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3 13:28:00 我要评论
来源: 新华网云南频道景颇族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群山之中,与大山有着不解之缘。景颇族从西北迁往西南,跨越万水千山,定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因此人们直接用“山”来命名这个民族,称之为“山头族”,把景颇支系叫做“大山”,载瓦支系叫做“小山”,勒期支系叫做“茶山”。景颇族地方的首领“布姆督”(景颇语),汉意为“山上的主人”或“山官”。大山养育了景颇族人民,大山是景颇族人民的母亲。景颇族人民剽悍骁勇、刚直豪爽、热情奔放。
德宏的景颇族分景颇(大山)、载瓦(小山)、浪峨(浪速)、勒期(茶山)四个主要支系和少量的波拉支系,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其先民与古代活动于西北地区的"氐羌"游牧族群有密切的族属渊源关系。分东、西两路迁居德宏:西路分布在高黎贡山西麓的"寻传"部族,是景颇支系的祖先,他们从缅甸东北部迁入德宏,语言有很多与藏语相同的成分;东路分布在高黎贡山东麓的"浪峨"部族,是载瓦、浪速、茶山、波拉四个支系的祖先,他们沿怒江南迁至德宏,语言中有很多与彝语相同的成分。
2004年,全州共有景颇族12.89万人,约占全国景颇族人口的95%。其中陇川县40487人,盈江县35655人,潞西市25023人,瑞丽市10727人,梁河县1249人,畹町546人。他们主要分布于德宏境内1500-2000米的山区。景颇支主要聚居在盈江支丹山、铜壁关、邦瓦等,散居于陇川王子树、护国、曼面邦外等。载瓦支主要分布于陇川、潞西、盈江、瑞丽等,人口较集中。浪速支散居于潞西的营盘、弄陇、允欠、党扫、拱卡及潞西中山部分地区和瑞丽勐秀、盈江铜壁关。茶山支主要分布于盈江盏西及喇期董、大盈坡、陇川垒浪、潞西东山、广岭以及瑞丽的南京里等地。
一、独有的山官制度与习惯法
山官,景颇语叫“崩督”,载瓦语叫“崩早”,汉意为“山上的主人”,是景颇族社会的统治者。以山官为首所形成的独特的政治制度(山官制度),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种政治制度。景颇族山官制度具有氏族社会的民主性和阶级社会的专制性,千百年来形成了一整套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视为民族灵魂的习惯法。景颇语称之为“通德拉”,即“阿公阿祖”传下的“做人的道理”,对民众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但因其不成文,是约定俗成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严格性。它起源于卡库穆拽时期,是在氏族家长制瓦解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景颇族迁居德宏后一直沿袭着山官制度,解放后虽已废除,但一些习惯性的规矩一直保留至今。
如:在春耕动土前必须献官庙,否则不准砍地、烧地和下种;无论户口迁入迁出得事先征得山官或寨头的同意:迁入者要送山官一小筒酒,迁出者要象征性拔掉拴牛的木桩,称为"夺沙木脱",表示与该寨子脱离关系;再如借债故意不还引起拉事纠纷,债权人可拉走借债人家里的牛、猪等。
