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1 20:03:00 作者: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1971年,《纽约时报》公布一批关于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引发轰动;近40年后,美国维基解密网曝光数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两起事件相似,却又有不同。40年前,机密文件刊登在报纸上,而如今发表在互联网上。一些网络安全分析师认为,在数字化时代,窃取机密更加容易,泄密者也许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获取和发布大量秘密信息。政府和军方面临新的挑战。
几十年后获取机密难度降低
维基解密网25日公布逾9万份美国军方关于阿富汗战争的秘密文件,曝光阿富汗战争不少鲜为人知的信息。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络安全专家詹姆斯·刘易斯说,这让他回想起1971年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事件。
当时,五角大楼雇员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将美国军方数千页越南战争机密文件泄漏给《纽约时报》记者。这些文件讲述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始末,以及政府在有关越南战争的议题上如何误导民众等。曝光文件引发全美反战浪潮。刘易斯说,作为一个大型机构,五角大楼内部出现泄密者不可避免,但“他们现在获取机密的难度降低了”。“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将一大摞文件交给记者。而你现在可以获得更多文件,向全世界曝光,”他说。
几十秒内可能制造最坏情况
刘易斯认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政府和军方应重新考虑如何防止机密信息泄漏。“在纸媒时代,如果我拿着一份上面印有‘最高机密’的文件,政府会相信我不会将它拿走或给别人看。这样做在纸媒时代可能行得通,但在数字化时代不行。”“现阶段,我们沿用旧的模式,即基于对个人的信任,管理接触机密信息的权限,”刘易斯说,“五角大楼信任自己的员工,这很好,但不够。”
信息安全研究员唐·杰克逊说,五角大楼管理机密信息的方式未能与时俱进。“互联网出现前……你担心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这些机密信息刊登在报纸上,那时你不必担心维基解密网这类媒介,”他说,“报纸不可能公布9万份文件,”但维基解密网可以在几十秒甚至几秒内做到。”
数字时代
信息保密并非易事
软件专业安全技术企业迈克菲公司员工汤姆·康韦说,在数字化时代,安全保密工作面临更大挑战。“所有东西都已经数字化了,所有东西都在网络上,”他说。
按康韦的说法,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曝光是典型的“内部人员作案”。他认为,对于庞大和复杂的军方机构来说,保护数字化机密信息并非易事。
“毕竟,只要一个人想做某件事,他总能找到办法,”康韦说,“你要做的是增加窃取机密的难度。”他说,可以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切断互联网连接、禁用DVD光驱、将敏感信息分开储存和阻止“反常行为”等。“如果一人平均每天下载的数据量从50兆飙升至9000兆,必须发出危险信号,”他说,“可能没什么问题。他能为他的行为作出合理解释,但也许不能。”
泄密文件显示
本·拉登定期给人弹开会
维基解密透露的美国秘密文件中有许多情报显示了本·拉登的所在。这些证据似乎与上个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声明正好相反。他们称从2003年以来就没有基地组织头目的消息了。
中情局称美国对本·拉登的位置有准确信息的最晚时间是21世纪初,但是这些情报显示出美军多次打探到了基地组织头目的下落。例如,据报道,2006年本·拉登出席了在巴基斯坦的招募自杀袭击者的会议。一份由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发出的“威胁报道”称:“高级别会议多次在巴基斯坦奎达举行,有六名自杀袭击者得到命令在阿富汗北部开展行动。”“这些会议每个月举行一次。通常有20人出席。会议的地点一般在奎达或是介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之间小乡村。会议的前四位(塔利班头目)是毛拉·奥马尔,奥萨马·本·拉登,达杜拉和毛拉。”这些文件还载有许多关于本·拉登死讯的无法证实的报告。 辛雪编译
密战一
指控维基解密“拳头打空气”?
