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争艳春满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011-07-01 10:36:00     作者: 代群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转企改制 文化产业 文化生产力 1986年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提要]  从“五讲四美三热爱”“三下乡”“五个一工程”到新世纪的“文化体制改革”,30多年来,党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绘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画卷。

  北京歌剧舞剧院的演职员在北京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大会上合影留念(2004年8月10日摄)。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在农村: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一半行政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年放映量达800万场;在城市,政府出资建设的大剧院、音乐厅,已遍布全国各地,1700多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

  ……

  纵观中国文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昌盛总是相互伴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空前繁荣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贴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建设”……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党中央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党的十五大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赋予这两个概念在内涵上的统一性:“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高娜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