对肇事者的赔偿标准和对肇事者的处罚也有特殊的规矩:景颇族习惯法对杀人伤人的处理一般不判偿命,但是杀人者必须赔命价,即杀人者赔偿8~10条牛。但官种杀人和百姓杀人赔偿不同,官种杀人赔偿较百姓轻。同时,赔偿常带有家族复仇性质,案件发生后,一般被害者的家属、亲戚和近邻乡亲会聚数十人到杀(伤)人犯寨子的官庙附近住下,来多少人就插竖多少木桩,他们先拉出寨中任何一家的牛杀吃,然后双方的山官、寨头再出面交涉,协商赔偿条件,直到被害一方满意为止。赔偿款一般都比较重,常由杀伤人犯的亲属共同帮助赔付。对酒醉误杀可从宽处理,通奸者被女方丈夫撞见则可当场杀死奸夫,习惯法判无罪不需赔偿。
景颇族厌恶偷盗,对偷盗者的外罚较重,如偷一条牛要赔四条,偷鸡也按同原则赔偿;开箱撬柜偷窃者按1:4赔偿、罚一面铓外,还要杀猪、鸡献鬼。
对违反公共利益的处罚也有相应规定。如:不准买卖辖区土地,违者重罚;不准随便烧野火,否则要罚牛或猪一头;单家独户不准砍种一片山地;砍伐官庙附近的公有森林出卖,没收价款充公。
对人身攻击者的处罚则用实物赔偿,如诬告别人偷盗,必须恢复名誉,赔偿“洗脸牛”。骂人“难当死”(汉意“生小孩时死”)被认为最严重的口舌是非,必须通过“讲事”赔偿大量实物。
“神判: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的案件习惯法难以判断是非曲直,便采用“神判”的办法处理。“神判”实际上是习惯法中的一部分,具有同样的效力。由于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故专制性不很突出。主要办法有:“卜鸡蛋卦”、“捏鸡蛋”、“埋鸡头”、诅咒、“斗田螺”、“煮米”、“捞开水”、“闷水”,“闷水”是神判最壮观一种,一般用于无法裁决的重大案件,如偷牛、土地纠分等,由山官、董萨来主持,双方亲友筹集20~30头牛交山官保管,由董萨确定地点举行“闷水”仪式,双方亲友到场助阵,附近村寨群众纷纷到场围观,气氛紧张严肃。仪式开始,董萨念诵咒语,并由当地素有众望的老人对天疾呼,请求神灵显灵、主持公道,然后把两根竹竿插入河、池深水处,山官同时令双方各顺一竹竿潜入水中,谁在水中闷的时间长就获胜,输的一方要受罚。无论谁获胜,需立即鸣枪报喜,当场杀一头牛祭奠鬼魂,并请大家一同分享。事后,双方感谢山官,其余牛全部归获胜方,并由获胜方分给其亲友。
二、具有丰富内涵的景颇族文化艺术
舞蹈、音乐
景颇族的舞蹈分为祭祀性、狩猎性、生产劳动性和欢庆性等五类。祭祀性舞蹈有“总戈”、“布滚戈”、“金再再”等,动作粗犷豪放,形象生动。狩猎性舞蹈有“龙东戈”,军事性舞蹈有“向戈”(耍刀)、“串戈”、“以弯弯”等。生产劳动过程的舞蹈,步伐灵活,富于变化。欢庆性舞蹈有“直戈”、“曾戈”等。这些舞蹈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和曲折行进舞。此外,景颇族还吸收了傣族、傈僳族的舞蹈形式,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象脚鼓舞和“叮戈舞”。景颇族舞蹈中最富盛名的是集各舞蹈于一体的“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 是景颇族的民族传统节日,景颇语意为“大家一起跳舞”。起源景颇族原始宗教的一种盛大祭典。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开始举行,舞场宽阔,中央竖立高高的“目脑示栋”,意为“索求财富柱”,一般由竖4根、横2根柱子加底座组成,中间两根绘有舞形图案和日月标记,中间是巨大的刀剑相连,旁边两根为雌雄祖先图案,上一根横柱表示天地,下一根表示子孙兴旺、五谷丰登。示栋下成千上万的景颇人排成长队,在"脑双"的领舞下,起舞,盛况空前。