曹雪芹讲得很清楚,无朝代年纪可考,无地域邦国所限,只是取其事体情理。蒋和森说,《红楼梦》的服装,你就集中中国古代美女最漂亮的服装设计!曹禺也说《红楼梦》既非元,也非宋,也非清,也非明。这是画龙点睛的要害。我们的服装当时是很靓的,特别是王熙凤那套服装,那个皮帽子,没花几个钱,但相当漂亮。
牛运清:新版《红楼梦》追求唯美,可以看得出,镜头的调度和画面拍摄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其典雅的风格也比较符合原著描述的风格。但画面基调定得不到位。《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庭由盛转衰、由荣到枯的发展历程,有盛时,也有衰时。盛时,画面就该富丽堂皇。但新版一开始调子就很灰暗,可能取了原著第二回中的那句“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光景”。背景取江南秀丽风光,而目光所及,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是陈旧的房子,柱子上甚至都掉了漆,斑斑驳驳,不是那种富贵之家的气象,至少感觉不符合荣国府盛衰转换时的样子。
应该说,新版有自己独到的美学追求,现在好多人不满意,当然也有可能是大家对这种创新还不适应、不习惯。
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