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优势蓝色产业扫描
2011-01-07 07:45: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自2006年以来,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稳居全国第2位。
现代海洋渔业呈生态高效发展
自2006年以来,我省海洋生产总值连续稳居全国第2位,全省水产品产量达788万吨,年均增长约3.5%,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2340亿元,年均增长约12.7%。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华丽转身、跨越提升。现代水产养殖业、渔业增殖业、现代远洋渔业、滨海特色农业成就了生态、高效、品牌的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体系。
我省海洋捕捞产量已连续多年实现零增长,与之相映衬的是一批良种基地、标准化健康养殖园区和出口海产品安全示范区的崛起。渔业产品呈现高端化,大力推广“低碳”养殖、“绿色”养殖、海水资源循环利用等一系列生态环保的新技术、新方法,渔业企业致力于开发生产绿色高质的渔业产品,靠产品的高端化、高附加值来实现渔民收益的高增长,实现渔业产业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自2009年全国首个金枪鱼交易中心在烟台挂牌成立后,我省超低温存贮能力占全国的70%,外向型渔业得到强力拓展;“十一五”期间,全省回捕海洋增殖资源24.2万吨,产值66.7亿元,综合投入产出比达到1:16.5,渔业资源修复行动效果显著;2010年我省无公害渔业产品认证数量创历史新高,水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实现了零的突破。截至2010年底,我省累计认证无公害水产品1212个,总产量99万吨,占全省水产养殖总产量的26%;累计认定无公害水产品产地612个,总面积27.5万公顷,占全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40%。 (赵小菊 袁 涛)
海洋科技占据全国制高点
蓝色产业发展,海洋科技领航。山东,是中国海洋科技事业的摇篮,从海洋调查到海洋产业,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史上若干个“第一”都出自山东。到目前,我省云集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大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教学机构,全国海洋科技人才的50%以上在山东,承担的国家项目占全国的半壁江山,海洋领域国家支撑计划,山东承担的项目占全国的三分之二。科技进步对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
雄厚的海洋科技力量正在转化为蓝色经济的新亮点。海藻纤维、微藻柴油、水下焊接技术、海洋深潜以及新的苗种繁育等国际国内领先的技术先后被突破;活性物质提取、鲜活海带直接加工、海洋微藻能源、海洋药物开发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被一一攻克;海洋卤水化工产业、海洋医药产业、海洋工程建筑产业、海洋仪器装备产业等体现高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山东在全国领先。
从科技角度看山东蓝色半岛经济区7市,已形成了一个以青岛为海洋科技龙头,以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域,以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域的蓝色半岛科技创新体系。西北域作为新领域,最突出的是卤水化工资源、滩涂资源和油气煤炭资源;东南域面对黄海独一无二的阳光碧海金沙滩,拥有堪称全国第一的旅游资源和生物资源,所以说这既是一体两域的科技体系,也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系。
(赵小菊 袁 涛)
船舶工业:“十一五”年均增长20%以上
“十一五”时期,山东船舶工业实现造船、修船、海工、游艇制造及配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行业发展呈现布局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规模大幅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经过5年发展,全省船舶工业由过去单一造船,逐步发展成为造修船、海工、游艇制造及配套业协调发展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5年来,全省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造船完工量突破300万载重吨,是2005年的16.2倍;骨干企业成长迅速,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达到18家。中小船舶、海洋工程、船用动力及原材料等优势产品快速发展,初步形成集群效应。船舶生产实现大型化,单船平均吨位为2.04万载重吨,是2005年的8倍多。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船基地”建设成效显著,青岛、威海均被命名为国家级船舶制造出口基地。青岛开发区、即墨市、烟台开发区、蓬莱市、威海开发区、荣成市“六个船舶工业聚集区”成长迅速,初步形成集群效应。2010年,三大造船基地实现销售收入336亿元,占全省的70%;实现造船完工量294万载重吨,占全省的98%。
“十一五”期间,全省船舶工业企业共建成各类创新平台项目25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个,行业技术中心2个。
(袁 涛 赵小菊)
余梁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