美国国防部新闻秘书杰夫·莫雷尔26日宣布,五角大楼将对泄密事件展开调查。“我们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确定谁应为机密信息泄漏负责,”他说。维基解密网没有公开机密文件来源。五角大楼没有透露任何嫌疑人的名字,但未排除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性。
不少媒体猜测,22岁的美国陆军情报分析员布拉德利·曼宁是嫌疑人之一。他涉嫌将一段有关美军直升机在伊拉克射杀平民的机密录像交给维基解密网,本月早些时候遭到指控。五角大楼上月说,曼宁涉嫌向维基解密网提供26万份秘密外交电报,军方已展开调查。当媒体记者问及维基解密网是否也将接受调查时,莫雷尔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只是说过去只有泄密者受到犯罪指控。“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家机构不对任何人负有义务,不判断哪些信息应该公布、哪些不应该,从世界各地的人手中获取机密然后公之于众,”他说,“我不是律师,但民众将判断怂恿他人窃取机密是否合法。”
密战二
创始人阿桑随时可能被暗杀
偏执、无政府主义……阿桑是一股正义的还是混乱的力量?他说本周公布的90000份文件中,维基解密人员只看过其中2000份。果真如此的话,他就不可能知道其中有多少资料会危及美国和英国士兵。
上世纪90年代,他创办了维基解密。这个网站既没有办公室也没有雇员。除了阿桑,主要成员通常通过字母代码来称呼。任何发送到其网站的信息都是先传输到瑞典的一台电脑,然后再返回比利时的一台服务器,最后才从其他地点进行下载。这一做法是为了掩盖信息的来源。阿桑本人也相信受到了美国的监视,担心会被美国政府逮捕。他的生活方式很奇怪,是巡回式的。他没有房子,东西很少,唯一的行李是一个蓝色的背包,装着手机、计算机硬盘驱动器和一大堆袜子。尽管阿桑和他的追随者似乎与世人格格不入,但他却操纵着自称十分鄙视的传统媒体来获得最大限度的宣传。毫无疑问,古怪的阿桑使自己成为当今世界的一股强大力量,但是这股力量是否会成为正义的力量还仍有待观察。
此次驻阿美军作战记录的泄密令美国政府震怒。据称美国对阿桑发出追捕令之后,“维基泄密”上贴出一条消息,说阿桑可能遭到美国情报部门的暗杀。
辛雪编译
密战三奥巴马政府
被推上风口浪尖
美国网站“维基解密”25日公布逾9万份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把美国推上风口浪尖。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戴夫·拉潘说,根据五角大楼目前掌握的信息,这些文件的保密级别为“秘密”,而非“绝密”。美国国防部26日说,美方正在评估这些秘密文件曝光给美国带来的潜在损失。
一些分析师认定,这些秘密文件将拉升美国民众对阿富汗战争的悲观情绪,甚至掀起大规模反战浪潮象。
一些分析师认为,秘密文件公开对政治的影响或许远大于对阿富汗军事行动的影响。奥巴马上任初期,对阿作战政策受到颇多质疑:装备不足、作战环境恶劣、距胜利遥遥无期。不过,乍看之下,这些都是前总统乔治·W·布什遗留下来的难题。奥巴马随后宣布增兵阿富汗,设立撤军时间表,誓言结束在阿军事行动,安抚国会议员和美国民众的反战情绪。不过,全新秘密文件公开,表明现阶段阿富汗局势和数年前区别不大,混乱依旧。一些分析师认为,奥巴马政府再也无法与布什政府“划清界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教授朱利安·泽利泽说:“布什面临的难题现在成了奥巴马的难题,奥巴马现在没法摆脱它。”“民众开始怀疑发生的一切,”泽利泽说。
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说,无论这些文件经由何种渠道公开,它们就现在美国对巴基斯坦、阿富汗的政策提出疑问。“这些政策至关重要,”克里说,“这些文件强调了当前政策带来的风险,使修正政策显得更加紧迫。”
加拿大外交部长劳伦斯·坎农26日说,这些秘密文件的泄露对在阿富汗作战的加拿大军队构成威胁。“政府担心,有关作战行动层面的泄密会威胁我方人员生命安全,”坎农说。这些秘密文件显示,阿富汗塔利班武装人员拥有红外线制导的对空导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一架直升机正是遭这种导弹击落,致使一名加拿大士兵丧生。
“被解密”的那些事儿
日前,美国知名泄密网站“维基解密”披露了9万多份美军机密文件,众多鲜为人知的阿富汗战争内幕随之曝光,一时间,“维基解密”网站也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为此,英国《每日电讯报》26日梳理了“维基解密”近几年来所泄露的几大“不能说的秘密”。
美军袭击伊平民视频
近期,“维基解密”网页上的一段视频录像显示,驻伊拉克美军士兵在直升机上朝地面上的人群开火,结果造成包括2名英国路透社记者在内的15人死亡。
这段视频立即引起舆论大哗,外界纷纷指责美军的暴行。但美国军方却拒绝对开枪士兵进行惩处。
关塔那摩监狱手册
200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一份美国国防部下发给士兵的《关塔那摩监狱管理指导手册》。该手册内容显示,监狱管理士兵有权阻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探视囚犯。如果被关押人员表现良好或是积极与军方配合,还可获得“特别奖励”,而这“特别奖励”就是一卷手纸。
气候学家擅自改数据
去年,超过1000封英格兰东安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所的邮件内容被公布在“维基解密”网站上。邮件内容显示,气候学家擅自更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气候数据,以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此事导致人们对全球变暖理论产生怀疑,影响很恶劣,外界纷纷指责科学家操纵研究结果的行为。
佩林私人邮件账号
在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竞选搭档佩林的私人邮件账户曾被黑客窃取,之后,她和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以及一些邮件内容被“维基解密”网站公布在网上,引发民众热议。
50万条9·11短信
去年11月,“维基解密”网站曝光了超过50万条9·11事件发生当天美国民众通过手机发送的短消息内容,其中包括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地方官员的短信。“维基解密”表示,这批短信是匿名人士提供的,他们公布这些短信只是为了尽可能地还原9·11事件发生当天的情形。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