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7 15:53:00 我要评论
张弓长 来源: 北方新闻网巴玉藻
巴玉藻:中国首位飞机设计师
中国航空事业能够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不能忘记一位名叫巴玉藻的蒙古族人,因为是他主持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
巴玉藻,字蕴华。据考证,巴玉藻的先祖是如今的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人。乾隆二十八年,巴玉藻的先祖随清朝八旗军下江南镇守镇江。巴玉藻的祖父是一名武官,父亲又是蒙古族八旗京口驻防正红旗六甲防御。1892,巴玉藻出生于如今的江苏省镇江市。
巴玉藻自幼聪明伶俐,14岁就考入江宁(今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学习。17岁时被选派赴英留学,先是在英国海军基地朴次茅斯学习制造,后又考入阿姆斯特朗学院学机械工程。1915年,巴玉藻转赴美国留学,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巴玉藻被美国一家飞机厂聘为总工程师。1917年,巴玉藻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开创中国的飞机制造业。
1918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成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巴玉藻被任命为主任。与此同时,海军部又拨款5万银元在福建马尾船厂内创办了一个小规模的飞机制造厂,巴玉藻领导工程处的工作,负责制造飞机和培养制造飞机的科技人才。巴玉藻边工作边教学,从飞机的设计、选料到制造,巴玉藻都全部参与,他穿上工作服与技工们一起干活。就这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巴玉藻和他的同事们就造出了第一架飞机。这架飞机被命名为“甲型一号”,是双桴双翼水上初级教练机。。
1919年8月9日,孙中山先生的侍从武官、航空局局长杨仙逸在马尾海岸亲自试架了“甲型一号”,人群挤满了平静的福建马尾海岸,飞机在万众瞩目下成功飞起。消息传到北平,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特颁发命令,给巴玉藻晋升官阶和工资。
此后,中国的飞机制造专业本该有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当局又对飞机制造认识不足等原因,从建厂到1828年夏天,巴玉藻和他的同事们只造出了12架飞机。这些飞机的质量都很好,完全符合当时的国际标准。1927年,巴玉藻发起成立了海军制造研究社。
1928年夏天,巴玉藻赴德国柏林参加世界航空展览会,会后又去英、法等考察。后来,巴玉藻由巴黎经埃及、伊朗、印度、香港、日本回到上海的途中遭人暗算,经诊断为脑中毒。1929年6月30日,巴玉藻经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8岁。
乌可力:把呼风唤雨的神话变成现实
乌可力于1933年出生在如今土默特左旗,是乌兰夫的次子。解放初期,乌可力听从父亲的教导,开始向科研方面进军。1954年,乌可力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兵器专业。4年后,他又被送往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深造,系主任就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当时,校党委决定:中国科技大学要为国家做贡献,造人工降雨火箭。乌可力出任中国科技大学火箭设计组任组长,他和同学们共同设计制造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同时,又负责研制高温隔热涂料。那时候,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对此尚处于研究阶段,日本则未起步。乌可力和同学们经过无数次试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1959年,甘肃地区大旱,天地龟裂,庄稼干枯,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乌可力率领小分队赶到甘肃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一团浓云飘过来,乌可力和学生们抓住机会,支起火箭,瞄准乌云“轰!轰!轰!”几声巨响,火箭腾空而起,直击云层,顷刻间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此后,乌可力和同事们又在宁夏、四川、辽宁等地进行了多次人工降雨试验,均获得成功。于是,呼风唤雨的神话,在华夏大地上变成了现实。
1974年,乌可力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研制出高温无机防火涂料。
把这种涂料涂抹在一个普通纸箱上面之后,用火焰喷射器喷烧20分钟,纸箱仍然完好无损。这项防火涂料的发明填补了国家空白,乌可力也因此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且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在那次颁奖大会上,邓小平和乌兰夫都坐在主席台上,乌兰夫对邓小平说:“那是我家老二。”邓小平笑着说:“我认识他。”后来,乌可力发明的这种高强度的防火涂料已经广泛应用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等重要建筑的装修工程以及各种民用、国防装备上。
此外,乌可力还参与了多种战斗机的设计工作,为中国空军的歼-7、歼8、歼9战斗机的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5年,乌可力出任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执行副总裁,参与了我国卫星发射服务进入国际市场的重大决策,为我国空间技术跻身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992年,乌可力荣获航天部授予的“航天大奖”,同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乌可力又出任中国九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弓长)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