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传说远古时有神荼、郁垒兄弟居于桃林,经常捉鬼怪饲虎,保一方平安。他俩死后,人们为纪念他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俩的名字,于年节间悬于门之两边,以驱邪避灾。故清代《燕京时岁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传说我国春联之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64年春节前夕,这位才子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交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于是他亲自命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全联意谓,新年开始,它将带来更多的吉庆;美好的节日,它的名字叫长春。然而孟昶此联竟一语成谶,第二年宋太祖灭后蜀后,宋朝新任成都刺史即为吕余庆。 到了宋朝,春联仍称“桃符”,不过桃符已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宋时过年贴“桃符”在民间已经很流行,这从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可见一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正式被称为“春联”从而盛行全国则始于明朝初年,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过年张贴春联。据明人笔记《簪云楼杂话》记载:“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大年初一朱元璋果然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此家主人是个阉牲口的,正愁没有合适的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对,此联联意贴切、幽默,对仗工稳,堪称绝对。正是因为朱元璋的大力提倡,过年贴春联才沿袭成为民间习俗,并一直流传至今。 入清以后,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春联的起源及特色都作了详尽的论述。当时春联的种类已经很多,按照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到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春联犹如盛唐的律诗、元代的散曲一样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和对联高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