男人手挥长刀, 个个英姿飒爽;女人抖动着彩帕和扇子,身上装饰的银泡和银链唰唰作响、闪闪发亮,似彩蝶起舞,象孔雀开屏;队形变换有序,时而如采练漫卷,时而似瑞霭轻飘。在木鼓、铓锣、洞巴、笛子等乐器的伴奏下,气势壮观,舞步刚健明快,“哦热啊……”的欢快的歌声飞向高空,响遍景颇山乡。这一天,景颇山变成了歌舞的山,所有景颇人似乎都醉了,从内心发出酣畅的欢笑。通宵达旦地狂舞三天三夜。堪称世界上最壮观、最撼人心魄的大型集体舞蹈,有"万人之舞"的美誉,充分展现了景颇族人民英勇顽强、刚直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
“目瑙纵歌”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形式,沉淀着景颇族的历史、宗教、音乐、舞蹈、文学、政治制度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热情奔放的刀舞,景颇族男子参加目瑙纵歌盛会时,头上缠着缀有红、黄、绿绒球的英雄结,身挎色彩鲜艳、缀满银饰的"筒帕"(挎包),腰间佩带着一把精美的长刀,显得精神抖擞,格外英武。进人舞场,所有男子持刀而舞,就像即将奔赴战场的勇士。无数把锋利的长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眩目的光芒,映射着景颇人刚强勇武、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
景颇族男子跳舞,一般都是手持长刀、盾牌、长矛等道具。在刀术和耍刀的基础上,模仿劳作生产中的各种动作,形成景颇族刀舞。刀舞有单人刀舞和集体刀舞之分。单人刀舞属于自娱性舞蹈,有单刀舞、双刀舞之分;集体刀舞则属于祭祀性舞蹈。
民间的单人刀舞,舞蹈语言比较丰富,舞蹈时可以即兴发挥,非常自由地宣泄个人的情感,不同的地区风格不尽相同。
双刀舞,表演风格与单刀舞相似,舞蹈内容一般表现景颇族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其特点是节奏明快、动作幅度大,步伐灵活多变,热情奔放,充满阳刚之气。且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劳动生产之余,田间地头随地可跳,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景颇族民间的集体刀舞,都是带有祭祀性的舞蹈。除“目瑙纵歌”外,主要有“恩港斋”、“以弯弯”两种。过去在景颇族寨子中,如果有声望的军事首领、武艺高强的勇士或本地著名的猎手去世后,就要跳“恩港斋”数名男子左手挽盾牌,右手持长刀,在死者家的院场中四处挥刀劈砍,为死者驱鬼开路,护送死者的灵魂顺利地到达“老家”。 “以弯弯”是历史上景颇族出征前跳的一种舞蹈。由祭司杀牲祭神,然后一群男子左手挽盾牌,右手持长刀,做出各种进攻和防守的舞蹈动作。其目的是祈求神灵的庇护,振奋士气、鼓舞斗志。凯旋归来也要跳“以弯弯”,以感谢神灵,庆祝胜利。
“恩港斋”和“以弯弯”具有独特而浓郁的民族风格,后来经文艺工作者加工改编搬上舞台,成为一种表演性的舞蹈。
景颇族长刀,刀身长60-70厘米,刀叶宽3-4厘米顶端为齐头式,刀鞘也很特别。景颇族人民对长刀十分崇拜,特别是景颇男子,无论走到那里,总是刀不离身。他们把长刀看得象生命一样重要。在景颇族礼仪中,向对方赠送长刀,是景颇族民间一种非常庄重的礼节,长刀既是以诚相见的信物,又包含着深深的祝福。如景颇族出门去拜访远方的亲朋好友时,总是将长刀作为见面礼,以表示敬重之情,而对方同样也以长刀作为回赠;男女青年相爱订婚后,丈人向姑爷赠送长, 表示对姑爷的认可;当儿子长大成人要分家时,父亲送给儿子一把长刀,表示让儿子带领新的小家庭,用长刀去开辟新的生活。
