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廊坊市实施了农村“医、学、路、水、保、养”六项工程。这是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突出快、追求好,快中求好”的发展过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公共财政投入向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和基础设施倾斜,围绕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开展的民心工程。这六项工程的实施,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为加快推进“壮县、强市、富民”,全力打造“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奠定了基石。
破解农村缺医少药、农民看不起病、不少农民因病返贫这个难题,廊坊市委、市政府积极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着力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保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安全、可靠、廉价、便捷的就医安全保障。
2005年初,以三河市为试点,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当年取得成功。2006年,试点范围扩大到霸州市、香河县。截至今年10月底,3个试点县(市)共有84.51万人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占3个试点县(市)农民总数的86.41%。争取国家和省市补贴资金3500万元,共有25.8万人得到门诊或住院补偿,补偿金额1534.5万元。文安县、大城县、永清县、安次区和大厂县列入了2007年省市试点范围。一个筹资机制健全、运行机制通畅、管理机制严密、监督机制有力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基本确立。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中间枢纽,承担着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要职能,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全市乡镇卫生院实施标准化建设。作为六项惠民工程试点县的文安县,今年共投资2080万元,对全县13个乡镇卫生院集中改造,7月6日举行了集体开工仪式。
启动了惠民医疗工程,确定市人民医院为惠民医院,全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惠民病房,对城乡享受“低保”的居民,农村五保户,以及市、县政府确定的特殊困难群众提供“一免三减”的优惠政策。今年以来,共收治贫困病人4645人,减免费用49.05万元。
与此同时,对全市180名乡镇卫生院长、主检医师和3000多名乡村医生开展了培训,开展了对口支援和巡回医疗,免费为农民检查身体20万人次,免费发放了20多万元的药品。
不少农民含着眼泪说:白衣天使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今年暑期开学,大城县91名农村孤儿有了自己的“新家”。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14人被安排到廊坊市区上学,77人被安排到县城的中小学就读。县里还为这些农村孤儿办理了城镇户口,纳入城镇低保范畴,并由县财政每月发放给每个孩子100元的生活补贴。
这是廊坊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程中的感人故事。
今年春秋两季,全市农村有5万多名贫困生免除了书费,3万6千多名学生免除了杂费,1千3百多名贫困生领到了生活费补助。全市农村所有贫困学生不用为书费发愁了。
与此同时,农村中小学的条件进一步改善。2005年,全市投资4579万元,改造危房两万多平方米。 2006年,各县(市、区)又自筹资金两千多万元,新建、改扩建校舍4万平方米,改造危房6万6千平方米。
廊坊市政府拔出启动资金50万元,为孤儿成立了“爱心家园”。固安、永清、文安、大城、香河相继成立了“爱心家园”,其他各县(市、区)也采取分散模式对孤儿进行了救助。全市共有360多名孤儿贫困生得到了救助。
廊坊市还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亿元,在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同时,建成各类幼儿园780所,在全省率先基本普及了学前3年教育;新建和改扩建20多所高中,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提高到71%。
10月23日,固安县前黄垡村通村油路工程顺利竣工。至此,廊坊市322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油路,全市农村公路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2004年起,廊坊在全市农村启动了“村村通油路”工程。3年来,共投入资金4亿多元,完成通村油路建设两千公里,为1394个行政村的群众解决了出行难题。
“村村通油路”工程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严把工程测量设计、施工队伍资质审定、材料管理、工程监理、验收5道关口,工程优良率达到80%以上。
“村村通油路”工程顺民心合民意,在建设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广泛支持,仅2004年和2005年就收到社会捐资1.2亿元。
在廊坊南部洼地和北部山区,地下水含高氟,或者是苦咸水,危害群众健康。在一些乡村,由于地下水位连年降低,打一眼机井要10来万元。本村打不起机井,群众要到外村买水吃,一车水10来块钱,人畜饮水成了难题。
廊坊市各级党委、政府把群众的困难记在心里,认真解决。大厂县大部分村街水质不达标,县里实行了集中供水工程,把县城水厂和夏垫水厂联通,向全县供水。香河县在刘宋和安头屯镇实施集中供水工程,针对北部水质好、南部含氟高的实际,实施“北水南调”,解决27个村的吃水难题。全市在安次区召开了饮水工程管理现场会,同时推广安次区东得胜村的水井管理办法。建立计量收费制,成立用水协会,建立维修保障机制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全市就累计投入3600多万元,新打井140眼,解决了140个村街的饮水难题。
今年4月份,安次区水务局投资8万元,为葛渔城镇西街安装了降氟改水设备。祖祖辈辈喝高氟水的乡亲,终于喝上了达标、安全的自来水。乡亲们端着新沏的茶水说:“尝尝,这水可甜了!”
在廊坊,一个覆盖全市农村的 “大社保体系”和覆盖所有困难家庭的扶贫济困长效机制正在形成。
以制定出台《廊坊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为标志,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在科学测算、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确定了全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为年人均780元至1000元。为做到应保尽保,全市民政系统员工逐户走访、“拉网式”排查,发放低保登记卡,汇总备案,“一户一档”。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依托乡镇、上下联动、试点推行”的工作模式。并于3月23日,在三河市召开了全市农村低保工作现场会。今年全年预计发放低保资金1千1百多万元。目前已有4万多名农村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到今年年底,全市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的农村家庭将实现“应保尽保”。“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个中华民族世代追求的梦想,正在廊坊市建立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险工程的实践中变成现实。
2006年春节前,永清县370名农村“五保户”集体搬进新建、改建的9所乡镇敬老院,喜迁新居迎佳节。
为了实现全市农村7000多“五保户”集中供养,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的意见》、《廊坊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纲要》。主管领导对落实情况挨个进行督导,各部门主动献计出力。2005年以来,廊坊市共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34所,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养分别达到1250人和3416个,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933元和1090元。今年全市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可达69%。
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永清县有730名五保老人,原来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只有56人。为把村街分户供养变为“区域化建院,分片式供养”,采取县财政出一点,乡镇拿一点,村级筹一点,社会捐一点,自种自养解决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1100多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9所,床位446个,全部建成省甲级敬老院,“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从过去的7.6%上升到50.7%。还择优选聘了72名管理服务人员。敬老院成为老人们安度晚年的乐园。
三河市段甲岭镇通过发展院办企业,走以厂养院之路,累计投入300多万元改建敬老院,翻建房舍30多间,为每个宿舍添置了彩电、沙发,建起了健身房、娱乐室,购置了图书、报刊。为掌握老人健康状况,每周还由镇卫生院和院保健室给老人们进行体检。
落实省委七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不急功近利,不搞“形象工程”,把眼光放在最基层、最弱势的群体上,把着力点放在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廊坊市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追求。(孙明军 韩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