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区青年学者杨长勋历时多年撰写的《余秋雨的背影》,自2000年10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以来,已多次重印成为畅销书。《文艺报》、《羊城晚报》、《中华读书报》等国内多家报刊发表了各类对《余秋雨的背影》的评价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最近,陈锡忠先生在《上海新书报》发表《余秋雨的文化态度——读花城版〈余秋雨的背影〉》,海南省作协副主席蔡旭先生在《海口晚报》发表《杨长勋及〈余秋雨的背影〉》,西南师大蒋登科教授在《重庆日报》发表《一个完整的余秋雨——读杨长勋〈余秋雨的背影〉》,广西大学江建文教授在《广西日报》发表《在研究中再现学人风采——评〈余秋雨的背景〉》,从不同的角度对《余秋雨的背影》作了较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广州的《南方都市报》于2001年2月27日以整版的篇幅发表了《余秋雨的传记掺假太多》。天津的《文学自由谈》2001年第2期发表了《“花城”出了一本什么样的传记?》。安徽省社科院的《学术界》2001年第2期发表了《文化名人传记也要打假——评花城版〈余秋雨的背影〉》。广西的《南方文坛》2001第4期发表了注明是“回应杨长勋”的《余秋雨:“文革”上海市委写作组的“种子选手”》,对杨长勋的《余秋雨的背影》提出批评和指责。
面对古远清等人的批判和指责,杨长勋在《文学自由谈》2001年第三期发表了《我为什么为余秋雨辩护》的文章,表明自己的立场,就是要识破谣言,为余秋雨讨个清白。杨长勋还在《南方文坛》2001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奇怪的批判文章》的文章,逐条反驳了批判者的指责。
在日前的一次文化理论研讨会上,两位理论家就《余秋雨的背影》是理论著作还是传记文学作品展开了争论。杨长勋听说后对记者表示,他不为某种文体写作,也不为获奖写作,采用哪种文体都是为了表达的方便,都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者,他是为读者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