景颇族遇到困难时,就会用长刀来卜挂,他们认为长刀具有决定人们行止的神力, 顺长刀的意旨,就是顺从神灵的意旨。
在举行目瑙纵歌盛会时,祭坛上那两把交叉的大长刀,是铁器工具的象征,对于景颇族男子来说,长刀既是开荒伐木的生产工具,又是对敌作战的武器。每个景颇男子,看到祭坛上这两把巨大的长刀,立刻唤起内心深处一种难以控制的、跃跃欲试的冲动。
景颇族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种。声乐有古歌谣和现代民谣之分,或高吭激昂、或轻柔委婉。古乐器多为管乐器,如“努桂”,“特任”、“比唇”等都是本民族最古老的一类乐器。簧管乐器统称为“商比”,因功能不同,又分为“比作”、“比格”、“比孙”、“锐作”、“盏史”等几种。旋律富于变化,音色细和柔美。口弦是景颇族妇女吹奏的乐器。另外,还有木鼓、铓 、锣、钹、象脚鼓等打击乐器,大多由傣、汉族传入,用于作战或祭鬼时制造气氛。
笛子是景颇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代表。常见的景颇笛子主要有妥软、耸坎、筚曼、瑞作、荜浪、荜笋、荜团,种类较多,构造奇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文学艺术
近代以前,由于景颇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发展及文学创作多依靠口碑传说。因此,景颇族的文学作品以口头文学为主。文学形式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等。"董萨"的念鬼咒语也是一种宗教文学。这些文学作品有反映景颇先民征服自然、开发自然的情形,也有反映人类起源、种植谷物等历史传说以及阶级斗争和现实生产、生活、婚姻、爱情等内容,大多有朴素、真挚的思想感情,形式也新鲜、活泼。景颇族谚语是景颇族文学艺术中的典范。
景颇族谚语是景颇族语言中的精华之一,它反映景颇族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的经验,折射出该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环境,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性。“像狮子一样的凶猛,像布谷鸟一样的选择时机”是景颇族山寨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谚语,它体现了景颇族豪情奔放、英勇机智的民族精神;“有酒大家喝才香,有话当面说才亲”体现了景颇族直爽坦荡的性格;“怕淌汗不要爬山,怕野兽不要打猎”、“穷不要流泪,富不要狂妄”、“看不到未来的人就像不会发芽的种子”等谚语充分表现了景颇族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景颇族谚语不仅应用多种修饰手法,而且讲究对仗和押韵,朗朗上口,易记易传是景颇族语言的精华部分。
美术景颇族的美术有绘画、雕刻、编织和刺绣。后三者属工艺美术。
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有关。如"目脑纵歌"雌雄木牌上红、黑、白三色绘画,地鬼的桩上山川河流、动植物及生产生活用具上的象形图案,官庙横梁绘画以及跳"金斋斋",舞蹈时身上的雌雄花纹。这些螺旋形或直线形花纹图案有的没有实际意义,有的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雕刻有简单的圆雕和竹木刻,如坟头的木鬼、木鸟形象,以及扇子筒、刀鞘、织布木梭上的刻花图案等。
