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曲师大 传承生生不息
2014年06月06日 14:25来源:大众网济宁频道
济宁新闻:近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校园。6月5日,由山东省济宁市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带来的山东渔鼓、山东快书、坠子、简版大鼓、山东落子、山东琴书和四平调等艺术形式被搬上舞台,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曲师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曲师大
大众网济宁6月6日讯(记者 高杨 通讯员 李梦琳)近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课堂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积极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学校园。6月5日,由山东省济宁市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带来的山东渔鼓、山东快书、坠子、简版大鼓、山东落子、山东琴书和四平调等艺术形式被搬上舞台,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山东省济宁市是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华瑰宝的延续和传承,也为了提高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济宁市金乡县建立长久联系,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
6月5日下午,六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来到曲阜师范大学最具古朴书香,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的文学院,与学院内具有资深教学实践经验并对戏曲艺术有着深刻造诣的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会上,非遗继承人与老师们各抒己见,提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渗透到实际教学当中去。
6月5日晚七点,非遗文化继承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山东渔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带来山东渔鼓《孔子试徒》,山东渔鼓源始用渔鼓简板伴奏,与各流行地区民间俗曲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曲调。演唱内容以历史传统与民间故事为主,曲调优美,热闹异常。山东快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明霞带来的快书《十字坡》则手持鸳鸯板朗声“侃”武松。53岁的王明霞是济宁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快书杨派创始人杨立德的关门弟子。她质朴、豪放、刚柔并济的表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给观众塑造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武二郎”。坠子县级传承人魏香玲的坠子《孝贤儿媳》一度引来现场观众喝彩。山东坠子从形成发展,一直在民间流传, 形成了独有的曲艺特色,它保持着朴实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演唱者所演故事有头有尾,情节连贯,唱词通俗易懂。简版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王西伟献上的《造假害人》曲调高昂,风格朴实,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情景交融。山东落子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山东落子王、对口落子发明者张青敏带来的落子《郭巨埋儿》集各曲种之长,取各派之精,一改过去四平八稳的轻口声落子为现在高平声落子,明确分出高音、低音、截音,突出连口、喝、断、词、疾唱法,将全场气氛推向高潮。山东琴书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张萍、周艳修将传统文化加入新理念,带来符合当下潮流的琴书表演《和谐乡村喜事多》,琴书产自民间,用方言演唱,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四平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杜雪婷和四平调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香各自带来自己的拿手好戏——《陈三两爬堂——表家乡》和《请求爹爹去赶考》。四平调是金乡县优秀传统剧种,它由淮北花鼓演变而成,经过吸收豫剧、评剧、曲剧、两夹弦、京剧的等部分唱腔,创造出“四句一合”的基本格式,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四平调剧目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深受群众喜爱。
民间艺术进校园,增强了广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初审编辑:王振
责任编辑:潘文杰
责任编辑:潘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