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于前日落下帷幕。素质测评成为比歌手演唱更夺人眼球的焦点。评委余秋雨教授生动贴切的点评,让观众在听歌之外享受到了文化的亘古魅力。当一个歌手答出《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却张冠李戴把这个背影算到鲁迅头上的时候,余秋雨出人意料地表扬
了这个歌手,称作为一个歌手能说出朱自清的名字已经很不容易。这不禁让人大起疑惑,难道余秋雨先生对歌手素质已经降低标准、甚至连一丝愤怒也没有了吗?
昨天晚间央视《文化视点》采访了余秋雨。余秋雨细诉了对歌手素质、歌手大赛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感受及想法,本报特摘要刊出。
不容原谅 歌手文化常识不足
主持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区,假如一个题正好碰到这个选手的盲区,那对他来讲,这个题就是一个陷阱。但是这么多人总体平均分不及格,恐怕就是一种现象。
余秋雨:对个人来讲,这个人和某一个题的对应,这里面可能会有很多的不公平。但大量的不公平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整体上是公平的。这个评价就是,他们的文化知识方面实在是比较差。
主持人:那么也有一些媒体发表一些文章,认为歌声并不和歌手的综合素质画上直接的连接号。
余秋雨:这我倒也同意。但是问题在哪儿呢?一定还有间接的联系。因为我们中国有一些民间的艺术大师,他们的文化程度也不高。但问题是,我们到了21世纪,到了信息传媒、受教育非常充分的时候,特别是专业赛手们已经接受过非常传统的高等艺术学校的教育,他们如果连常识也不懂的话,那问题就比较大。所以不能因为不能画上等号,就原谅他们在文化常识上的严重不足。
不要苛求 歌手具备技术知识
主持人:有些歌手认为,题没有答好,是因为题出得太偏。那您作为评委,听没听到类似的抱怨?
余秋雨:没听到。但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我想这个题目太偏的问题,从整体上说是不公平的。因为组委会讨论以后,要求题库里出来的题能够保持在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回答的水平上,就是努力把那个水平的层次压低。我们是从清华、北大的题库调的题。我觉得,对水平可以提出你的要求来,一起改进,这样我们心里可以放心一点不至于对他们造成太大的不公平。
对这些歌手,要求不能非常的高。我多年来在艺术院校担任老师,他们的知识往往是技术化的,而不是宽泛的。在文化的平台上,有一个扎实的根基,一般都不会这样。而且像我们这种考试方式带有很多偶然性,他按到叫到哪个题,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的盲区。我在业余比赛的那一场,有一段我还做了检讨。有一个题,我讲的时候好像没有讲对——对超声波的问题,我凭着我的想象在说,蝙蝠和超声波的关系问题给讲错了。第二天有些人打电话来,说这个讲的不是很对。所以,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谁都会有一点紧张。这个紧张就怕给歌手们造成很多不公平。一旦这个不公平造成的话,那么就会在众多电视观众面前出丑。
不可轻视 文化影响歌唱前程
主持人:歌手除了唱好歌,会唱歌,对这些文化知识、生活常识是否也应该掌握,或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
余秋雨:应该掌握到——就是一般文化人的程度。至少对于高等院校的低年级的学生都应该知道的一些知识,你也应该知道。否则在现在教育普及的情况下,一个没有文化的人站在台上,给下面很有文化的观众在演唱,这感觉完全不对。你不是等于把你的职业和你个人就降低了吗?这是个文化现场啊。你在传播文化,你在灌输文化,接受者的文化比你多得多,你只是在技术上比他们有一点点高而已。所以我觉得,歌手不一定要成为各方面的杂家,但他的知识范围,应该是一个现代的大学生应该知道的范围。
主持人:那假如不知道,达不到这个程度,会不会影响他唱歌,会不会影响他基本的生活?