编织能织出三百多种精美的图案,如桶裙、桶帕、护腿及腰带上各种虎脚印、毛虫脚、树叶、蜂巢等实物图案都出自景颇族人民之手。
刺绣主要有手巾刺绣和护腿刺绣两种。此外,男子裤脚边及包头布两端、年轻姑娘的上衣上,小孩的上衣边、领口、背上和袖口有简单的刺绣,大多模仿植物图案。
三、宗教信仰
景颇族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原始宗教的经典、教义、神职人员、祭祀活动等发展得比较完善。目前信奉上帝的景颇族教徒占景颇族人口的比例不到10%。
景颇族的原始宗教认为,人和天地日月、山川草木、鱼虫鸟兽都有各自不同的灵魂。景颇族的社会生活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神灵的支配,神灵供奉得好可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民安康,如得罪了神灵或者神灵不高兴时就会发怒,造成洪灾、旱灾或地动山摇,庄稼无收成,人畜生病死亡。要想避免这些灾难,就得请"懂萨"占卜找出是什么鬼神作祟,杀牲祭献。
在日常生活中,每逢生丧嫁娶、丢失牛马、庆贺新居、矛盾纠纷等都要祭祀鬼神,常见的生产祭祀有:祭官庙、吃新谷米、献谷堆、叫谷魂,生活祭祀有祭祖(祭祀家堂)、疾病祭祀、祭火灾鬼、祭雷神、祭雨神等等。
在景颇族原始宗教中,只有鬼的观念,且鬼体系较为丰富完整。据初步统计,鬼的数目有130多种,按地理环境分类,可分为天、地、家三大类鬼,其中地位最高的天鬼林"通常位于村寨 入口处的小山包,山头古木森林或阴暗潮湿之地。 "鬼山"下的路旁常立着几根长木杆,上面挂着木刻的咒符、刀、枪、龙齿等避邪之物。寨鬼是村民的保护鬼,故村民们每年都到"鬼山"举行集体性祭典,通常举行2次,时间固定在播种前和秋收后。景颇语称社庙为"能尚"。它是一座简陋的草棚,里面供奉的鬼有20至60多种,既供好鬼,也供恶鬼。草棚前立"鬼桩"若干。"鬼桩"以单根圆木插地,或呈"×"形,上捆牛头骷髅(只有杀牛祭鬼时才能立此桩)。祭祀内容繁多,有招魂祭(叫魂)、恶鬼祭、杂鬼祭、祖先祭、圣贤祭、狩猎祭、农业祭、丧葬祭、剽牛祭、婚姻祭、新房祭、"目瑙"("纵歌")祭等。其中农业祭中又有播种祭、祭地母、尝新节祭、祭谷堆、祭太阳鬼、祭天鬼、祭风鬼、祭雨鬼等。届时以山官或巫师为首,集中全寨村民,由巫师主持祭祀活动。祭大鬼要用牛、猪,祭小鬼用鸡或鸡蛋,有的仅用干鱼之类。
六、习俗与禁祭
(一)建房习俗
景颇族的住房用竹子、茅草建造。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猪、鸡。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靠里面的一端为上方,由长辈住;靠外的一端为下方,由晚辈住。另一半用于招待客人和堆放杂物。
择地基景颇族建房,对地基的选择极为慎重,地基选得好,才能幸福吉祥。选择地基的方法特殊而有趣,主要有:(1 )以米试地。在选好的地基上挖一个小坑,把一节竹子剖成两半,一半装上米粒放人坑中(家里有几口人,就在竹片里放几颗大米)。在大米的两头,用栗炭划上记号,然后把另一半竹片盖上去,用土埋好。第二天太阳出来时,再去扒开看,如果大米保持原状,说明此地宜于盖房,生活在此地衣食无优,日子好过;如果大米有被移动的迹象,说明地基不好,不宜建房;如果大米减少,则是凶兆,少一粒米就会丢一条命,少两粒米会死两口人,凡遇到此情况,必须尽快另选地基。(2 )以水试地。