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多偏远农村的孩子来说,有书读,有课上,已然不易。而在济南市太平街道冯井管区东三教村的一处民房里,虽然硬件条件比不上繁华市区,孩子们的课外活动内容却格外丰富多彩,毫不逊色。从绘画、架子鼓,到泥塑、蛋雕,孩子们不用花多少钱,就可以在这里学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都要从曾是一名留守儿童的李涛说起。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进这家民房里的学堂,探寻它背后的故事。
曾是留守儿童,长大后回乡为村里孩子创办公益学堂
李涛今年33岁,是济南市先行区太平街道的一名乡村振兴专员,大学毕业后曾在深圳参加过很多公益组织。2014年,他带着公益组织的工作经验回到家乡,决定为这里的留守儿童们创办一家可以拓宽视野的公益学堂。从那时候起到现在,李涛教了300多名“留守”学生。
李涛介绍,目前学堂里有45名学生和12名大学生志愿者。这45名学生从1年级到7年级不等,学堂除了辅导文化课外,更重要的是教他们一些特长的课。公益学堂每周都会组织不同的活动课,音乐、舞蹈、绘画、泥塑、蛋雕等精彩的课程一样都不少,有时也会有亲子教育家长讲座、法制宣传等。
眼下正在进行的公益学堂暑假班从今年7月开课,计划8月中旬结课。暑期结束后,李涛打算在孩子们放学后,以“四点半课堂”的形式继续开办下去,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帮助。
创办公益学堂的初衷,要从一个mp3播放器说起
李涛说,这个公益学堂刚开始创办时,村里的很多人是不理解的,甚至背地里说他傻。“现在大家都在努力赚钱,他还办公益学堂,图啥呢?”村里人的风凉话偶尔会飘进李涛的耳朵里。
确实,这个学堂是不赚钱的。房子,是村支书把自己闲置了两年的平房腾出来借用的,给孩子们收的学费,数额勉强够交齐水电费和老师们的饭钱。可以说,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白搭功夫的活。那为什么李涛执意要坚持下去呢?
“我本身就是一个留守儿童,高中之前我都生活在农村。高中考到县城后,我发现,当我还在使用录音机的时候,同学们已经开始使用mp3了。”李涛回忆,电脑课上,同学们会用PPT看课件,会用QQ、微博交流,而他从来没接触过电脑。他当时想,以后自己的孩子或者老家的孩子们应该尽早开拓视野,希望他们的成长路上有人扶一把。
工作后的李涛发现,孩子在1-3年级的兴趣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他不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到了高中再去弥补,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尽管艰难,公益学堂还是办了起来。
一直有个愿望,带孩子们去博物馆看看
多年做公益组织,李涛积累了不少公益资源,可以为孩子们提供帮助,组织公益活动。
在李涛这里学习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他尽自己的能力为孩子们联系、申请一些帮助。曾经有一个5年级的孩子,老师和同学们发现她的饮食非常简单,常年的馒头咸菜,孩子看上去明显营养不良。李涛就通过残联的理事长联系到爱心人士对她家进行帮扶。这个孩子上初中后,李涛又联系了一位做律师的爱心人士,不仅给予孩子每个学期1000元的资助,还时刻关注她的心理健康。像这样的孩子,李涛已经长期帮扶了十几个。
李涛还经常组织爱心人士到学堂做公益活动,邀请专家来讲座,但他有一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我一直想带孩子们去博物馆看一看,许多孩子没出过远门,对于博物馆是什么样的完全没有概念。”李涛说, 他曾尝试组织过一次博物馆的参观,但因为大巴车座位有限,装不下这么多孩子,没能成行。这是他的一个遗憾,也是帮扶留守儿童这条路上的一个小目标。
这条路很长,但李涛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