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闻 > 第二十八期 > 背景资料

明年新增信贷或减近万亿

2010-12-13 09:17:00    作者:陈海玲、王亮、张忠安   来源:广州日报  

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明年新增信贷或减近万亿元

  作者: 陈海玲、王亮、张忠安

  货币政策定调由“宽松”转向“稳健”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瞻

  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是2008年11月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出货币政策“适度宽松”之后,首次回归“稳健”。

  本报讯(记者陈海玲、王亮、张忠安)中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召开会议,分析研究明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我国2011年的宏观政策正式发生了转向,此前的政策基调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加息空间加大

  燕京华侨大学校长、长期研究中国资本市场的华生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中央政治局工作会议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提法首次明确了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从之前的适度宽松转向了稳健。虽然从去年年底的信贷紧缩到今年的加息等一系列政策说明货币政策已在做较危机之前的收紧,但高层一直没有对这种新的货币政策有一个基调上的改变。现在提法改变了,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是系统性、持续性的稳健或说是收紧。接下来就看具体货币政策的落实了,加息及存款准确金率的提高空间都将增加。”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亦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给予了央行调控的灵活空间,在政策大方向下央行可以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做出不断的“微调”。鲁政委认为,2011年央行将充分运用价格性工具,包括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改革都将成为“重头戏”。目前国家已把防止物价过快上涨与通胀预期提升到首位,明年的宏观政策以此为落脚点。同时,货币政策方面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央行在对冲流动性方面预计将采用更灵活的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目前对热钱等流动性管理方面,央行面临了较大挑战。预计央行将综合动用多种工具组合调控,2011年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逐步上调到23%。”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此前透露,明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信贷增速将放缓,预计全年信贷规模为7万亿元人民币,比今年减少近万亿元。

  财政政策继续“积极”

  美国银行及美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陆挺昨天对本报记者表示,无疑货币政策是要收紧了,有意思的是财政政策取向没有变——依然是积极的。简而言之,中国经济并没有过热,通胀并不是经济过热导致的,因此政府没有必要通过放缓经济增长以抑制通胀。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抵消谨慎的货币政策作用,从而使明年的GDP同比增长保持在9%。最明显的例子是,今年政府在收缩房贷的同时却大举扩大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投入。

  “2011年,预计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保持在2%以上,在金融危机之前,这个数字接近0。同时贷款增长及广义的货币增长将降低于14%~15%,比危机前的平均水平要稍微低一点。”陆挺说道。

  股市影响

  华生:明年股市不悲观

  多次准确预计到中国股指变动的华生认为在新的货币政策下,明年的股市反倒不会悲观了。因为,股市不完全取决于货币政策,再说货币政策也并非全面收紧。稳健货币政策会成功地稳定物价,投资者心态将不会再七上八下地观望,中长期来讲,稳健货币政策是对股市利好的。

  楼市影响

  楼市调控短期无松动迹象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昨天同时指出,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分析表示,房地产调控短期看不到松动的迹象。

  昨日万科成为全国首家年销售过千亿元的开发商,此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有人士表示,万科销售破千亿元,意味着楼市调控效果受到抑制。不过,万科总裁郁亮表示,楼市调控已经对市场产生影响。数据显示,万科客户一次性付款的占比,10月份为30%,11月进一步上升到35%,而2009年全年和2010年前4个月,平均不到20%。

  “从中央高层的讲话中可以看出,短期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没有松动的迹象,估计明年政策可能更加趋紧。”东莞某开发商人士告诉记者。财经人士叶檀表示,种种迹象显示,“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可能再次沦为空调,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边际效用节节下降,第三次楼市调控呼之欲出。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昨日对本报记者表示, 货币政策转向是预期之中的事情,目的在于防止过度的资产泡沫和通胀。2009年过度流动性释放后,廉价货币的恶果继房地产泡沫在通胀爆发。在地方债务还债能力等问题凸显的情况下,实施未见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提前抑制资产价格泡沫。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