在选中的地基上,挖一个小坑,把一截长10一15厘米、粗2一3厘米的新鲜竹筒装满清水放进坑里。竹筒上端用叶子盖好,然后用土埋起。第二天清晨去看,如果竹筒里的水还是满满的,说明这地方水土养人,可做地基。如果水少了要另选地基。(3 )以酒试地。把甜白酒用芭蕉叶包上两包,在选好的地基两端各埋一包,三五天后挖出。如果酒味甜,则视为吉祥,在此居住家庭和睦、五谷丰登;若酒味变酸,或者被蚂蚁吃过,则视为不吉,不宜盖房。( 4 )以梦试地。有两种方式,一是地基选好后,晚上背着毯子去睡一夜,如梦见大海、日出、泉流等,则视为吉祥;梦见山塌方、太阳落山等为不祥。二是在选好的地基上取一把土回来,放在枕头下面,晚上睡觉梦见日出、大海、背米、吃饭等就做地基,梦见塌山、日落等就另选地基。
贺新房房子快要建好时,主人家就准备好足够的米酒、水酒和肉食,待选定吉利日子后,就举行进新房的仪式。届时,邀请本寨村民和附近山寨的亲朋好友参加。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女人背着装有米、酒、油、盐等食物的礼篮,男人们敲打着象脚鼓、硭锣,兴高采烈前来庆贺。主人家安排几名身着盛装的女子站在路口,手持水酒筒,向每一位来宾敬酒。整个山寨充满着节日的欢乐气氛。
夕阳西下,"董萨"带领进行祭祀祖先神灵的仪式,同时"董萨"卜卦选定一男一女:女的身背米袋,手提铁锅;男的手持燃烧的木柴,庄重地走进新楼,举行新楼火塘的点火仪式。当火塘窜出火苗时,楼下擂响象脚鼓,鸣放鞭炮,新竹楼前一片欢腾。
夜晚,男女青年在新竹楼旁环绕着篝火,翩翩起舞,纵情歌唱。手捧酒筒的女子不断向宾客敬酒,酒助舞兴,酒煽激情,熊熊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屋内的人们举杯畅饮,听歌手唱古老的"木占调",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眼前欢乐场面,追述景颇族祖先学会盖房的经过。贺新房的狂欢,将持续到第二天的拂晓。
(二)婚俗
特殊的婚姻制度 解放前,景颇族实行严格的等级婚姻,山官不与百姓通婚,百姓不与奴隶通婚。解放后,这种等级婚姻自动消亡,但景颇族一直保持着同姓不婚、某一姓氏的男子,固定娶某几个姓氏的女子的传统婚姻制度,景颇语称为"木育达玛"。不同姓氏之间,存在着"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关系。如"曾统"姓氏娶"朵示"姓氏的女儿,"朵示"姓氏娶"梅普"姓氏的女儿,"梅普"姓氏又娶"曾统"姓氏的女儿。娶女的一方就是"姑爷种",嫁女的一方就是"丈人种"。"丈人种"的地位,比"姑爷种"高。这种关系决不能混淆,更不能颠倒,正所谓景颇族说的"血不能倒流"。
这种关系导致这样的结果:一个男子娶自己舅舅的女儿被视为正常,但不能娶叔叔、姑妈或姨妈的女儿。在景颇语中,岳父、舅父同称为"阿扎"。"木育达玛"反映出早期人类共同经历"群婚制"的遗迹。
过去在景颇山里,每个寨子都有一个"公房",那是专供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地方。每到晚上,姑娘们精心打扮,小伙子带上笛子、叮琴等乐器,在"公房"聚会,通过情歌对唱、演奏乐器、制作工艺品、讲故事、做小游戏等活动,增强相互之间的了解。
某小伙看上某姑娘,首先得问清姑娘的姓氏,以确定对方是不是自己的"丈人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公房"逐步消失。景颇青年往往在劳动生产、赶集或节日喜庆中相互认识。
