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0专题汇总 > 走进喀什 > 历史文化

揭秘马蹄山

2010-12-19 15:39:00    作者:徐纯   来源:喀什日报  

  久闻巴楚马蹄山,以及有关马蹄山之神奇“马蹄印”的传说,只是一直无缘前去一睹圣容。前不久,笔者参加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地质公园申报工作,马蹄山被纳入调查视野,才得以专程前往。地质公园是一件较真的活儿,对所见地质遗迹之成因演化,必须追根溯源,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于是马蹄山之行也就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游览,笔者同那两个“马蹄印”较上了劲,对其形成原因就有了以下的认识。

  马蹄山所在的巴楚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西段,一直是古丝路中道在这一路段上西去帕米尔、南走莎车和田通道的交叉路口,多山的地势成为这里道道天然屏障,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留下诸多城堡等战争遗迹以及与之有关的传说、故事,其中最传奇的莫过于马蹄山神话。

  传说喀喇汗王朝皈依伊斯兰教后,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确立伊斯兰教地位的战争。在征服龟兹国时,建于图木舒克山上的城堡久攻不下。远在西天的穆罕默德女婿阿里闻之,乘神马飞驰前来助战,最终拿下城池,且在其所乘神马着陆的低山边缘踩踏出一对巨大的马蹄窝,马蹄山便由此得名。此外,也有人说该蹄印系唐玄奘西天取经路过时,被其坐骑白马踩踏而成(另一对蹄印远在阿克苏),是为唐僧圣迹。

  显然,两种说法都不足为信,不过是人们为渲染心中的圣人神力,凭借奇异景物编造杜撰出来的。两个神奇的蹄印究竟如何产生却鲜有下文。从唯物主义的立场看,所谓蹄印,不外乎两种来由:一是人力所为,即人们为某种需要挖掘而出;二是天然象形地貌,是一系列地质演化的结果。在未见其物、近距离接触前,笔者自然不敢妄做结论。

  马蹄山在巴楚县东北方向四十多公里的图木舒克平原上。出巴楚县城驱车东去,经过图木舒克市不久,柏油路在一东西走向的山体东缘向北弯去,走近山端,便见到一列突兀在山前的巨大胡杨。下车绕到山背面,即可见到神奇的“马蹄印”了。

  “马蹄印”确实奇妙!只见在矮山边缘陷着两个相邻巨型的筒状坑坳,直径各约一房间大小,内壁齐刷刷直上直下,确实像一对巨大的马蹄,活灵活现,难怪人们会凭此产生马踏而成的联想,进而编造出阿里战马和唐玄奘神马圣迹的故事。无独有偶,在这里,除了那对“马蹄印”,沿马蹄山一字儿排开,八九棵巨大的胡杨也生得绝妙。在远近偌大范围内,再不见有它们同类生长,唯有这几棵突兀地矗立着,将马蹄山护了起来。尽管不见有水渠河流滋润,却个个生得枝繁叶茂。最粗的那棵得两三个大人才能合抱过来,据说树龄在千年左右。此外,“马蹄印”所在处的山巅还立着一无名古墓。于是,在古树古墓的陪衬渲染下,这里显得愈加神秘,“马蹄印”的真实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强化。

  从“辈分”上分,马蹄山所在的海相沉积灰岩当在数亿年前的古生代海侵时期形成,比起千年古胡杨和百年古墓早得多。而且,看情形,这里的胡杨曾经绝非寥寥几棵,而是成林成片,郁郁葱葱,只是后人大量砍伐,而最靠近“圣迹”的这几棵胡杨沾了神话的光,被当成“圣物” 保留了下来。相比之下,马蹄山的“马蹄印”比较费解。在笔者与同行的同事探讨此问题时,他们也较倾向于“人力挖掘说”,估计是人们为采石修路、建房或制水泥等需要,取材挖掘形成。但缺乏说服力的是,即然是为挖取石料,就应由外向里先易后难地干,而大可不必在里面硬往下抠,费时费力,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经仔细观察,感觉其应该是一种不多见的地质构造,但在没有地质专家认可的情况下,难以最终确定。不料无独有偶,接下来发现的又一处“马蹄印”,使我们对地质成因的猜测得到了进一步肯定。

  新发现的“马蹄印”在距马蹄山数公里外的图木舒克山上。拍完马蹄山,我们一行来到距此数公里的图木舒克山,拍摄其上的唐王城遗址。在追索山北城墙遗迹时,一个更大的“马蹄印”呈现在面前。“马蹄印”也在山的外缘,内壁呈现出的层理以及山体的灰岩岩性与马蹄山完全一致,只是印记更深、内径更大。两道古城墙恰恰利用这种地势,蜿蜒建筑在“马蹄印”两端的立壁上。显然,这是与马蹄山上的“马蹄印”同一成因造就的又一相同构造。后经与新疆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总工程师冯昌荣及副总工程师年武强进一步探讨,我们对“马蹄印”的地质成因达成共识。至此,马蹄山“马蹄印”的形成过程逐渐清晰起来。

  在地质演化活动中,地壳的隆起与沉降为最基本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原本水平的地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各种褶皱。在褶皱地层中,以形同波涛、上下起伏的最为多见,但在特殊环境下,地层也会发生水平弯曲,产生环状的褶皱构造,马蹄山和图木舒克山的“马蹄印”正是这种水平弯曲的环状构造。由于由外向内弯曲,处于中心的地层会因挤压而发生破碎,在其后的风化剥蚀作用下,这些破碎的岩屑首先分崩离析,在雨水和重力等作用下,由山体外侧的豁口“搬运”出去,使环状构造中心越来越空,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见的“马蹄印”。极巧的是,那两处水平环状弯曲都处于山体的边缘,从而给岩屑外运创造了可行的通道,才使得其中破碎的岩屑得以脱离,否则,“马蹄印”依然不会出现。

  尽管马蹄山的神秘面纱被揭开,“马蹄印”的成因露出它的庐山真面目,但作为一种自然和人文共同催生出来的“马蹄山现象”还是不乏研究、探索的价值,且颇耐人寻味。古今中外,凡一种文化、神话的产生直至被人广为接受信奉,总有自然的、民族的、历史的诸多因素在里面共同发挥作用,绝非由某一孤立现象所决定。所以,马蹄山正是这种多因素巧合碰撞的产物,它存在于巴楚境内也绝非偶然。

  首先,巴楚的地理位置为马蹄山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地质条件。大地构造上,巴楚属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下游,塔里木地台隆起地带。在长期的地质演化中,起起降降,褶褶皱皱,形成境内一系列宽度不大、与天山同一走向的细长山体。这种细长的山体既容易发生水平环状弯曲,又容易形成岩屑外流的通道,于是,马蹄山、图木舒克山“马蹄印”相继诞生。更巧的是,在距马蹄山不很远的地方,又有一座适宜筑堡御敌的图木舒克山,这里又曾发生过一场战争,于是,“神马”踩踏出那对巨大的“马蹄印”的传说也是有其成因的。

  显然,这些山与山上“圣迹”的存在,无疑给后人编造神话提供了土壤。接下来,那些当地曾经到处都是的胡杨,又为后来营造神秘、神圣氛围派上了用场,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神话真实性的认同。于是,马蹄山的故事不胫而走,广为传播开来。

马震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