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3 09:07:00 我要评论
来源: 广州日报上网的儿童是最容易遭遇“网络欺凌”的新群体。
本报综合报道 12月2日,美国研究者警告称,现实中针对未成年人的“校园暴力”行为,如今正大量正向虚拟的网络转移。通过向未成年人发送邮件、文本信息以及在线聊天、交友等方式,以未成年人群体为目标的“网络欺凌”行为正显示出比现实欺压更大的危害性。
“网络欺凌”日益普遍
在许多国家的校园里,欺凌弱小现象都一直存在。但随着网络应用的进一步扩大,不少喜好欺凌弱小的美国学生开始上网作案,在网络中恐吓、欺凌同学。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05年,10岁~17岁间的美国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案件增加了50%,案件数量从2000年的6%增加到2005年的9%。
此前,英国的一份报告显示,12至15岁的英国青少年中,有11%的人曾遭遇过网上骚扰或欺凌。接受调查的500名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示自己曾收到过恐吓留言或邮件,还有超过1/4的人表示,自己曾在网上遭到过人身攻击或恶意中伤。
女生受伤害几率较高
据调查,女生受到网络欺凌伤害的几率高于男生。调查显示,约有38.3%女生曾在网络上被欺负,略高于男生的34.4%,不过有27.3%的女生表示,如果碰到这种状况会毫不犹豫地反击。女生成为“网络欺凌”施加方的比例与男生差不多,而女生的欺凌行为往往更狡猾、更具杀伤力。
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位13岁女孩,11月选择了上吊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其缘由是因在网络中不断地受到侮辱。在Myspace网站的个人主页上,这位13岁的女孩不时能收到一名叫做“乔希”的16岁男孩的侮辱。在这位女孩自杀前,“这个世界没有你会更好”的信息一直不时在女孩的主页上冒出。
多方预防“网络欺凌”
目前,向全球蔓延的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现象,正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针对“网络欺凌”,美国佛罗里达、南卡莱罗纳、犹他等州的某些学校正在制定处理“网络欺凌”的措施。
对于这种发生在校园外的“网络欺凌”现象,专家提到,单纯地“堵住”青少年接触网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做法,毕竟网路带来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从学校层面看,要制定遏阻网络欺凌行为的规范条款,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倡“文明上网”。目前,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开通了网络热线,鼓励举报涉及儿童色情、种族仇恨和其他非法内容的网址;英国内政部设立了儿童网络保护特别工作组,专门为在网上保护儿童安全出谋划策;英国教育和技能培训部也设立了专门网站,向家长提供最新的网络安全信息。政府公布了24小时的儿童热线,家长和孩子可随时就网络问题寻求帮助。
从父母角度方面,家长要主动,告诉孩子欺凌的各种形式:暴力伤害、言语恐吓、勒索、取笑他人等。英国政府出版了一本应对“网络欺凌”的指导册子,该书详细列出学校、家生和学生预防及应对“网络欺凌”而采取的一些必要措施,如:要求家长及孩子掌握安全的网络技术,青少年在网络聊天室不要泄漏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能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对孩子们来说,要勇敢地讲述实情并寻求帮助;在面对现实或网络欺凌面前,要保持自信并敢于反抗。
(本报综合报道 )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