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2024专题汇总 >2024年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 >重磅评论

数字时代,我们需要练就怎样的“数养”?

2024

/ 06/17
来源:

青岛宣传

作者:

手机查看

  生活在数字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数字人”。从舌尖到指尖,从田间到车间,从衣食住行到娱乐消费,数字的触角日益延伸至每个角落。要想在“数字海洋”里徜徉,必须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

  当前,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如何加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促进全民共建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6月13日上午,2024年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在青岛启动,活动月期间将集中举办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开放日、“数字新跨越”数字素养提升专项行动等15项系列主题活动,陆续捧出“数字大餐”。

  在2024年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启动仪式上,数字信息体验区引发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在数字时代,我们应该具备哪些素养与技能?做一个“数字人”,需要对以下关系做到心中有“数”——

  一、矛与盾,善用这把“双刃剑”近年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与之相伴而来的一个新概念——“数字素养”,日益为人瞩目。

  从概念来说,数字素养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全面提高数字素养与技能,才能善用技术,并做到“趋利避害”。攻,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在数字素养诸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数字生存能力,如日常用手机网购、导航、社交、就医等。当下,缺少这些能力,基本上会陷入“寸步难行”的境地。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人类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现在语言翻译软件很方便,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用再学习外语,恰恰更应利用好科技工具,找准定位,丰富自己,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和“护城河”。

  防止被AI诈骗,需要提升个人“数字安全能力”素养守,建造安全的“防火墙”。AI在给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私保护、信息安全、算法歧视等挑战,“数字安全能力”也成为数字素养的重要方面。比如,要会保护自己的数字资产或物理资产不被侵害,包括个人数据和隐私的保护,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信息窃取等不法行为的辨别能力和安全防护技能,对玩游戏、刷短视频等的自控能力。

  “长矛”在手,也要“坚盾”护身,要认清技术的两面性,着力培养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

  二、危与机,如何与AI“抢职位”在数字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也常被专家拿来类比,提醒每个人都不能与时代脱节,要具备数字思维能力和数字生产能力,学会“适者生存”。有人认为,被AI淘汰还是学会驾驭AI,这是个单选题。近年来,AI正在深度融入实体经济,赋能千行百业,“人类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引发热议和担忧。有研究结果显示,现有40%的工作岗位或会受到AI影响,特别是计算机服务、零售、金融等行业。其实,人工智能淘汰的是不适应的人,提升数字素养可以化“危”为“机”。

  网友用AI制作的电影《流浪地球3》预告片

  新的机遇正在显现。当下,如何提升国民数字素养,让更多人跨越数字鸿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新赛道。《这就是中国》节目中有专家指出,国际“战略空间”的竞争,因为“数字空间”竞争的加入变得日益激烈,参与者更加多元,不仅有主权国家,还有公司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改变是全方位的。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领域,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在此背景之下,数字人才越来越成为“香饽饽”。某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职位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长321.7%,呈现急剧增长态势。只要掌握了一“数”之长,就不愁没有工作机会。

  三、快与慢,不能忽视的“一老一少”培育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既关乎微观个体的数字红利获得,又关乎宏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公民数字素养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依次为代际差异、教育差异、城乡差异。在2024年山东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月启动仪式上,特别演出了一幕“数字助老”的主题情景剧,展现全社会为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做的多方面工作。

  “E世代”青少年网络文明素养亟待加强 图源:教育家杂志

  越过“从前慢”的“数字鸿沟”。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数字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老年人的脚步明显跟不上了。为此,我国提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要特别关注老年人、残疾人、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数字生存能力的获取,子女、社区、街道都需要积极提供帮助。一些老年人在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又面临“数字陷阱”“数字沉迷”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引导。

  缩小儿童和家长的“数字代沟”。很多儿童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对网络的了解程度和使用水平甚至反超家长,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在阅读方面一味追求“短平快”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沉迷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等。家长要尽快提高自己,更好地了解孩子指导孩子,消除与孩子的心理隔阂,避免对抗。

  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数字素养的平均得分为3.63分,这一数据虽然相较于过去有所增长,但仅略高于及格线,说明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的道路依然漫长且充满挑战。

  四、多与少,防广博有余深度不足今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再次引发了我们对人工智能时代问题“多”还是“少”的思考。在生活中,我们也有着明显的“多少”感受。比如,“信息太多,有用的少”。每天,手机里的信息应接不暇,其实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尤其短视频更是“时间杀手”。在热点事件发生后,很多人会盲从于网友的情绪,或热衷于在评论区里“抖机灵”。我们时常把记忆力交给电脑,把知识交给数据库,自主记忆力似乎在衰退,以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是“资料找时方恨多”。

  比如,“知道很多,思考得少”。一位北大教授曾提醒说,我们很容易成为“知道分子”,比以前的人常识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过于注重知识的广博,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要知道,独立思考、批判精神一旦稀缺,便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而位于数字素养与技能“塔尖”的,是“数字创新能力”,要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或在基础技术、开放平台、商业模式等方面具备独特的竞争力。但这一点,恰恰也是很多人的短板。嵌入数字世界,未来我们面临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我们要做的是,保持独立的人格,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道与术,“用AI打败AI”?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道”和“术”这对概念不能忽视。有专家认为,“术”就是看你能驱动什么,而“道”就是看你在被什么东西驱动。人必须认同、遵循的那部分就是“道”,可以认为是道德,也是法律。

  《强化信息保护》 新华社发 商春海 作如今,AI“换脸”实施诈骗、AI伪造图片传播谣言、AI“复活”逝者引发争议……面对AI深度伪造,该如何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这需要用户、平台、监管、司法等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从“术”和“道”两方面建立相关信息安全规范,进行制约。在教育中,“道”也意味着学术诚信。AI滥用现象值得警惕,如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为人们写论文提供了新帮手,但也引发了对学术诚信的担忧。最近,多所高校发布关于在毕业设计(论文)中规范使用人工智能的通知,防止AI代写。然而,AI生成的内容并不能被传统的查重算法有效检测出来,于是有关方面探索研发专门针对AIGC的检测工具,就是要“用魔法打败魔法”“用AI打败AI”。

  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引起广泛重视,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向上向善,已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也正不断努力。“数字赋能,全民共享”。数字技术深刻改变社会,“在未来,数字素养会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能力”,愿每个人加快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做个数字“素”人和达人,共建共享美好的数字未来。

责编:

审核:王云峰

责编:王云峰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