树叶信 景颇族男女青年谈恋爱时,有用"树叶信"传情的习俗。小伙子爱上某个姑娘后,就用树叶包上树根、茅草根、大蒜、火柴丝、辣椒等,做成一封"树叶信",带给对方。
树根、茅草根:表示对方深深想念她;大蒜:是汉语"打算"的谐音,表示男方有娶女方为妻的打算,也表示请女方好好考虑男方的意图;火柴丝:意为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直到成一家;辣椒:是景颇人吃饭时不可少的食物,说明男方十分珍爱姑娘。姑娘打开一看,马上就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果接受小伙子的爱意,姑娘就制作一封相同的"树叶信",捎给小伙子;如果可以考虑,就加一束奶浆菜;如不同意与男方交往,就在男方寄来的"树叶信"中,加上火炭,再将树叶翻过来包,然后退回男方。
此时,小伙子会摘两片栗树上最嫩的叶子,叶面对叶面合在一起捎去,表示愿意生活在一起;或者放上一根穿着线的针,表示自己和对方心连心;若加上豆子、谷子、玉米籽种,就表示自己强烈要求与女方建立家庭。姑娘同意了就收下,放上草烟作回信。若是父母反对,就用叶子包上刺、含羞草或火炭送给男方。男方接信后,就用蕨菜寄给女方,意思是约女方私奔。如女方同意私奔,就再加上茅草叶送回去,表示嘱咐对方,小心点,悄悄走。
用"树叶信"传递感情信息,是景颇山寨的传统习俗。当今不少景颇族进人城镇、都市工作、学习、生活,男女青年相爱后,虽然身边找不到相应的植物,但依然采用实物传信的古老方式。只不过他们用剪纸来代替了树叶。
过草桥"过草桥"是景颇族婚礼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仪式。接新娘之前,男方家在院场上搭一座"草桥",挖一个坑栽上两排绿草,两排草中搭一块长2-3米、宽15-20厘米的木版,草丛旁有祭祀神灵的四棵木桩,第一棵、第二棵各栓一头母猪分别祭祀祖神和婚礼神,第三棵栓2只小鸡祭家外诸鬼神,第四棵栓一头公猪祭官家之神,并请"董萨"来念祭词。"草桥"才算准备好了。
新娘接到家,一对新人相互敬酒、敬草烟,然后向四周的亲朋好友敬酒、敬草烟,接着举行"过草桥"仪式,婚礼进人高潮。
过去一般是新郎的弟弟牵着新娘过草桥,有的地方还把新郎的弟弟打扮成女孩子,穿上筒裙和银泡衣裳,身挎背篮,手持长矛,牵新娘过草桥。
后来逐渐改为新郎牵新娘过草桥。在众人的簇拥下,新郎牵着新娘的手,向草桥走去,在场的人们都不断地高喊:" 先踩右脚!先踩右脚!"。"右"在景颇族载瓦语中叫"约",又有"顺达、吉祥的意。新郎和新娘小心翼翼地走过草桥后,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喝彩声。此时,婆婆笑眯眯地站在门口,给新娘带上祖传的银项圈和玛瑙项链,以此表示已经接纳新娘为家中的一员了。给新娘带上祖传的银项。爆及山热朋浏早。
过了草桥,标志新郎、新娘真正成为一家。
(三)产俗
景颇族妇女临产,要请寨中一位子女齐全的老夫人来当助产婆。新生儿呱呱落地,助产婆用火烤过的竹片割断脐带,与胎盘一起用笋叶包好埋在楼下的柱脚旁。意为这样可以让孩子在长大后不忘自己的出生地。
若是生男孩用红线栓在胎儿的右手腕,女孩栓在左手腕上。接着必须马上请老人给婴儿取名,否则将被守侯在产妇门外的野鬼取了鬼名,孩子变成鬼。然后请一位长老为新生儿祝福:祝孩子健康成长无灾无病,全家幸福愉快。最后用芭蕉叶包上火烤干巴、苤菜根、辣椒、生姜送给村里每户人家一分"扎同图"(景颇语),以示报喜。
产后七天,要举行"卡布布"仪式。早上太阳初升时,一位老夫人背着婴儿,跨着婴儿父亲的长刀;另一位老夫人扛着长矛在竹楼门口出入4次,表示撵野鬼,保证产妇出入顺利。然后,产妇跟随两位老夫人下楼,表示产妇从此可以做家务事了。"卡布布"这天,主人杀鸡、酿水酒、做舂筒菜邀请全寨人参加,接受人们的祝福。
