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王海鹰
于晓畅是济南胜利大街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小学生,以前放学后,经常到学校附近的公交车站义务捡拾垃圾。但是今年以来,她已经很少这样做了。
“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不见了,城市干净多了,漂亮多了。”8岁的于晓畅对记者说。
变化因体育而生,因全运而起。十一运会的筹办,不仅改变了山东城市的面貌,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筹办过程成为山东提高群众素质、提升人文环境的过程。
文明之花盛放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也。”这是记者近日在济南34路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句论语,下面还附有解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内,大家都应以敬重之心对待老人,以关切之意对待儿童,人人争做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敬老爱幼的模范。”
记者从济南公交部门了解到,这是他们开展“《论语》名句进车厢”活动的体现。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等部门的协助下,济南公交总公司将《论语》名句制作成展板、宣传画,悬挂、张贴在公交车内。目前,济南市区4200辆公交车已全部张贴论语章句,给这个城市增添了些许传统文化的气息。
济南市公交总公司总经理薛兴海说:“一句句《论语》名句,就好像是公交车上的一盏盏文明之灯,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其中的内涵,体会古老文化的魅力。”
《论语》名句进车厢、进社区,是山东省“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一部分。自今年3月31日这一活动启动以来,山东各地广泛开展了包括“文明素质养成、优秀文化弘扬、公共秩序维护、城区环境改善、服务水平提高、志愿服务推进”等在内的各种活动,掀起了“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热潮。
持续不断的努力让文明之花遍地绽放。今年7月,山东省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莱芜、临沂等9个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内容涉及各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结果显示: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城市公共环境明显改善,公共秩序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明显增强,全省公共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文明使者 最美名片
全运会举办期间,将有近10万名来宾汇聚济南。“全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舞台。”山东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红勇说。
围绕全运会,山东省制订了志愿者服务岗、服务站具体服务项目规范,组织志愿者参加观众组织、竞技规则、安全救护、服务礼仪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记者从全运会组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了解到,目前,全省23万名全运会志愿者志愿服务已全面展开,1.3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已为45个项目的测试赛以及足球、跆拳道、体操、沙滩排球、跳水等11个正式比赛项目提供了志愿服务。9月16日,16800名城市志愿者在全省440个城市文明岗上岗、20万名社会志愿者在遍布城市街道、社区、公共场所设立志愿服务站,为城市运行提供服务。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6级学生尚晓瑞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08级学生夏滋成近日在济南市经十路市立五院路口,当上了交通协管员。正午的阳光晒得胳膊生疼,他们仍然坚守岗位,认真维持交通秩序。
“全运会马上要举行了,身为志愿者,我们有义务将这种文明之风传递开来,传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虽然力量微薄,但一传十,十传百,如果每一个被传递的人都能很好地去影响身边的人,那么,我们就能以一种全新的形象来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这两位志愿者说。
让大赛带动社会全面发展
还在十一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就提出:“文明办全运,就是突出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赛事的多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山东省把办赛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建设体育设施,同时也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整个山东因全运会而改变了模样。
在主赛区济南,总额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和的城建投入让这个古老的城市焕然一新:以“东荷西柳”著称的奥体中心,成为国内建设标准较高的体育场馆之一。以奥体中心为重点的东部新区拔地而起,成为集中展示济南现代韵律、富有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群。
山东各地新建44个、改造85个体育场馆,几乎都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得到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健身场地和组织的触角已延伸到社区和农村,40%的行政村有了健身设施,10万多个健身站点遍布城乡。群众无需远行即可便捷地迈入“健身圈”,享受运动的乐趣。体育健身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王红勇说,十一运会的筹办,让齐鲁大地的城市面貌、人民体魄和民众心情正在发生着巨变:文明和谐新风遍吹,社会文化环境日益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文明山东人,正在敞开胸怀迎接全运会的到来。”