余秋雨:那就看他到底把自己的目标定在何处了。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只是停留在一个一般的歌手的话,我想也可以。不会影响你唱歌,你还是亮着嗓子唱吧。如果你有更高的要求,你希望能成为一个歌唱家,能够成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话,那么对不起,作为公众人物,你就会受到各种各样各方面的窥视,你如果没有文化,这一点一定会暴露出来,你再往前走,底气就完全不足了。所以,能够参加全国的这样的歌手大奖赛,其实你有个希望,你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比较知名的歌唱家,这个愿望一旦出来的话,你就需要有你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方面的基座。就好像好多年以前我一直是参加那个教授评审一样,有的人说我的学问多好,我就是外语不懂。那怎么办?我的意见是,先生,你的学问很好,你可以成为学者,但是,可以不要申报教授。教授需要外语。一样的是,歌手如果要成为一个全国知名的歌手,成为大家都欢迎的一个歌唱家的话,你就必须要通过这个考试。原因很简单,你是在文化的平台上传播文化。
不能不听 听歌也能学知识
主持人:歌手大赛的素质考核已经成为参赛歌手或歌手群体的一个文化状态的白皮书。那么这个状态能不能投射到整个国民的综合素质的状态上?
余秋雨:有。
主持人:我记得在比赛当中您也谈到没有想象到综合素质的考核会在观众当中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响。那么您分析一下,大家对这个片断那么热衷的原因有哪些?
余秋雨:唱歌好不好,中国观众关注的人很多。但是比较而言,毕竟是一些音乐爱好者才对歌曲有兴趣。但是对于文化知识呢,现在所有的现代人都会有种敏感。一家人在电视机前,在提出问题的40秒当中,爸爸能够讲出来,眼睛扫了一下:他要看看,老伴知不知道。这种家庭气场比较有意思。这种心理气场普遍到全国的话,就非常好。它歪打正着地起了一个文化普及和文化知识呼唤的作用。效果其实比我们最早所想的要大得多。
主持人:本来在两段演唱之间,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于无声处搞了一个寓教于乐的一个非常美妙的事情。
余秋雨:我听我的好多朋友讲,他们非常重视这一段。因为这一段即使对唱歌没兴趣的人也直接有关。所以产生一种值得我们文化传播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我自己的设想,如果我在中央电视台专门开一个文化栏目,我讲中国文化或者世界文化,我估计收视率很低。因为这是一个很枯燥的课题,即使讲得再生动,也不行。但由于它搭上了歌手大奖赛这个车,就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很多的人在这么一种悬念中:这是浙江人,你看这个浙江的歌手怎么样了,这是江苏人,江苏的歌手怎么答不对,我也是江苏人,心里就有种焦急感。这样的话呢,在一种好的载体中完成一种文化普及。
主持人:综合素质考核也让每个人引发了思考:需要提高综合素质。
余秋雨:我相信这也是综合素质考试能够让全国各行各业观众感兴趣的原因。他们其实已经感到这和自己有关。他们都想到自己了。所以我觉得,歌手大奖赛是具体的,它有一个综合素质的平台,但在我现在心目中,这个平台无限广阔。各行各业的人,不论什么职业,都站在综合素质考察的平台上。这个是你,那个是我,但组合在一起是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
不可否认 全民素质应提高
主持人:那么如何提高素养呢?
余秋雨:我们的教育、传媒及其各种文化传播工具,应该在提高全民的素质上,多下些工夫。这次是暴露了些问题,让大家来思考。一个是,我们其实还需要在常识上多下工夫。我们的教育、传媒,很多时候把常识丢开了,就在一个非常具体的专业性的问题上钻下去。我们的老师有时经常也是教一些比较专业的东西。但是常识的问题就比较薄弱了。
很多国外的大学现在进行通识教育,就是各个专业都通的教育。我还看到国外一些比较好的传媒、电视台,经常会有一些常识性的经典性的篇幅,谈论一些好像我其实已经看到过的问题,但是谈得非常有魅力。另外,常识的问题是温故知新的,是永远不会厌倦的。第一点,要回归到常识。第二点,无论是教师,还是传媒,在传播好常识课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到我们各行各业人的接受水平和接受兴趣。你有没有可能用娓娓动听的吸引人的有悬念的方式让大家接受。学校里可能做得不是很好。我们传媒这方面可能做得更落后。学校素质课的内容往往不太生动,不太好。有的过于滥,有的过于浅,有的又过于深。只要讲到文化的问题,就是让人感到头疼的、让人没法钻出来的一些枯燥的词汇。所以我觉得,内容上有所尝试,形式上坚持用通俗喜闻乐见的方式,这可能是我们今后提高全面文化素质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柳欣 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