(四)丧葬
景颇人死后,将尸体停放在"鬼门"处,家人 鸣枪或派人向亲邻报丧。亲友、邻里闻讯后,立即赶来协助料理丧事。做棺、挖墓穴、给死者沐浴。入殓时,死者身下垫围裙或毛毡,身上盖线毡,随葬品多为死者生前衣物、用品,出殓日期由"董萨"打卦决定。
夜晚,同寨或邻近青年男女都到死者家中跳祭祀舞"布滚戈"哀悼,主人待以水酒,并杀牛、猪、鸡等,持续数日至十数日。困难人家跳数天即止,富裕人家跳一、二十天不等。
景颇族葬法有土葬、火葬和天葬三种。正常死亡用土葬,凶死及其他非正常死亡用火葬,婴儿早夭折实行天葬。
葬礼后,为死者举行隆重的埋魂仪式。景颇族的原始宗教认为万物有灵,主宰世间的人的灵魂为最大。人死后要举行埋魂仪式,送死者的灵魂到祖先最初居住的地方,与先人的灵魂欢聚。因此把长者的死视为光荣,安魂仪式象操办喜事一样热闹,由巫师主持,边唱边跳,唱死者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追念友情。
埋魂完毕归家时,在一块较大的平地上跳"金斋斋"舞,大家在木鼓的伴奏下,边跳边唱《安魂歌》。舞蹈圈外有四个裸身绘滿红、黑、绿、白条纹的男子,扮演成雌雄鬼
(五)饮食
景颇族的主食是大米,但少数地区也以玉米、小麦及一些豆类为主食。蔬菜是副食,在园子里种有青菜、马铃薯、黄瓜、茄子等,也有采集的竹笋、木耳等野生植物。肉食也是副食品,除家养的牛、鸡、猪外,还有猎获的山羊、野猪和麂子等动物。主食一般是煮成烂米饭或粥,肉食、副食用清水煮,加少许盐,一般很少用油炒。景颇族著名的菜肴有:
"舂菜" 主要原料有蔬菜、鱼、虾等及鱼腥草、金介等药用食物加上葱、蒜、姜、缅芫荽等佐料用竹筒舂制而成。"舂菜"清香爽口,还有防病、治病的功效。现已发展成有多个延伸品种的菜系。景颇族有"舂筒不响,吃饭不香"的说法。
"鬼鸡" 历史上杀鸡祭鬼在野外食用,后成为一道富有特色的菜肴。鸡煮熟后晾凉后撕碎,再拌上剁碎的姜、蒜、缅芫荽、小米辣和柠檬叶以及盐、酱油等调料制成的凉鸡菜。
"绿叶宴" 根据景颇族传统菜肴发展而成的招待贵宾的一套特色宴席。竹筒饭、竹筒舂菜、芭蕉叶盛饭菜、竹筒喝酒、在绿色山林中吃绿色的山茅野菜、炖土鸡,从内容到形势都是绿色的。
(六)服饰
景颇族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珠,外出时常佩带腰刀和筒帕。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妇女戴银手饰越多表示越能干、越富有。
(七)主要禁忌
社交禁忌
*忌拍对方的肩膀、摸对方的头;
*忌用手推搡唤醒熟睡的人;
*忌刀尖直指对方;
*忌客人拒绝就座;
*忌客人从后门出;
*忌在屋内吹口哨;
*忌骑马进寨;
*忌女人手托下颊而坐、跷二郎腿;
*忌有客人时锅铲碰响锅边;
*忌抢坐他人位子。
(二)生产禁忌:
*忌抢开山地;
*忌砍倒大树不摆石头于树上祈祷而得罪树神;
*忌擅自烧地;
*忌烧地第二天撤种;
*忌盖新楼、贺新房说不吉利的话或吵架;
*忌有病危老人盖新房;
*忌家人病故不翻年就建新房;
*忌拿刀砍粮食;
*忌妻子体孕期间参加狩猎。
(三)生活禁忌:
*忌在重病人家讲告别性的话,要不辞而别;
*忌在客人面前争吵、打骂;
*忌朝楼下倒剩饭;
*忌在房柱上拴牛马;
*忌从篱笆竹缝里传递东西;
*忌妇女只接半竹筒水;
*忌拿筒身喝酒;
*忌路途中遇到野猪、麂子、鼠、蛇等横穿路或树枝掉落挡路不掉头往回走;
*忌出门听到乌鸦不掉头往回走;
*忌出行中踩别人的脚后跟。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