于晓畅是济南胜利大街小学三年级的一名小学生,以前放学后,经常到学校附近的公交车站义务捡拾垃圾。但是今年以来,她已经很少这样做了。
“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不见了,城市干净多了,漂亮多了。”8岁的于晓畅对记者说。
变化因体育而生,因全运而起。十一运会的筹办,不仅改变了山东城市的面貌,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筹办过程成为山东提高群众素质、提升人文环境的过程。
文明之花盛放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也。”这是记者近日在济南34路公交车上看到的一句论语,下面还附有解读:“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公交车内,大家都应以敬重之心对待老人,以关切之意对待儿童,人人争做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敬老爱幼的模范。”
记者从济南公交部门了解到,这是他们开展“《论语》名句进车厢”活动的体现。在中国孔子基金会等部门的协助下,济南公交总公司将《论语》名句制作成展板、宣传画,悬挂、张贴在公交车内。目前,济南市区4200辆公交车已全部张贴论语章句,给这个城市增添了些许传统文化的气息。
济南市公交总公司总经理薛兴海说:“一句句《论语》名句,就好像是公交车上的一盏盏文明之灯,让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其中的内涵,体会古老文化的魅力。”
《论语》名句进车厢、进社区,是山东省“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一部分。自今年3月31日这一活动启动以来,山东各地广泛开展了包括“文明素质养成、优秀文化弘扬、公共秩序维护、城区环境改善、服务水平提高、志愿服务推进”等在内的各种活动,掀起了“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热潮。
持续不断的努力让文明之花遍地绽放。今年7月,山东省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对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莱芜、临沂等9个城市进行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测评内容涉及各城市的公共环境、公共秩序、人际交往、公益行动等。结果显示:市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城市公共环境明显改善,公共秩序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明显增强,全省公共文明水平明显提升。
文明使者 最美名片
全运会举办期间,将有近10万名来宾汇聚济南。“全运会既是运动员的盛会,也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良好契机和广阔舞台。”山东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王红勇说。
围绕全运会,山东省制订了志愿者服务岗、服务站具体服务项目规范,组织志愿者参加观众组织、竞技规则、安全救护、服务礼仪等方面的业务培训。
记者从全运会组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了解到,目前,全省23万名全运会志愿者志愿服务已全面展开,1.3万多名赛会志愿者已为45个项目的测试赛以及足球、跆拳道、体操、沙滩排球、跳水等11个正式比赛项目提供了志愿服务。9月16日,16800名城市志愿者在全省440个城市文明岗上岗、20万名社会志愿者在遍布城市街道、社区、公共场所设立志愿服务站,为城市运行提供服务。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06级学生尚晓瑞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08级学生夏滋成近日在济南市经十路市立五院路口,当上了交通协管员。正午的阳光晒得胳膊生疼,他们仍然坚守岗位,认真维持交通秩序。
“全运会马上要举行了,身为志愿者,我们有义务将这种文明之风传递开来,传给身边的每一个人。虽然力量微薄,但一传十,十传百,如果每一个被传递的人都能很好地去影响身边的人,那么,我们就能以一种全新的形象来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这两位志愿者说。
让大赛带动社会全面发展
还在十一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时,山东省省长姜大明就提出:“文明办全运,就是突出可持续发展,发挥重大赛事的多元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按照这一思路,山东省把办赛与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建设体育设施,同时也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整个山东因全运会而改变了模样。
在主赛区济南,总额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总和的城建投入让这个古老的城市焕然一新:以“东荷西柳”著称的奥体中心,成为国内建设标准较高的体育场馆之一。以奥体中心为重点的东部新区拔地而起,成为集中展示济南现代韵律、富有时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群。
山东各地新建44个、改造85个体育场馆,几乎都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得到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健身场地和组织的触角已延伸到社区和农村,40%的行政村有了健身设施,10万多个健身站点遍布城乡。群众无需远行即可便捷地迈入“健身圈”,享受运动的乐趣。体育健身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王红勇说,十一运会的筹办,让齐鲁大地的城市面貌、人民体魄和民众心情正在发生着巨变:文明和谐新风遍吹,社会文化环境日益改善,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文明山东人,正在敞开胸怀迎接全运会的到来。”
刘宝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